APP下载

林语堂文化负载词的“音译+”策略研究
——以《吾国与吾民》为例

2021-07-09孙红萍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意译音译译者

孙红萍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1201)

近年来,在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驱动下,文化外宣翻译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文化翻译质量的好坏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策略的择取和运用。翻译策略是译者从事翻译实践的参照标准,贯穿于翻译的全过程,对翻译过程有较强的解释力,有利于有效认识翻译实践与主体[1]。翻译策略是近年来译界的研究热点[2],发表量遥遥领先[3]。2000年之前的论文多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等概念来谈论翻译之道。目前,学者们更倾向使用“翻译策略”这一术语[4]。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活动,无疑要面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文化负载词由于缺乏对应的目的语,而成为翻译的一大难点,甚至被称为“不可译”。但针对此种不可译现象,译者又不得已为之已经成为一种常态[5](P71)。在这种背景下,“音译策略”能够某种程度上解决此类问题。因为,音译是对信的追求[6],既能忠实于原文,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又能实现有效的交际,也为目的语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早在20世纪之初,林语堂(以下简称林)先生就在其英文译著中采用“音译”策略来处理中国文化负载词的对外翻译。本文将系统、详尽地梳理林《吾国与吾民》中“音译”策略的使用及“音译+”的各种变体形式,以期对我国文化走出去及文化外宣翻译提供借鉴。

一、音译策略的局限性及其延展

“音译”几乎和翻译本身一样古老,随着翻译的发展而发展,在文化之间的互动中发挥着明显的作用。其既能保留异域文化的风味又能为目的语增加新的养料。金惠康曾说过:“对于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事物,采用汉语拼音拼写,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民族文化特色和民族语言风格”[7](P152)。用音译的策略翻译中国文化负载词既能够凸显汉语的重要性,又能够增强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起到中国文化外宣的作用。音译可使译文简洁明了,主要适用于一些特指或抽象化的专名[8],比如:广东Kwangtung, 汉口Hankow, 蒋介石Chiang Kaishek, 南唐后主Nant’ang Houchu,南宋朝Southern Sung Dynasty等。翻译中,除了人名和地名外,当目的语中缺乏对应词,或对应词与原文所指含义不同,以及为了保留异域色彩等情况下,译者均需要借助音译策略[9]。比如,“春运”是指中国在农历春节前后发生的一种大规模的高交通运输压力的现象,具有很深的文化含义和异域特色。如果根据字面意思把其翻译为“Spring Transport”,这样不但不能够传达其含义而且会令读者感到困惑。但如果仅用音译的策略也是不够的,而需要做进一步的阐述方能令读者理解其内涵意义,如:春运Chun Yun(a period of traveling peak around the Spring Festival in China, during which numerous Chinese people travel back and forth between their hometowns and the places where they work)。

因此“音译”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策略。缺乏语境的“音译”往往会使得译文晦涩难懂,容易令目的语读者不知所云,达不到文化交流的效果。如吴俊辉所言:“音译缺乏读者预设文化,容易出现目的语读者不知所云的情况”[10]。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需要从一个多元化的视角和高度来整合翻译策略,比如,在音译的基础上加以延展。音译不是简单的拼音,应该结合不同的时代特点和不同的文化交流阶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式[11]。可见,文化翻译中,译者只有结合多元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方能译出既忠实于原文又能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的译文。因此,在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下,“音译”作为有一定局限性的翻译策略,需要突破自己的藩篱,寻求与他者的有机结合。本文将“音译”视为一种“中观”的翻译策略,以《吾国与吾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案例为载体,具体探讨林的“音译”策略及“音译+”的各种变体形式。

二、“音译+”策略在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中的体现

(一)林语堂“语言文化杂合观”对其“音译+”策略的启示

林先生是20世纪享誉中外的翻译家和作家,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播大师,其一生致力于通过翻译中国文化典籍和以英文创作的方式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以学习西方为主,通过“外译中”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知识。然而,林却力排众议地向西方传播中国的文化。在当时中西方两种话语权力极不平等的情况下,林这样的魄力足以体现出其浓郁的中国文化情结和广阔的国际文化视角。林能够以文化多元化的立场来看待中国文化和他国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并提倡文化间的杂合和会通。其一方面对比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又积极地寻求两者之间的融通之处。林的这种“语言文化杂合观”体现了其能够以一个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不同语言间的相互转换。尤其对待文化词语的翻译上,林极力提倡“音译策略”。当前汉语中的“幽默”一词就是林采用音译的策略翻译的英文单词“humour”。因此,在对待中国文化的外宣翻译上,音译更成了其主要的翻译手段。对待中国的诸多文化词语的英译上,林主要采用音译及“音译+”的方法进行处理的,这彰显了其灵活的翻译策略和多元的翻译视角。

