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简化字分类辨析繁简字一字多用字例
2021-03-07仲家萱陈琦丁媛媛陆申易芮文秀吉益民
仲家萱,陈琦,丁媛媛,陆申易,芮文秀,吉益民
(宿迁学院,江苏宿迁 223800)
汉字的简化古已有之,基于此也出现了许多文字现象,其中对于繁简字这一现象的讨论纷争也从未停止,尤其是繁简字转换对应错乱问题。在书画作品、影视剧字幕、繁体字书刊等地方常会出现繁简字转换对应错误这种现象,如在书写《岳阳楼记》时,一些年轻书画家会把“庆历四年春”的“历”,写成“歷”,其实应该用“曆”,历史的历和日历的历,不能混用。又如周星驰电影《九品芝麻官》里有场好戏。电影中的老板娘拿着一张纸,纸上写着“醜”。这位老板娘说:“这是什么字”“醜”?烈火奶奶半天才说:“醒”。“醜”其实是繁体字,“丑陋”的“醜”。并不完全等同于“丑”,“醜”只表示丑陋的意思。古人以为鬼的面貌最丑,故表音从“酉”,表意从“鬼”。在丑陋的本义上,“醜”字还有其他引申义。诸如此类还有很多,此处不一一说明。
而繁简字转换对应错乱问题多是因大众对目前简化字存在一字多用现象不甚了解。通俗地讲,繁简字的一字多用即因简化字形,而将原来可能有不止一个写法并各自具有意义的字全由一个字来概括替代,以至于相当一部分的简化字失去了其辨别不同含义的功能,相当一部分应在特定词句、语境中使用的繁体字被大家忽视。这种加“包袱”(指字义)的做法,若是繁体字各自字义极其相似或相近,确实方便我们记忆和书写;但若字义相差甚远,就易以一概全或繁体字各自字义界定不清,从而导致在繁简字转化时出现对应错乱的问题,对大众学中国汉字文化形成了一定的阻碍。这类便需我们好好斟酌和探讨学习了。
当然也有不少人关注这个问题,如秦鹏、吕文瑞在《非一对一繁简字分析》[1]一文中按照一对二、一对三、一对四的关系对字例进行分类列出,但并未指出简化字对应的不同繁体字各自具有的区别性字义,读者即使知道这些字例的存在但并不明白各字例对应多个繁体字的用法,这不符合我们对这一现象研究的初衷;同时,这种分类方式并不能有效地帮助读者记忆。又如白瑞芳在《非一对一关系的繁简字》[2]一文中,虽对部分字例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解释,但未提出实质性的解决建议。
针对此现象,我们通过收集、分析一字多用语料和研读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一字多用现象出现原因,参考《简化汉字总表》《古代汉语字典》《汉大汉语规范大字典》等相关字典、词典,对一字多用字例进行统计整理;为方便读者参阅,最终决定借助简化字分类将收集到的一字多用字例分别归类并辨析,同时提出几点建议,以供读者学习参考,为汉字文明的传承略尽绵薄之力。
1 简化字一字多用现象字例的分类考察
1.1 同音或近音替代
同音或近音替代是指在谨防一音多字、保证汉字多种意义不被混淆的前提下,用形体相对简、笔画较为少的同音字或近音字去代替表示汉字使其摆脱繁体形式,以缩减汉字的数量,是简化汉字的方法之一。
1.1.1 同音替代
由于字例较多,此处选择附录中部分常见字例具体阐释,例如:(1)饥—飢、饑,前者“飢”意为饥饿、肚子不饱,如《说文解字·食部》:“饥,饿也。”后者“饑”指荒年农作物没有收成或收成很差,如清·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约汉代以后,两者才逐渐变为同音字“jī”而互通,《简化字总表》将“饑”并入“飢”,类推简化为“饥”。
(2)汇—匯、彙,均读作“huì”。前者意为水流会合、聚集、整合、货币由甲地交付于乙地收取,如《集韵·去声·队韵》:“汇,水回合也。”后者意为①刺猬,后作“蝟”,如郭璞注:“彙,今蝟,状似鼠。”②类,如明方孝孺《祭太史公八首》 之四:“跨越前古,拔彙超伦。”汇,省去“匯”(匯,从匸(fāng,方形器物),淮声)的异体字“滙”右边的“隹”而成的简化字,又因“汇”与“彙”音同“huì”,隧同音归并。
(3)台—台、臺、颱、檯,“台”(yí)与“臺”两姓不同源,是两个姓氏,易混淆时需写清楚。“臺”《说文解字》:“觀四方而高者也。”,结合《国语》释意,涉及建筑、名称、设备和量词的词句用“臺”, 如《爾雅·釋草》:“艾,冰臺。”(今为艾蒿),又如五臺山;涉及桌子相关的器物用“檯”,如寫字檯;涉及气象的,如台风,只能写“颱風”。除“台”(yí,本义为喜悦),其它义项一概用“台”(tái),无需再加以细分。
