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2021-03-07石功鹏陈彪彪魏春良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4期
关键词:东南地区东南产业化

石功鹏,陈彪彪,魏春良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湖北黄石 435003)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中国革命优秀传统,是在革命战争中的理论和实践的熏陶下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1],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和利用价值。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科学保护和利用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物质载体的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也是坚持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鄂东南地区,主要指湖北省黄石地区,含及黄冈、鄂州、咸宁部分,在这块炽热的红色土地上,英雄儿女不忘民族大义,牢记使命、紧跟党走,在这里先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红十五军、红三军团等,在毛泽东、董必武、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指导和关怀下,前仆后继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难忘的一页。

1 鄂东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

1.1 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

鄂东南地区在革命战争的红色岁月里面,沉淀了一些极具思想性的革命教育素材,生成了较为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1922年,马克思主义来到鄂东南。1925年,阳新县率先成立了党小组,“柳林读书班”“龙山书社”“青年促进会”等群团组织遍布乡野。1927年,“二二七” 惨案震惊全国,“小箕铺暴动”拉开了武装反抗反动统治的序幕。1929年,阳新县委成功策动了小箕铺民团起义,成立红十二军,程子华等成功领导大冶兵暴和阳新起义,动摇反动统治根基。红五军第五纵队挺进鄂东南地区,打通井冈山脉与幕埠山脉之间的联系。1932年,地区党、政、军等机关移驻阳新龙港,成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中心。鄂东南苏区牺牲的革命烈士和群众达30 万之多,阳新就有20 万人,其中有姓名记载的有1.8 万人,因此阳新也就成为全国著名的“烈士县”。

1.2.丰厚的人文史料资源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鄂东南地区许多仁人志士为革命胜利献出自己宝贵生命、为人民解放及新中国成立做出不凡贡献。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曾迹落大冶,彭德怀、程子华、滕代远曾在大冶刘仁八南山头指挥红三军团战斗,徐向前、叶剑英、许世友、徐海东、陈赓等高级将领都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据悉,当红三军团及阳新的大批优秀儿女进军江西后,阳新人民又先后组建了红三师、红十五军、红十七军等工农武装,先后有近十万农民加入红军的行列,红色土地英雄满地。

1.3.丰裕的红色旅游资源

鄂东南红色地脉、物华天宝,红色旅游资源独具特色。雄伟大别山虎踞中原,巍巍幕埠山横贯东西,景色尤为壮观。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交界处,西接桐柏山,东为张八岭,这里有七里坪革命旧址、红二十五军军部郁氏祠、共存社成立旧址、董必武故居、陈潭秋故居等100 余处。幕埠山,古名恒山,跨湖南省平江、江西省修水、湖北省通城3 县,绵延阳新县和大冶市,这里有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在阳新县城风景秀丽的竹林塘湖畔的伏虎山上;彭德怀故居、鄂东南特委机关、彭杨学校等40 余处革命旧址尚保存完好,红三军团旧址、大冶兵暴旧址等36 处已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价值

2.1 市场开发显性价值:满足人们红色文化消费需求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消费备受青睐和选择。鄂东南老区保留下来的革命遗址和人文资源,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相应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这里既有虎踞中原的大别山,又有横贯东西的幕埠山,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交相辉映,是闲暇之时选择的旅游去处。相关部门应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观光、思政育人优势,建设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2.2 本体功能隐性价值:打造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载体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思政工作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平台支撑,红色文化资源成为当下当之无愧的一种首选教育载体。鄂东南老区保存着大量思政教育资源,可以用来教育广大大中小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三观”。产业化开发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价值先于经济价值,只有充分发挥其本能的思政教育功能,建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运转机制,为学校提供丰富的红色文化育人平台,才能内生更大的消费市场。

2.3.社会服务拓展价值:增强民众就业促进老区发展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特色商品,已成为唯有革命老区所独有的稀缺经济资源。老区人民在革命年间,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其幸福感的提升理应受到高度重视。鄂东南革命老区,交通不便、人口外流,诸多民众仍然从事原始的农耕生产,居民收入水平不高。产业化开发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就是要以旅游开发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建设好区域内基础设施,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提高当地居民留在当地工作的就业率,服务鄂东南老区经济发展。

