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2015-08-26王花伟
【摘 要】概括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范畴,应当在语文教学中予以高度重视并有效培育。可从“事件的概括”“人物形象或事物形象特点的概括”“表达意图的概括”三个方面培育学生的概括能力。本文在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主张。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语文素养;概括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6-0029-03
【作者简介】王花伟,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江苏张家港,215638)教师。
黄厚江老师曾说,语文教学其实就两件事——分析和概括。尤其是阅读教学的学习成果,学生多以概括性的语言呈现,概括能力几处于语文素养金字塔的顶端,其教学难度一般也高于其他。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思维是在概括中完成的。” 概括能力是智能的基本功,学习者概括的过程就是将知识结构转化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就是将知识智能化的过程。根据皮亚杰儿童心理阶段发展理论,初中生的思维进入“形式运算”的发展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占思维活动的主导地位,概括能力的培养正当其时。
然而,通过对教学实践的观察我们发现:一方面,重分析而轻概括,概括能力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文章教学极有可能沦落为文句教学,即对文章内容或表达意图整体把握不到位的情况下将文章肢解成文字的碎片,进行脱离语境的修辞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缺位进而影响对文本的深度解读,甚至制约了写作与表达能力的发展,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也因此受到制约。另一方面,概括能力又是组织教学的重要突破口,学生有怎样的文本概括能力就往往代表他有怎样的文本理解水平,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概括文本的情况的基础上,顺应学习者的心理规律进行教学。可以说,概括能力与学生发展需求,与语文教学需求,都是“两情相悦”的事情。
一、概括能力的应用范畴
概括是指从某类事物个别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广到某类事物的全体对象都具有这种属性,形成普遍性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需要对语文的“概括”进行学科意义下的划分。从概括的对象来说,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事件的概括”“对人物或事物形象特点的概括”“对表达意图的概括”等三种能力尤为重要。
1.对事件的概括。
按照某些逻辑,对事件(包括故事情节、事物的演变过程等,分别对应着叙事文本、说明和议论性文本)要素及其发展变化的核心信息进行提炼并进行语言的压缩处理的过程,构成语文教学对事件的概括的要义。对事件的概括能力,尤以学生对事件的“完全归纳”形成“整体概括”为评价指要,否则会产生肤浅概括和错误判断。这是语文教学中概括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综合表现。同时,事件概括可以多样性呈现,这些概括结果的比较教学,可以带来课堂的趣味盎然。
2.对人物形象或事物特点的概括。
对人物形象或事物特点的概括,除直接提取文本中有关的信息外,“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是其重要基础,例如从人物言行概括人物性格、从景物构成元素及其特点判断并概括意境属性等。由“现象—分析—结论”组成的“三段论”表达,组成对人物形象或事物特点认知的“证据链”,是提升该项能力的训练途径。准确是该概括能力评价的重点,要求做到推理逻辑严谨、立论正确。
3.对表达意图的概括。
对表达意图的概括,是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价值或道德评价的过程。对事件、人物形象或事物特点的概括能力,决定了学生对表达意图概括的深度及准确性。文本内容的丰富性,会干扰学生对文本核心指向的提炼概括,而不得要领,譬如李祥森《台阶》(苏教版九上),学生往往只会看到对勤奋的父辈的讴歌,而不会领悟作者对其卑微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同情。采用“形象说话”的文本,作者的思想情感不作直接的流露,往往构成学生概括的难度,譬如老舍的短篇小说《番表》,学生容易错误地对主人公的市侩形象做正面的解读,从而概括出该文表现的主题为主人公的优秀品格的结论。学生能够根据文本的整体内容,准确把握文本核心意图,是该概括能力的评价重点。
另外,根据概括信息的完整程度,可以分为片面概括、完整概括;根据概括内容与客观内容的逻辑对称属性,可分正确概括、错误概括;根据文本体裁特征,有经验概括、理论概括的不同侧重。这些,在教学中要予以区分。
二、影响初中生概括能力的因素
语文的概括能力,以学习者良好的阅读素养、思维品质及道德认知水平为基础,以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为表现形式。
1.阅读素养的影响。
PISA2009“阅读量表七个精熟度水平概述”中提到:处于精熟度6级(最高级别)的学生,“他们能够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这不仅要求详细了解明确的信息,深刻理解隐含的信息,还要能够在综合的水平上反思和评价所阅读的文本……他们能处理许多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他们阅读面很广,既能够阅读在结构和文本特征上典型的、熟悉的内容,又能够从以非典型格式呈现的不熟悉的内容中吸取信息。”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概括能力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2.分析力、推理力、论证力和判断力的支撑程度。
概括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以多种思维品质为基础。学生思维品质的成熟程度对概括能力的制约也是显而易见的。形象思维和记忆力超群的学生,善于描述故事、再现故事,却不一定能很好地概括故事,就是这个道理。