(二)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中文化负载词“音译+”策略的五种变体形式

《吾国与吾民》是林受其美国朋友赛珍珠邀请而用英文撰写的一本书。该书客观、真实地展现了中国社会、文化、文学、宗教及中国人的特征、习性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书中内容牵涉甚广,汇聚了各色中国文化负载词。必须承认的是,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词汇空缺是一种客观存在,亦是翻译的一大障碍。对待此种现象,林极力提倡音译策略。但是,纯粹的音译策略并不适合所有的文化词语,只有小部分广为流传、出现频率高或具有特殊背景的词语才可以用纯粹的音译策略,因为这些词语借助环境的外力较容易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比如,中国的“功夫”、“豆腐”及“福娃”因为其普遍性和流行性,其音译“Kongfu”“Toufu”和“Fuwa”要比“Martial arts”“Bean curd”“Friendlies”更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但是,由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诸多文化词语为外国人所不了解,纯粹的音译解决不了所有文化词语的翻译。因此,文化外宣译者就需要在“音译”策略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延伸,即通过“音译+”的方式来构建“复合式”翻译策略。

林在《吾国与吾民》中采用音译策略翻译了大量的中国文化词语,例如:陇海铁路(Lunghai Railway),徽宗(Huichung),韩非子(Hanfeitse),Su Tung p’o(苏东坡),北宋朝(Northern Sung Dynasty)等。但是,当单纯的音译不足以传达具有较深文化内涵及背景的文化负载词时,林能够灵活地基于“音译”策略而加以延伸和构建多元化的复合型翻译策略,如:“音译+类别词”“音译+文内解释”“音译+例证”“音译+直译”及“音译+意译”。下面将通过案例分析来逐一对林的这些变体的音译策略形式进行分析和归纳,挖掘其存在的价值,以期为我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有力的借鉴。

1.音译+类别词

当某些文化词语仅用单纯的音译无法令目的语读者理解其含义的时候,就有必要在音译后面再紧跟其所属的“类别词”,如此就能够把原文化词语放置在特定的一类事物中,以便让目的语读者理解此音译词语的所指意义。比如:黄山 Huangshan Mountain、端午节 Duanwu Festival。在《吾国与吾民》中,当林谈到中国古诗的时候,他用“音译+类别词”的方法把“豪放诗”翻译为“Haofang poetry”,并且随后增加了阐述做出进一步解释,如:“poetry of romantic abandonment, carefree, given to a life of emotion and expressing a revolt against the restraints of society and teaching a profound love of nature”[12](P249),如此,能够让读者知道“Haofang”属于一类诗,并结合进一步的补充信息而取得理解和接受的效果。

2.音译+文内夹注

翻译是一种动态的滚动与阐释,即翻译具有历史选择性[13]。因此,当纯粹的音译不足以传达原文词语意思的时候,译者有必要添加注释做进一步解释说明。“音译+注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把注释放在脚注或尾注中,二是把注释放在文中,紧随音译的文化词语之后。林在《吾国与吾民》中翻译文化词语时较多地使用“音译+文内夹注”的翻译策略来补充音译的不足,如此能够帮助目的语读者更方便地理解原文词语,以便重构中国文化。比如在介绍中国戏曲时,林用“音译+文内夹注”的方式翻译了戏剧“汉宫秋”一词,如下所示:

原文:汉宫秋

译文:Hankungch’iu, (Autumn in the Han Palace, portraying the story of the exiled imperial concubine Chao Chun)[12](P256)

在此,林为了保留文化的异域特色,首先采用音译,进而用夹注的方式加以补充说明,并且在夹注中首先采用直译的方式,然后再加以阐述来做进一步解释。如此能够让读者首先知道“Hankungch’iu”是一个专有名词。其次通过直译“Autumn in the Han Palace”了解到此专有名词是关于中国“汉朝”及“汉朝宫殿”中的故事。最后通过后面的详细介绍便能够完全理解“Hankungch’iu”的确切所指意义。