(4)系—系、係、擊,前者表示判断,词义侧重于连缀、关涉,如曹雪芹《红楼梦》:“子係山中狼,得志便猖狂。”用作姓氏时是规范字“係”。后者表示牵挂义,词义侧重于束缚、拘禁,也可用“係”,取其本义,如元·关汉卿:“累及好人,無故繫狱”。
(5)钟—鐘、鍾,前者指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计时的器具、某个一定的时间等义,如《说文解字》:“乐鐘也。”后者指古代盛酒器、容量单位、量词等义,也作聚集义,如鍾灵毓秀。虽两者音同形近,古代通用,但在表姓氏时,只能用“鍾”。
(6)蒙—蒙、濛、矇、懞,当使用的词组或语境和雨有关就用“濛”,如“濛漪”;和眼睛有关就用“矇”,如《灵台》:“矇瞍奏公。”;和人的心性有关就用“懞”,如《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呆子懞懞懂懂的,托着钵盂,拑着钉钯,与沙僧径直回来。” 此外其他义项用“蒙”(méng)。
1.1.2 近音替代
此处也选择附录中部分常见字例具体阐释。
(1)发—髪、發,前者读“fā”,本义为发射,如《礼记·射义》:“循声而发。”后者读“fà”,表示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如《诗·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卷髮如虿。”发为“發”的草书楷化字,起笔是竖折,与“髮”的声符“犮”(bá)形似,所以借为“髮”的简化字,视为音近替代。此外,“發”(bō),叠字用作形容词,形容鱼跃动的样子,也指鱼尾摆动声。
(2)价—价、價,前者本义善,如《说文解字》:“价,善也,从人介声。”旧时称被传唤送东西或传信息的仆役,读“jiè”,方言中也将其读为“gā”,表示这、那。后者《说文解字》释其本义:“物直也,从人贾,贾亦声。”有价格、商品价值、化学名词化合价之义,读作“jià”;表示结构助词时相当于“地”用于状语与动词或形容词之间,如《水浒全传》:“只听得一声震天价响,那尊金刚从台基上倒撞下来。”表示语气助词时用于单独成句的否定副词之后以加强语气,读作“jie”。两者“jiè”与“jià”音近,借价作價。
(3)种—种、種,前者读“chóng”,原是幼小之义,如《玉篇》:“种,稚也。”现一般用于姓氏,如宋代有种师道。《说文解字》将后者释为“先穜後孰也”,用于表示植物的种子、物种、人种、后辈、类别等义时读作“zhǒng”,如《周礼·职方氏》:“其谷宜五种。谓黍、菽、麦、稻也。”而用于表示种植、移植、培育等义时读“zhòng”,如《医宗金鉴》:“种痘而愈,遂传于世。”两者韵母相同,音近而简化。
以上两类还有以下几种。
(1)同音替代字:几—幾,了—瞭,干—乾—幹,千—千,丰—豐,丑—醜,冬—鼕,朴—樸,划—劃,曲—麯,伙—夥,后—後,冲—衝,折—摺,余—餘、余,谷—穀、谷,沈—瀋,表—錶,范—範,板—闆,松—鬆,郁—鬱,征—徵,卷—捲,帘—簾,淀—澱,筑—築,御—禦,辟—闢,蔑—衊,愿—願,出—齣,冒—冐,胜—勝,姜—薑,洼—漥,致—緻,党—灙,借—藉,累—纍,旋—鏇。
(2)近音替代字:叶—葉,發,吁—籲,别—彆,佣—傭,斗—鬥,卜—蔔,荨—蕁,适—適,恶—噁、惡,脏—臓、髒,症—癥,据—據。
1.2 部分简化
通过部分简化的一字多用字例,易让人忽略被简化部分的特殊的含义,字不显义。绝大部分这类一字多用字例几个繁体字字形、字义都不尽相同,这对认识、区别和使用繁简字有一定阻碍;但也有少部分简化后给我们带了便利,如签,两个繁体字意思几乎一致,古时通用,没有区别性的不同,不必细分。下作具体阐释。
1.2.1 偏旁类推简化
(1)漓—漓、灕,“離”在《说文解字》中指一种鸟名,从隹离声,“離”简化为“离”,作为简化偏旁使用,如篱。前者“漓”用于浅薄、刻薄或湿透的样子之意,如《北史·卷八六·循吏传·序》:“叔季浇漓,奸巧多绪。”(此处“漓”指刻薄),又如汗水淋漓。后者“灕”仅用于水名,如漓江。
(2)骞—騫、骞,“騫”是将“馬”简化为“马”,作为简化偏旁使用,如驾。《说文》“騫,马腹垫也,从马寒声。”有马腹亏损凹陷、损坏、拔取、延误、飞起等意,如唐·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志在必腾骞。”(此处“骞”指飞起),此外“騫”也用来形容昂首的样子或作姓,如汉有騫包。而后者“骞”则指劣质的马或谦辞,如袁宏道《袁中郎尺牍·冯琢庵师》:“贱体稍愈,便当策骞扣门,与师共穷生死之奥,不朽之旨。”二者不同。
