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三学”,提升概括能力

2021-03-08沈晓梅张荣

阅读(教学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概括能力三学学力

沈晓梅 张荣

【摘要】概括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贯穿小学语文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依托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接摘句法、题目扩充法、要素串联法、多事件整合法、段意归纳法等策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提升学力。

【关键词】学生 学程 学力 概括能力

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程,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教材,体现着育人的国家意志,是其中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学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能力。立足“三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当代心理学家林崇德说:“由于语文能力的基础是概括,所以我们在培养中小学生语文能力时,要自始至终地突出对其概括能力的训练。”概括能力的发展,伴随着儿童整个成长过程,也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依托统编教材,立足“三学”,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呢?

一、立足学生:研析概括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整个小学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概括能力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会有很大的变化,是渐进式发展的。大体上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然而,学生的概括能力,无论是在课堂上的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目前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概括内容随意,表达不确切;语言啰嗦,不简洁;东拉西扯,把握不住重点。教师在教学方面,也缺少方法的指导和引领。吴忠豪教授说,在指导学生把握段落大意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限于教学时间紧张,往往只追求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缺少对正确答案的读读、说说、议议、改改,学生“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学一篇课文,就像蜻蜓点水似的练一练,没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构段方式去思考段落大意该如何把握,结果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朱自清先生曾说:“读过的文章,只有用自己的语言将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的时候,才觉得读懂了。”概括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阅读和学习来说非常重要。

二、立足学程:探寻概括能力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将概括能力作为阅读要素,根據能力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贯穿于不同年级,有序地安排在十二册教材中。教师当以教材为依托,以课标为本,探寻概括能力的教学策略。

1.概括能力在各学段的编排。

如表所示,由句到段,再到篇;由理解到概括,再到把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呈现出一种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形式。从纵向看,三年级重在“理解概括一段话的意思”,四年级重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理解”到“把握”,从“段落”到“篇章”,有梯度;从横向看,四年级(上册)安排了两次训练,第四单元重在“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七单元重在“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一件事”到“多件事”,有递进; 从单元内部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引导学生借助课后习题1的学习方法,《梅兰芳蓄须》一课引导学生借助阅读提示运用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借助“交流平台”中的对话梳理方法,从“学习”到“运用”再到“梳理”,有层次。而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又重在“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第六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是具有节点意义的,在四年级这里其实标志着学生即将告别中年级的“学习”,走向高年级的“运用”。

2.概括能力在课标中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各学段的阅读与口语交际中,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做了具体要求。例如:第一学段中要求“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能完整地讲述小故事”;第二学段的表述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第三学段的表述是“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从中可以看出,三年级教学“抓关键语句,理解(概括)一段话的意思”,而“把握主要内容”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四、五、六年级。四年级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一些常用的方法;五年级是能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把握主要内容;六年级是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把握不同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立足学力:提升概括能力

关注学生,依托统编教材,从概括一段话的意思到把握整篇文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聚焦语言,发展思维,运用策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提升学力。

(一)借助关键语句,概括段落主要意思

理解是概括的铺垫。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开始引导学生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为概括一段话的意思打好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1.直接摘句。

在教学中,可直接引导学生发现关键语句,用来概括段落的意思。

以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教学第五自然段:“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针对这一段话概括大意,教学设计如下:

a.请学生自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每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b.梳理板书:海鸟多、鸟蛋多、鸟粪多。

点拨:“海鸟多、鸟蛋多、鸟粪多”,其实啊,都是在说鸟多。那么,这段话中哪一句话是直接写鸟多?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像这样的句子就是这个段落的“关键句”。抓住这样的关键语句,就能概括一段话的意思。

2.删减摘句。

覃永恒老师在《概括的力量》一书中指出,概括所用的语言要求是直白的、简洁的。有时候从文中摘出来的句子不够简洁,就需要进行删减。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花钟》第一自然段时,教师提问:“上学期我们学会了运用摘句法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你觉得这里哪一句提示了这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呢?”学生回答:“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教师接着引导:“关键语句能提示一个自然段的意思。这个句子不够简洁,能否做一些修改呢?”于是,学生删减修饰词或短语,得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这样就简洁多了。

3.修改概括。

关键语句能提示我们一段话的主要内容,有时候它不仅需要删减,还需要我们抓住关键信息进行修改概括。

如,在《花钟》第二自然段教学中,教师提问:“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一自然段的关键句:“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然后教师追问:“还有吗?”学生会接着找到句子:“还有的花……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这些虽然不能直接帮我们概括出这一自然段的大意,但是我们可以借助这句话的提示概括出来,即:“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以及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关。”学生在概括的时候,容易漏掉一部分,所以这里设计了“提问”加“追问”,对关键句进行了修改,这样就能概括出大意。

4.句意归并。

在读懂句意的基础上,根据自然段中句子之间的关系归并段意,然后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出这一段话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概括方法。

如对三年级(下册)课文《海底世界》第三自然段段意的概括,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片段:

师:这一段有几句话?