3.音译+例证

在对文化词语翻译的时候,为了让译文更加生动形象,译者有必要在音译的基础上加以拓展,使译文更容易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林对《吾国与吾民》一书的创作是通过一种“翻译式写作”[14](P7)的形式完成的。“翻译式写作”模式为“音译+例证”的翻译策略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译者可以自由地、充分地对文化负载词进行音译后再做进一步补充。为了让目的语读者更容易理解某文化词的含义,译者可以通过“例证”的方式加以具体化。在《吾国与吾民》中,林对“涵养”一词的英译就采用了“音译+例证”的方式做出了形象的展现。如下所示:

原文:涵养

译文:Hanyang: “do not push a fellow to the wall” is merely a matter ofhanyang, to the Chinese, the Versailles Treaty is not only unfair, it is merely vulgar or lacking in “hangyang”.[12](P59)

此处,林没有对“Hangyang”下定义或直接做解释,而是首先通过引用英语中的习语“do not push a fellow to the wall”和“Versailles Treaty”的例子来衬托“涵养”的含义。“push a fellow to the wall”是属于英语中的习语,而“Versailles Treaty”是一个几乎世人所知的常识,林把“涵养”放置在这种具体的案例语境中能够使目的语读者通过语境来加深对此含义的理解。

4.音译+直译

在对待文化词语的翻译上,为了保留词语的异国风味,译者不仅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直译亦是译者推崇的主要方法之一。有时为了强调和补充原文化词语的意义,译者亦有必要把音译和直译结合起来,一方面能够突显其特殊性,另一方面能够达到双重解释的作用,更易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在《吾国与吾民》一书的创作中,“音译+直译”是林处理文化专有名词的主要翻译策略。从表1中可见一斑。

表1 《吾国与吾民》中文化负载词“音译+直译”中英文对照表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林首先用音译的方式,然后通过夹注的方式添加词语的直译。如此,能够让读者通过音译词语了解到此为专有名词,又通过夹注中的直译进一步理解此专有名词的含义及所指意义,以便最终起到保留异域文化特色的双重作用。

5.音译+意译

在文化翻译过程中,当有些文化词语用直译的方法无法传达其含义时,译者就需要用意译的方法来解决。而为了保留其异域文化特色,译者可以把意译和音译结合起来,以便既能保留原文化词语的原汁原味,又能对其意义做出阐释。在《吾国与吾民》中,林采用“音译+意译”的方法处理了大量的中国文化词语(表2)。

表2 《吾国与吾民》中文化负载词“音译+意译”中英文对照表

如表2所示,这些文化负载词的对应译文是通过“音译+意译”的形式展现的。拿“琴”Ch’in(a stringed instrument)来说,目的语读者能够根据(a stringed instrument)来推断出Ch’in为一种中国特有乐器。又如,道德经Taotehking ( the Bible of Taoism),目的语读者可以根据 ( the Bible of Taoism)推断出Taotehking是一个像“圣经”一样的有关“道教”的经书。由此可见,音译保留了原文化词语的异域特色,意译能够对其意义做进一步展开,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形成合力和发挥最大的语言效力。

综上所述,林在其作品《吾国与吾民》中采用了灵活而又多元的“音译+”翻译策略来处理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林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大师,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时当然以保留中国文化特色为首任。这就为其首先推崇“音译”提供了前提条件。然而,“音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真实地传播中国文化,林从多元化的视角,在“音译”的基础上加以延展,进而衍生出以上五种新的变体。实践证明,“音译+”这种复合式翻译策略对处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尤其有效,能够起到保留原文化色彩和有效传达其内涵意义的双重作用。

三、结语

“音译”是一个比较适合于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策略。然而,其在目的语中受到文体、语用及语义等方面的制约,必须将其置于一定的语境中方能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因此,需要把“音译”和其他的翻译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传播源语文化词语的含义。文章系统、详尽地阐述了林在《吾国与吾民》中的五种“音译策略”(“音译+类别词”“音译+文内注释”“音译+例证”“音译+直译”“音译+意译”),并指出林的这种“音译+”翻译策略能够起到保留原文化特色和有效传达其内涵意义的双重作用。对比诸多学者提出的较单一的“音译+阐释”的方法,本文所展现的五种“音译+”的翻译策略是其进一步的细化和延伸,亦为本文的亮点和创新之处。在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音译+”翻译策略能够为文化外宣翻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有力的借鉴作用,以期更多学者对其做更深入、细致的探究。

猜你喜欢

意译音译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英文摘要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基于字形与语音的音译单元对齐方法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