(3)机—機、机,“几”和“幾”本是两个不同字,因后宋代有将“几”假借为“幾”之用,故将“几”作为“幾”简体,作为简化偏旁使用,如叽、矶等。《说文解字》:“主发谓之機。”本意是指弓箭上的发箭装置,后引申为机械、灵敏、心中萌发的念头、关键的时间等意。后者“机”读“jī”时,《说文解字》:“机木也。”指一种木名,今称桤木,古有同“几”之用,也是一种姓氏,如战国时有机汜。后者“机”读“wèi”时,指用来切鱼肉等的垫板,即砧板。简化后需注意区分使用。
(4)签—簽、籤,“簽”依据“僉”简化为“佥”的方法,将“簽”类推简化为“签”,又因“簽”和“籤”同音且意思相近,古已通用,故两字都由“签”替代,不做区分。
(5)须—須、鬚,《说文解字》:“須,面毛也,从頁从彡。”本指下巴上的胡须。后引申为等待、一定要、片刻等意,如刘禹锡《浪淘沙九首》:“须臾答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此处“須”指片刻);而“鬚”是“須”加意符“髟”用来泛指胡须和像胡须的东西,如玉米须。可见,“須”所包含的义项多于“鬚”,使用时不可以一盖全。
1.2.2 用简单符号替代
(1)团—團、糰,《说文解字》:“團,圆也,从囗專声。”本用来形容物体是圆形的,后引申为量词、聚合物、某集体等,如圆煤球、旅游团等;后将声符“專”用简单符号“才”替代。“糰”是“團”加意符“米”而来,用来泛指用米面做成的球形食品,如糯米团、青团子等。二者不同,不可混淆。
(2)坛—壇、罎,《说文解字》:“壇,祭场也,从土亶声。”本指用来祭祀、誓师、会盟等的土筑成的高台,后引申为由土或砖筑成的平台、学术界或舆论界的阵地等,如花坛、文坛等。“壇”是将其声符“亶”用简单符合“云”替代,已经看不出“亶”表示出的一层层土叠加成的高台的含义了。而生活所指的坛子(或类似坛子的这种容器)应写作“罎”,在指量词时也应写作“罎”,如酒坛子、醋坛子。
(3)洒—洒、灑,《说文解字》:“洒,涤也,从水西声。”原读“xǐ”,仅用于宋元时的北方口语“洒家”一词中。《说文解字》:“灑,汛也,从水麗声。”本指泼、撒,后引申为抛落、散落、倾倒、自然不受约束等,如杜甫《茅屋为秋歌所破歌》》:“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此处“灑”指泼、撒)。故“洒家”不能写成“灑家”。
(4)获—獲,穫,《说文解字》:“獲,猎所獲也,从犬蒦声。”与“犬”有关,本义指猎取,后引申为逮捕、能够、射中等意,也是一种姓氏,如宋有尹獲。《说文解字》:“穫,刈穀也,从禾蒦声。”与“禾”有关,指收割农作物,如《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简化字“获”是将“獲”的声符“蒦”下面的“隻”简化为“又”,因“穫”与“獲”形近,故将二者简化字合并为“获”。
(5)历—歷、曆,《说文解字》:“歷,过也,从止厤声。”“止”即脚,表示经过,经历。故“歷”意为经过,引申为遍或尽、清楚、用于过去的年代或次数等,如历代、历次,也指姓氏。《说文解字》:“曆,厤象也。从日厤声。”“日”表时间,故与岁时节气、年月日等有关的词句都用“曆”,如日历、四分历等。这需理解其形旁的含义。
1.3 局部代整体
在繁体字简化的过程中,主要秉持着化繁为简的原则,所以在变化过程中常会将较为复杂的声旁或形旁省略或改写成字,在此主要从以下4 类进行阐释。
1.3.1 取其声旁
(1)录—錄,“錄”本义指金色,从金,录声。《说文》:“金色也。从金录聲。”如王羲之《三月三日蘭亭詩序》:故列叙时人,錄其所述。主要为记载之意。而古代并未收录“录”字,当今为了简化,故取其声旁录为规范字。
(2)辟—闢,辟在《说文》中:“法也。”如《诗经·大雅·板》:“民之多辟,无自立辟。”;而闢本义指开启门户,从门,辟声,《说文》:“開也。从門辟聲。”如《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地可垦辟,悉为农郊,以赡萌隶。”二者本有所区别,但今直接取其声旁辟,书写为辟。
(3)卷—捲,“捲”本义指有气势,从手,卷声,《说文》:“气勢也。从手卷聲。”如苏轼《念奴轿·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强调气势之大,古代卷、捲并用,今取其声旁,以“卷”为规范字。
(4)气—氣,“氣”本义指馈赠人的食量,《说文》:“饋客芻米也。从米气聲。”;而气在《说文》中:“雲气也。象形。”如《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现取其声旁气为规范字,其本义由另造的饩承担。
