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职业教育的“合作教育”模式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启示

2021-03-07刘洋王明霞倪月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顶岗高职学校

刘洋,王明霞,倪月梅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盐城 224051)

1 “合作教育”的起源与模式分析

“合作教育”1906年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奈德第一次提出,它的最典型特征就是学习与工作的结合[1]。有些专业的学生需要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到对口公司或相应单位参加实习,这样才能全面掌握所学知识,这种将学习和实际工作结合的教育方式就是“合作教育”[2]。

合作教育模式是以民主思想为基础,在工业化浪潮的背景下形成的,它以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土壤为根基。约翰·杜威作为实用主义哲学的权威,他提出的“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中就包含着丰富的合作教育内容,在他看来,需要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来真正解决教育和社会相脱离的问题,如果能够将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就能够真正实现教育效果的强化,因为学校中现有的模式化感官训练项目和真正的职业生活之间还有很大差距,训练效果也是极其有限的。他认为,想要将一名学生培养为工程师,就要让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

“合作教育”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学生今后的就业而进行的教育,是出于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而储备应用型人才,所以,合作教育本质上和职业教育、应用技术教育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基于各国文化、经济、法律等方面条件的差异,合作教育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培训和日本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以及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教育模式,这些国家在吸纳了合作教育理论的前提下,均创立了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顶岗实习模式。

2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模式解析

顶岗实习是基于学生的专业特点,考虑到专业培养的需求,再结合企业生产需要,将学生安排到相应的企业、岗位中去实习,让学生的现场操作能力、专业素质等得到提高,使学生对岗位要求有进一步认识,从而提前熟悉岗位。进行顶岗实习能够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就业能力。学校开设顶岗实习的时间一般是最后一个学期,当前高职院校采取的顶岗实习模式主要有分散型、集中型两种,多数专业都是分散型实习,即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将其安排到相应单位实习,也有少数专业可以安排学生进行集中型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由学校职业导师和企业一同负责,学生除了学生的身份之外还兼具了员工的身份,一方面,受学校学籍管理制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学生也需要接受企业的管理。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学生需要在岗位上切实做好自己职位的工作,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工作中,使理论知识转化为知识技能。

3 当下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3.1 行业、企业在顶岗实习管理方面缺乏统一

由于实习地点分散,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师相互之间都缺乏交流,再加上学生的自控能力不足,学生出了学校后学校对其管理也更加困难,加之管理方式从以往的班主任主持的班级管理转变成生产线组长带头的班组管理模式,对于企业来说,顶岗实习的学生在企业中就是企业员工,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评价标准、操作流程、考核办法等还需要进行优化,这种情况下,学校对学生很难做到细化管理,校企衔接就容易出现脱节,尤其是在安全生产、规范操作方面假如没有做好教育工作,就会导致学生的安全意识、规范生产意识不足,在顶岗实习期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也有一些学生缺乏纪律观念,对待工作过于随意,轻信网络招聘信息等,从而为自己的顶岗实习埋下很多不确定因素,让学校管理更加困难,学生家长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3.2 校企角色定位模糊,学生管理责任不明确

部分高职学校容易把顶岗实习当作 “就业安置”,把学生顶岗实习当作改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将学生送进企业后管理工作未跟上,也有些企业将顶岗实习当成“顶岗生产”,把学生顶岗实习当作缩减劳动用工成本、缓解劳动力紧张的一种手段。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一些简单基础的培训后就让其进入一线岗位,像对待正式工人一样来要求他们,但这些学生毕竟接受的岗位训练很少,对岗位工作的理解也比较浅显,所以很难很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成为令企业满意的“合格工人”。在顶岗实习学生的组织管理、指导、培训方面校企双方的合作存在缺口,很难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

3.3 学生自身素质水平的限制

一方面,实习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再加上企业的考核、繁忙的工作任务以及各种不确定因素,都可能会为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自我调节,学生还可能对实习产生畏惧心理;另一方面,在企业中,顶岗实习的学生从心理上也将自己当作企业的一份子,从而可能会忽略自己原本的“学生”身份,忽视学校的管理,对学校纪律缺乏重视,从而做出不服从学校管理、违背实习规定的行为;其次,如果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则在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发生改变后也可能会滋生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状态。

3.4 家长对顶岗实习缺乏认知

学生往往因为“初入职场”出现一些不适应的情况,大部分家长都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但也有部分家长因过度心疼学生,鼓动其换离岗位甚至离开企业。这种思想上的不重视、心理上的不接受等都可能导致学生顶岗事故、违纪事件偶有发生,一旦出现这些问题,不仅会为学生带来不良影响还将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可以说,高职学校在与企业合作教学时怎样加强教育管理、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等非智力因素,让高职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可以塑造良好的意志品质,让家长放心、社会满意,这是当今高职院校需要认真思考并着重解决的问题。

