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零起点《二外日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1-03-07徐仙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日语外语思政

徐仙梅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 230000)

1 日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 高等教育的使命与高校发展的方向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1]。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3]。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4]。

自2014年上海市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率先开展试点工作至今,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我国的高等教育启动并践行着一次史无前例的重大改革,“立德树人” 也成了每一名教师都应当积极钻研的方向和努力实现的目标。

1.2 信息时代带来的利弊与日语教育的特殊性

1.2.1 信息时代带来的利弊

空前的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极大丰富,又衍生出了大量不利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才全面发展的干扰因素。一方面,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在和平友爱、互利共赢的前提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将不断攀升,全球意识也将不断增强,人类将步入一个史无前例的昌盛时代。但另一方面,生活的极大便捷也会滋生出懒惰、封闭甚至腐化,当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知识与信息变得唾手可得时,危险也就近在咫尺。因此,在这样一个媒体多元化、社会思潮、知识体系以及信息渠道多样化的时代,如何引领涉世未深的学生们坚定信仰、趋利避害,充分利用时代优势去成长成才,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重大挑战。

1.2.2 日语教育的特殊性

首先,中国与日本之间经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决定了日语区别于其他任何一门课程,有着其独一无二的特殊性。从公元600年日本派出遣隋使来中国学习,到1894年开始先后发动三次侵华战争;从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到2012年日本挑起钓鱼岛争端;从2018年安倍晋三访华破冰,到2020年帮扶抗疫。中日关系历经起伏,一方面,遗留了诸多问题甚至伤痛,另一方面,在语言、文化、社会生活等层面也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都是与日语教育息息相关的重大事实。其次,日语作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种,涉及的学生数量也是除英语之外最多的。比如合肥工业大学的日语课程就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入学考试语种为日语的第一外语和入校后从零开始学习的第二外语。两种课程都涉及全校本、硕、博三个阶段的学生。并且,随着小语种教学在中小学阶段的推广,未来将日语作为辅助技能学习的学生和群体会越来越多。此外,自主选择日语的学生大多存在以下倾向:认可中文和日语、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密切关系;对日语和日本文化抱有好感、认同乃至狂热;对包括日本在内的外国文化好奇心更重、同理心更强、认同度更高;对母国文化知之甚少,以至盲目自卑。

综上所述,信息化时代在提供空前便利的同时,也进一步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辨别良莠、趋利避害的能力。基于中日之间密切关联的历史文化背景、日语教育的现状、前景以及大多数学生非此即彼的稚嫩世界观、价值观,作为日语教育工作者,对于两国的历史与现状既不可避而不谈,更不能胡说八道。应当率先辨明是非、坚定信仰,利用自身课堂的影响力,引导并督促学生正视历史、厘清因果始末、巩固自信,从而为国之建设培养真正的有用之才。

1.3 高校零起点《二外日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

外语的主要功能是对外传播,因此外语课堂是进行思政教育最合适的土壤之一[5]。同时,外语也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支柱,其教师和学生都承担着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6]。而在众多外语当中,日语又因其国别的特殊性,开展“课程思政”既是当务之急,又具备着独特优势。首先,中日两国在文化层面保留了很多相同的意象与相通的特质,日语文字更是直接取材于中文而生的,相较于其他语种,思政融入点与映射点更多,这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先天有利条件和重要保障。其次,决定开始学习日语的学生,绝大多数怀揣着对日语和日本文化的兴趣与懵懂,这既是学生们拓宽世界观的起步阶段,也是教师进行价值塑造的关键时期。再次,相比于其他二外语种,历来日语的学习人数更多,涉及面更广,更加具备将思政效果与思政意义最大化的优势。最后,日语虽然是小语种,但其本质是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教学规模与成熟体系都是其他语种无法匹敌的,学习资源更丰富,学习渠道更多样,更容易让学生取得成效并保持兴趣,有效开展思政教育的可行性更高。综上可知,在高校零起点《二外日语》课程中开展并推进“课程思政”,理论上是十分可行的。

2 高校零起点《二外日语》课程思政建设案例

下文将以《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第1~12 课(即合肥工业大学零起点二外日语第一学期)的内容为例,以帮助学生建立巩固“四个自信”,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树人目标,从语言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切入,给出具体的思政融入案例。

2.1 从语言文化切入

例如,在教授五十音图的入门阶段,着重介绍平假名、片假名以及日语汉字均来源于中文,补充梳理自遣隋使、遣唐使以来,日本长期向中国学习的历史背景以及相关文化文学产物,用史实向学生证明:是精深悠久的中国文明成就了日语并且持续滋养着日本的诸多方面,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惠及友邻、“文明”“友善”的博大胸怀与优良传统。