生:5句话。

师:每句话各写了什么内容?

生1:第1句提出海底是否没有声音。

生2:第2句否定回答。

生3:第3句是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生4:第4句,用听音器能听见海里的各种声音。

生5:第5句,海底动物做不同的事情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师:把这5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生:海底的动物常常会发出各种声音,且做不同的事情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这样运用句意归并的方法也能够概括出自然段的大意。

(二)运用多种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段落是篇章的基础。学生学会了概括段落的大意,运用方法的迁移,学习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就有法可循,让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阶梯。

1.直接摘句法。

直接摘句法,同样适用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小学教材中写景状物类文章,往往会在文章开头出现总起句,文中出现过渡句,文章结尾处出现总结性的句子。而且有些课文中会有可以概括主要内容的中心句。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就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寻章摘句”。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这篇课文的结构是“总-分-总”,先总写了小兴安岭是一个绿色的海洋,接着按照时间的顺序,分别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中诱人的景色,最后总写:“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读了文章,会发现最后一个自然段的这个关键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段意合并法。

段落是由一句话一句话组成的,文章是由一个一个的自然段连缀而成的。在这里我们迁移句意归并法,运用段意合并法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先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归纳出各自然段的大意。通过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以六年级(上册)课文《少年闰土》一文为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逐段分析,归纳出各个自然段的意思。通过梳理文本,知道了作者一共向我们描述了少年闰土“刺猹”“捕鸟”“捡贝壳”“潮汛来的时候看跳鱼”四件事情,然后将这几件事合并,就概括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厘清文章脉络,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注意筛选。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其中也有次要的,可以抓主要舍次要。合并的时候,要对语言进行修正,删除重复的内容,合并相同的内容,做到简洁明了。

3.要素串联法。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依据作者的思路,据此析结构、理思路、串要素。引导学生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分辨主次,然后把三者串连起来,就能把握課文的主要内容。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魅力神话”主题单元中,落实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本单元第一篇课文《盘古开天地》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哪几个自然段写盘古开天地?其他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宇宙昏天黑地

经过——盘古开天辟地,顶天立地

结果——世界改天换地

利用板书,引导学生把盘古开天地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主要要素串联成一段简洁而通顺的话,很容易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4.多事件整合法。

有些文章中,围绕主要人物写的不止一件事,就可以运用多事件整合法,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首先,教师设计好学习单:

[三件事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 事件 第一件 新学年开始 淮安,学校 魏校长 立志振兴中华 第二件 十二岁那年 沈阳 伯父、周恩来 耳闻“中华不振” 第三件 一个星期天 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中国妇女、周恩来、中国巡警 目睹“中华不振” ]

接着,通过梳理学习单,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每件事讲了什么。最后让学生试着把三件事整合起来说一说,就能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5.小标题归纳法。

小标题是文本内容精华的提炼。统编教材中高年级选了一些比较长的文章,运用小标题归纳法能很好地概括这些较长的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就是由一组长文章组成的。以单元第一课《小英雄雨来》为例,尝试快速阅读后,结合课后习题给出的前两个小标题,照样子分别提炼出其他部分的小标题:游泳本领高、上夜校念书、掩护李大叔、勇斗鬼子、宁死不屈、机智脱险,将这些小标题进行归纳,这就是文章主要内容的大意。

6.课题扩充法。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课题讲的是文章的主要事件,有的提示了文章的主要人物,有的描述了主要事物。借助题目,准确进行解读。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也可以选择课题中缺少的元素进行填补。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 《赵州桥》为例,这个题目描述了事物。我们可以针对课题提出问题:a.赵州桥有什么特点?(雄伟、坚固、美观。)b.它体现了什么?(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针对课题进行提问,把题目进行扩展,这样就很容易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立足“三学”,以学生为本,依托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聚焦语言建构与运用,发展思维,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2.

[3] 吴忠豪.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

[4] 吴格明,关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答问[J].中学语文·教师版,2019(4):32-33.

[5] 肖俊宇,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福建教育小学版,2011(4):38-40.

(作者单位:沈晓梅,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教育局教研室;张荣,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3883500589241

猜你喜欢

概括能力三学学力
初中数学线上教学“三学一练一辅”模式探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若干措施
从“线性程序结构”组合到“要素行动解释系统”建构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
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阅读概括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导学—自学—助学”教学模式与《汉语修辞学》的教学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培育学生“三学”素养
人物描写“三学”写作法
浅谈如何提高记叙文的概括能力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