3.生活阅历和道德认知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道德两难”测试启示我们,生活阅历和道德认知水平,对概括能力的影响不容小觑。这就解释了那些看起来更像“儿童”的初中生,比起心智较为成熟的其他学生,不能学好语文的原因。
4.“言语—语言智能”的制约。
学生概括往往出现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尴尬境地,词汇的丰富程度及灵活运用能力、概括性语体的熟练程度,是制约概括表达的直接原因。譬如,对《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情感的概括,有时不是学生不能理解,而是缺乏诸如“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等词汇的积累。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建议
当课堂中学生对文本内容形成五花八门的概括时,有意思的事情就发生了。一方面,彰显了语言和思维的神奇魅力,课堂成了语言争锋和思维碰撞的舞台;另一方面,学生的概括过程及结果中,种种思维及表达缺陷的暴露,就是其对文本认知结构的暴露,教师和同学敏锐的捕捉,即时生成课堂的智慧,即时弥补学生理解力的缺漏。应该说,语文教学从来不缺可以针对培养概括能力的优秀文本,只是缺少对概括教学的重视和智慧。抛开阅读素养、生活阅历等宏观因素不谈,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文课堂教学在以下几方面就可以有所作为。
1.提高概括教学训练的比重。
有怎样的教学追求,自然有怎样的教学效益。所谓文本的“整体感知”教学环节,有时只是浮光掠影,学生还没明白“整体”为何物,“整体”便瞬间淹没在片言只语的废墟中了。课堂中用好概括,要注意发挥不同环节概括的教学意义。一般来说,“前端概括”了解学情,确定教学切入口;“中端概括”承前启后,强化教学阶段目标,衍生新的教学问题;“终端概括”水到渠成,达成文本理解共识。除了在一般阅读教学课堂中提高有关概括教学训练的比重,结合有关优秀文本进行概括的专题教学,也是不错的选择。
2.课堂中有关培养概括能力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概括方法和不同的概括需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概括能力形成障碍。
(1)故事性文本概括五步法。
除“要素提炼法”“线索梳理法”“阶段划分法”等常规概括方法外,应对较为复杂的文本,还有“关系辨析法”“思维导图法”可以介入教学过程。“关系辨析法”,即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事物间的相互影响或关系;“思维导图法”,即在“关系辨析法”的基础上,用流程图、结构图等图示佐以核心提示词语,直观地描述事件过程。尤其后两者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按文本故事演绎逻辑解读文章的过程,最终生成的“思维导图”可以为文本的深度解读做铺垫。就文学文本而言,小说教学的情节概括尤不应错过,是学生概括能力训练的典范样本,苏教版中《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等经典小说,都可以用这五步法进行概括能力的专题训练。
(2)论述性文本重拾“层次划分”与概括“段落大意”的做法。
优秀的论述性文本,背后是语言逻辑缜密的思路。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层次划分”与“概括段落大意”的做法,一度被人们遗忘。有些地区,针对论述性文本强化了“整体把握文章论证思路”的考试评价重点,此项能力不得不以“层次划分”与“概括段落大意”为基本的培育方式。教学中,利用“层次划分”与“概括段落大意”形成文章的层次结构图,让学生“看图说话”是不错的教学选择。
(3)辅助学生形成概括语言的能力。
如前所述,学生概括能力的语言智能障碍,表现为词汇的贫乏而言不达意,更表现为不能掌握概括的语体特征。词汇的积累之功不在一朝一夕。“概括性语体”的掌握,其要领有:提炼准确的修饰语,多用关联词,某些固定句式的组合(诸如:通过什么,刻画了什么,阐述了什么)等。可以通过有效的训练形式得到克服,譬如《甜甜的泥土》(苏教版八上),可以让学生用如下的填空形式予以梳理并概括情节:
一个 的母亲,带着 ,来学校看望她 儿子小亮。因为 ,却终于没等到。糖终于传到了小亮手中, 的小亮 。晚学回家途中,却因为 ,于是, 。第二天一早, 的小亮 后 去挖糖,不想 ,糖融化了,渗入大地。 过后,他 , 的泥土,却又让他 。
再如《窗》(苏教版八下)的教学,可以用如下的填空予以提炼概括文章主题:“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因为 。”那么,关于本文主题的多样解读就会呈现:这是一出因为嫉妒的悲剧,这是一颗有关自私的恶果,这是一组人性善恶的对比,这是一则损人不利己的寓言,这是一段有关战争阴影的尾声,这是一个好人不得好报的不幸故事……
3.进行有关概括能力的读写训练。
概括能力可以在有针对性的读与写的浸润中得到提高。教学中,适当推荐评论类的文章及著作给学生非常有必要。畅销书《为了报仇看电影》(韩松落著)即不错的选择,观赏某部电影后,再来一篇影评文字对照,对培养学生在情节的整体驾驭及表现意图方面的概括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写作训练的内容和形式更为多样。针对课文的概括,可以以“孔乙己其人”之类为题,写篇人物简介或人物名片之类的文字;读大篇幅的名著,可以按照内容分阶段做情节梗概;读一本书,可以做一个书评;喜欢一首歌,可以写一段推荐语;乃至班级的某些评选活动,可以写一系列的颁奖词等等。
以上这些教学举措,直接指向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而最终会带来语文学习鉴赏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概括能力的培育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徐朝霞.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J].中学语文,2014(09).
[2]夏江萍,倪叶倩.刍议语文教学中概括力的培养[J].江苏教育研究,2013(29).
[3]陆璟.PISA测评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戈尔德贝格.运作中的构式:语言概括的本质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