4 “合作教育”模式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启发

4.1 提前准备,在校内进行模拟训练

合作教育模式下的顶岗实习,教师不但重视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还注重在校内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3]。所以,在非实习学期对学生进行实训,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实习岗位特征在校模拟企业生产和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真实性的顶岗实习前的综合培训,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认识企业和工作岗位,为学生今后正式实习打下技能和思想基础。在进行模拟实训时,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使其对短期实训、顶岗实习有基本的理解和认识,正确看待学习和实习、实习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其意识到在工作中应时刻筑牢安全防线、坚决遵守学校和实习企业的各项管理规定、按照既定流程进行生产,珍爱生命;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其意识到自己有法律法规的保护,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对学生进行岗前心理辅导,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通过有针对性的岗前技能培训,让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快速进入状态,避免操作上的“手忙脚乱”挫伤学生对工作的积极性。

4.2 全面考虑,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

第一,学校与企业应深入结合,可借鉴合作教育模式下的咨询或顾问委员会制度,成立专门的组织来指导课程的实施,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遇见的各种困难,促进劳动世界与课程计划的联系;第二,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工作,对实习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如实践教学指导规范、实习工作规定、突发事件处理预案、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职责、学生实习管理细则等,让各方人员都养成遵守制度的良好意识;还要对学校、企业、家庭三方的责任进行明确,也就是学校和实习单位要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学校和家长应签订学生管理协议,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各项工作责任,学校的培养责任与义务、企业的管理责任等进行明确,一同进行过程管理;另外,可设立“教师协调人”和工作岗位管理员,在校可选拔、培养一支道德高尚、工作务实的“双师型”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保证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全面、到位,在学生和企业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工作岗位管理员可由企业指派,负责教育学生安全操作,指导学生学习必要操作技能,并与“教师协调人”一起评定学生成绩;第三,对学生进行适当指导,使其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在学生中推选企业的实习负责人与实习组长,建立实习网络和信息反馈机制,教师和实习负责人、组长等应定期交流,关注学生的工作状态、情绪状态,保证学生安全、稳定地度过实习阶段[4]。

4.3 实地调研,现场辅导答疑

“教师协调人”的制度,是合作教育的精华所在,所以在实习期间,指导教师需要对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的整体情况有基本了解,校企合作制订实习工作计划和实习方案,根据科学的计划来组织学生的生产实践工作,使企业的生产需求得到满足。实习学生集中的单位,学校可安排教师常住,而对于实习学生分散的单位,教师也应当予以关注,定期到各点去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对学生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和指导,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教育。为强化管理效果,学校也可以组织建立班主任或指导教师的“微信群组”来更好地回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学生实习中的常见问题、难点问题等进行针对性地研究讨论并设法解决,了解学生实习期间的心理变化规律,针对性地对其提供指导和帮助,在沟通期间,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地关注到学生心理状况,站在学生的角度帮他们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克服障碍,战胜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学生和教师分开进入到不同地方的工作岗位,但从心理上讲,学生和学校、教师之间的距离依旧很近,学生也更能接受、服从学校和教师的管理[5]。

实践发现,学校通过“三个一”的有效帮扶可以更好地保证学生顶岗实习顺利推进并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在学生进单位一周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温馨提示,如工作中、生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进到车间察看学生实际的工作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怀;在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一个月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工作总结,分析和解决在实习期间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在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一个季度时,学校要和实习单位进行联系,侧面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掌握学生的实习动向,这种分阶段、有层次的全过程实习管理能够很好地保证学生实习工作的有序推进。通过教师和学校方各面的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成功渡过疲惫期、厌倦期、摇摆期,更加客观冷静地梳理自己的职业理想,培养他们的职业理念[6]。

4.4 规范考核,及时评价反馈

合作教育模式下,雇主要对学生的一系列行为特征进行评定。围绕现阶段学生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以企业为主,学校起辅助作用,通过交流商讨来确定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考核与评价工作规定及各项细则,基于学生专业技能岗位应用发展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情况,建立以“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实习成果”“技能水平”“职业素质”“守纪情况”等为核心的指标体系,科学确定考核评价内容与指标,对评价结果进行合理量化,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定期与企业交流、搜集考核意见,并及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学生[7]。通过考核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实习内容,改进工作方法,优化技能训练、协调“家校企”联系,以此确保实习质量的高标准,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问题上,学校可积极借鉴合作教育模式下对职业院校学生培养、评价的有效管理模式,抓住管理的关键点,加强职前培训、职中指导、职后总结,从而优质、高效地完成顶岗实习计划,促使学生由“学校人”向“企业人”的华丽转变。

猜你喜欢

顶岗高职学校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学校推介
从建构主义下分析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必要性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