1.3.2 改换声旁
(1)辽—遼,遼在《说文》中:“遠也。从辵尞聲。”如。《楚辞·九叹·忧苦》:“山修远其辽辽兮”如今将声符“尞”简化作“了”,以辽为规范字。古代无辽字。
(2)运—運,運本义指迁徙,在《说文》中:“迻徙也。从辵軍聲。”如《易·系辞》:日、月运行。,今将声符軍简化作云,以运为规范字,系两者韵母相同。古代无运字。
(3)拟—擬,擬在《说文》中:“度也。从手疑聲。”主要有揣度之意,如《易·系辞上》:“如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今将声符“疑”简化作“以”,以拟为规范字。古代无拟字。
(4)适—適,適在《说文》中:“之也。从辵啻聲。”主要有去往的意思,如《论语·子路》:子適衛,冉有僕。今将声符“啻”改为“舌”(旧读入声),以适为规范字。
1.3.3 省形符
(1)面—麵,麵从麥,面声,是面本子的俗体,《说文》:“麥末也。从麥丏聲。”主要指研磨成粉末狀而可食用的食品;而面在《说文》:“顔前也。从,象人面形”,主要指面貌,如《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今省去形符麥,以面为规范字。
(2)咸—鹹,“鹹”《说文》:“銜也。北方味也。从鹵咸聲。”主要指味道,如《荀子·正名》:甘苦鹹淡;而咸在《说文》中:“皆也。悉也。”主要作为介词都等意思,如王昌龄《塞下曲》:“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今省去形符鹵,以咸为规范字。
1.3.4 改换形旁
碱—鹼,起初《说文》未收录碱字,只有鹼,鹼在《说文》中:“鹵也。从鹽省,僉聲。”如《书·洪范》:润下作鹹。今省作“碱”,或从俗体改形符为石,又省作硷。
1.4 从字源看
除了以上简化方法,不少简体字是借用笔画较少的古本字、异体字,其中也有的是从古代某字体演化而来的,要想探究这类字例的用法,必须得从最初的字形入手,探查其最初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了解其本义和引申义。基于此缘由,下作具体阐释。
1.4.1 使用古本字
(1)云—雲,二者原为不同的字,云主要是说的意思,而雲由于古文字外形云朵形,故其有云雨之意,《说文》对雲的解释:“从雨,云象雲回轉形。”由于后人经常以云代雲,久而久之,便以云为简化字作常用字。
(2)号—號,号为號的本字,号在《说文》中解释为:痛聲也。从口在丂上。即有着痛哭之意;而號在《说文》中:呼也。从号从虎。主要有呼喊之意。由此可见,论先后顺序来说,应该是先有号才有號,正因如此二者意思相近,后又有《广韵·号韵》:“号,亦作號。”
(3)虫—蟲,《说文》将二者分为两个字,而其实金文和甲骨文中并没有蟲的字形,所以说虫为古本字替代了蟲。
(4)夸—誇,夸在《说文》中解释:奢也。从大于聲。即奢侈,过度之意。后引申为赞美之意,而誇在《说文》中解释:譀也。从言夸聲。意思便于夸的引申义相似,二者有时可以通用,如曾巩《寄欧阳舍人书》中: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此处的夸字二者皆可,但论先后顺序,夸最先产生,故繁体字的简化属于以古本字夸代替了誇。
1.4.2 借用俗体字
摆—擺、襬,“摆”是“擺”的俗体字,因“擺”、“襬”音近,便将其都简化合并为“摆”。前者意为陈列、随意操纵、炫耀、脱离、来回动摇等多为动词,如曹雪芹《红楼梦》:“说话时,已摆好果子来。”后者读“bǎi 时指衣裙的下摆,读“bēi”时;指裙子(古代男女子通用)。当语境是与衣裙下摆或裙子有关时,只能用“襬”,如前摆、后摆。
1.4.3 草书楷化
汉字自古以来都是表意文字,所以说它在繁体字阶段时图案性较强,而如今字体侧重点已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其符号性增强,如此一来,便大大简化了字形,而草书楷化作为这一大原则下的一种方法,是指将汉字草书的写法用楷书的方式加以规范,进行适当的改写以达到简化字形的目的,可行性较强。此类变化繁简字之间意义差异较小,故此处只简略论述字体和字形。
(1)报—報,《说文解字》中未收录报字,報在《说文》中:“當罪人也。从幸从。”报属于草书楷化字,来源于汉代的草书,居延汉简中的报字已于现今字形相同。
(2)页—頁,《说文解字》中未收录页字,而頁在《说文》中:“頭也。从从儿。”主要表示头面,页属于草书楷化字,居延汉简中頁的草体字形与现在的简化字页极其相近。