又如,在讲解第7 课与第8 课的过程中,对课文标题中的咖啡与书信这两个特殊意象做出延伸并指明:现代日本中西合璧的生活方式,实质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分别对中国和美国极大依附的结果。引导学生认清日本文化以及日本外交的依附本质,对比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与“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加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再如,第12 课应用课文的主题是茶和酒,这两种饮品本身以及技术、工艺的源头皆在中国。通过摆事实、比深浅,向学生阐明:虽然现代日本文化在融合与输出上是颇有成效并且值得学习与借鉴的,但究其文化本质,依然是缺乏独立性与原创性的,诸如儒学、佛教、汉字、水稻、蚕业等数不胜数的重要成果,都是从中国引进或借鉴的产物。

如上,在语言文字的对比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7]。

2.2 从政治现象切入

例如:教材第1 课出现了「日中商事」这个专有名词;第9 课出现了天安门和万里长城的日文表达;第1~12 课涉及了诸如北京、上海等中国地名。教师在遇到关乎立场的表达时应向学生强调: 作为外语学习与应用者,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拥有敏锐的政治意识和坚定的政治立场。「日中商事」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多数场合可以直接原封不动地使用;但是日本人说出的「日中友好」,中国人必须表达成“中日友好”;中国的城市和景点虽然有着对应的日文书写与发音,但是中国人自己完全可以、甚至应当在交往过程中,首先展示这些城市和景点的中文发音。建立并加强“政治意识”,是外语人必备的觉悟,也是外语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重中之重。

此外,从第1 课开始,陆续出现了日本人的姓氏,除了教授发音与书写之外,将其独特的田园风趣作为切入点,补充介绍日本现今1.25 亿人口比14 万姓氏的户籍乱象,梳理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姓氏从权贵独享到平民权益的历史变革,结合当下日本民主选举外壳下的世袭政治、右倾政治等,揭示日本虽然废除了身份制度,但封建残余仍旧根深蒂固的现状。对比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帮助学生建立“制度自信”,践行“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再如,第1 课涉及到东京以及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第6 课提到了广岛。对于这些被历史赋予了特殊意义的内容,日语教师既不能避而不谈,更不能胡说八道。应当结合文献史料等,带领学生正视历史,坚决反对日本的右倾政治,对诸如国之将相集体参拜靖国神社、掩盖美化侵略战争之类的反人类反和平行为绝不妥协。因为人类已然成了一个巨大的命运共同体,为实现全球“和谐”、国家“富强”、百姓安康,每一个民族都必须做到以史为鉴、“文明”“友善”。

2.3 从经济现状切入

例如,教材第3 课开始出现数字与货币的日文表达,以此为切入点,揭开从20 世纪80年代开始的泡沫经济过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公共债务庞大、贫富悬殊巨大等真实现状,排除学生对日本的盲目向往,引导学生对日本经济以及其他各个方面做到理性认知、择善借鉴。在此基础之上,对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经济成效以及本年度“脱贫攻坚”战役的胜利在望,帮助学生巩固“道路自信”,更加深入地理解并且有效地助力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4 从社会现象切入

例如,教材第5、6、7 课的应用课文涉及了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对话,在讲解过程中,补充日本企业以及其他各个领域下属对上级、晚辈对前辈的言辞禁忌与行事礼节,在认可日本人文明敬上的同时,明确指出日本社会论资排辈的森严等级制度。结合大学生年龄特征,进一步介绍在日本,大学毕业生一方面逐渐迈入适婚年龄,经济负担沉重,另一方面却是能力再强也无法取得急需的薪酬与尊重。再加上日本已经持续40年处在经济低迷期,现代日本社会出现了一连串诸如结婚难、少子化、自杀率高、恶性伤人事件等严重的问题。

又如,在第10 课讲解红叶相关的内容时,补充介绍在赏樱、赏枫时节日本的自杀事件更频繁,甚至,在日本有很多网红自杀胜地,如青木原树海和京都清水寺等,历数各种自杀原因,帮助学生了解日本社会问题,感受日本民族的无常观,排除盲目向往,巩固自信,巩固核心价值观。

再如,第11 课内容涉及日本的结婚典礼,对此补充介绍神前式、佛前式、教堂式等婚礼形式,在承认日本重人权、多元化的前提下,揭示日本民族信仰的杂乱现状,补充介绍相关论述与书籍,指出甚至日本学者都批判自己的民族没有宗教、没有信仰。

3 结语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迎来了新局面与新挑战,这是推进国家建设的需要,也是全球化信息时代的考验。日本确实拥有很多值得学习与借鉴的优点,加上中日两国自古渊源历久、密切相关,使得日语课程和日本文化在中国广受欢迎。也正因如此,针对喜欢日语和日本文化、思想却又尚不成熟的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引导其在充分了解、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坚定信仰、巩固自信、趋利避害,成了日语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所幸的是,日语课程中可以明确的思政元素远不止上文的有限罗列,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日语是拥有最多思政优势的一门外语。因此,在日语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既是尤为必要的,又是相对可行的,应当迅速推广开来。

以上浅薄论述,仅就当前形势与课堂思政案例做出了归纳与设计,以期抛砖引玉,结合课前导入与课后规划,为今后的日语“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铺陈绵力。

猜你喜欢

日语外语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日常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