(3)书—書,《说文解字》中未收录书字,書在《说文》中:“箸也。从聿者聲。”书,属于草书楷化字,在居延汉简,敦煌简中广泛使用。但它的楷化其实没有迎合汉字的笔形系统,简化后的结构并没有繁体字结构稳定。
(4)为—爲,《说文解字》中未收录书字,而爲在《说文》中:“母猴也。”,为,属于草书楷化字,汉代的居延简和敦煌简已开始大量使用为字。
(5)乌—烏,《说文解字》中未收录乌字,烏象鸟形,但无目,因乌鸦全身乌黑,双目不显,故略去。在说文中解释为:孝鳥也。象形。它属于草书楷化字,唐代孙虔礼的墨迹中有与之简化字接近的字形。
2 简化字一字多用现象的理据分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亦是如此,它在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 沿着自身的规律而发展, 出现了古今字、后起字、假借字、正俗字,异体字等文字现象,这些都是文字发展的自然规律所致,我们无法抗衡和改变的。但汉字的本质是其表意功能的体现,词意的复杂性决定着字形的复杂性,而如今的不少简化字将数个不同意义的汉字合并为一个字则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一准则,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繁简字的一字多用现象。从形体简化的角度看,是方便了我们日常的学习和运用;从表意的角度看,却容易望文生义或张冠李戴[3]。因此,为更好地应对繁简字地转换,我们需尽可能重视和多了解简化字一字多用现象,弥补汉字简化的漏洞。
3 结语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的魅力就在于能够让人们根据字形判断出字意,而一字多用现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学习中国汉字文化带来了阻碍。吴小如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谈道:“善于游泳的人死于游泳,爱登山的人死于登山,而我们今天文化滑坡,用泡沫文化代替脚踏实地的文化,是我们文化人造成的。‘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如果我们不去研究,那么我们愧对将来的子孙!”所以,在人们认知水平不断优化的时代大背景下,繁简字中一字多用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4]。
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从事文字工作的相关人员,一定要具备基本的文字学等与之相关的基本专业素养,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在写作或者编辑出稿时,要确定好文章是以简体字字体还是繁体字字体面向大众的,二者只能选其一;若选用繁体字时,要注意规范使用、合理搭配[5]。第二,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引导学生积累汉字知识的重要性,要加强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或借助各类工具书等学习汉字知识的意识,引导学生在词句及语境中理解字义,提高灵活汉字知识的能力。第三,因自媒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发行和推广一些新闻、热点、栏目及影视作品时,更应注意规范用字,给大众树立榜样。如《汉字书写大赛》和《汉字英雄》的播出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率,受到许多观众的欢迎和热捧,这些不仅揭示了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燃起了中国人民了解中国汉字文化的热情。第四,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学习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文字软件开发者应跟上文字研究者的部分,不断更新和完善繁简字的转化系统[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