3 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现状

3.1 形势分析:机遇难得、挑战难防

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就是要充分挖掘利用红色资源及其相关联资源并加以整合开发,将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因素融入经济实体活动中。近年来,党和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给鄂东南地区红色文化产业化发展带来机遇。市场经济体制下,机遇抓住了便是机遇,没有抓住就是挑战。相对于井冈山、延安这些地区来说,鄂东南地区在时机上已经失去了优势,如若不充分借力政校行企研等多方机构,产业化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将流于形式。

3.2 现状分析:规模不大、效益不优

从当前来看,鄂东南地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方式较为单一、粗放,民间资本投资不多、官方背景投入乏力,各区域独立作战,红色旅游和乡村(山区)生态旅游成为主要发展途径,深层次地注重对鄂东南地区红色文化的内涵开发比较欠缺。虽有一部分红色文化资源得到了保护和开发,但是文化市场知名度还不高,能够吸引消费者为之驻足消费的项目还不多,没有完全发挥出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市场效能优势,产业链条尚未搭建。

3.3 原因分析:政研企合力机制尚不健全

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需要动员和汇集当地政府、研究机构、投资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参与,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综合统筹作用、研究机构的学术探源作用、企业的经营管理作用。当前,鄂东南的黄冈、鄂州、黄石、咸宁四地政府机构尚未形成一个红色文化保护与开发命运共同体的共识和磋商机制平台,区块链合作开发模式尚未形成;专业研究鄂东南地区红色文化的学术研究相对于井冈山、延安等地区而言比较缺乏,缺少相应的专业研究机构和协会。

4 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建议

4.1 思路建议

第一,坚持保护优先,倡导合理开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明确地指出,“对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保护是核心、是基础,开发利用必须是合理的,不是无度的。”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而言,没有保护就没有开发。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开发的前提是做好保护工作,保护的力度越大,开发的品牌效益和规模效益就越大,市场发展的空间就越大。坚决反对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盘市场化经营,杜绝将烈士陵园、革命纪念场馆的管理权转交给营利性企业的违规行为。

第二,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产业意识。发展文化产业,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3]。当前,受传统意识形态观念的束缚,不敢轻易开发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把红色文化资源简单地看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忽视了其附着于政治价值至上的经济价值。新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化趋势不可逆转。产业化开发鄂东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不可将丰富的革命遗址、革命故事等第一手文化资源仅仅定格在文化资源层面,而要做足文化资源的“转化和再造文章”,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呈现在广大的消费者面前,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使其成为实实在在的文化消费品。

第三,秉持原创思维,厚植红色因子。对于红色文化资源来说,原真性保护与开发也是首位的。红色文化资源不是普通的文化资源,政治色彩、教化意义非同一般。如果为了开发红色文化资源而将其彻底融入文化市场中,难免会出现不伦不类的现象,结果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非但没有传播到位,甚至会招来社会文化舆论界的非议,最终坠入“庸俗的装饰文化”之列,违背开发初衷。产业化开发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终极目的不在于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更不容许为了迎合极端消费者的喜好,随意篡改红色基因。

第四,培育专业人才,助推长效发展。产业化开发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亟待一批既深含红色文化功底,又擅长市场经营管理的综合型人才。当地政府、企业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和管理,还要实施“人才补血”工程,选送从业人员到红色文化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如江西、陕西等地进行短期的强化学习、培训,在较短的时间内一定程度上弥补人才不足的空缺,更要实施“人才造血”工程,充分发挥鄂东南地区高校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人才培养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即将文化产业学科纳入该地区高校的学科建设中来,根据现实需要设置课程和专业,培养专业人才。

4.2 策略建议

第一,加强政策补给,做好战略规划。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4]。科学利用鄂东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政府这一角色十分重要,需要做好统筹指导、政策补给和战略规划,不可缺位。一是在全面调查资源的基础上编制大数据库,确定保护分级,设立专项基金加大对资源本身的创新维护; 二是根据红市场需求,科学规划红色旅游的景区景点;三是建立相关的政策法规,成立专门保护开发小组,畅通机制。还要推出系列激励政策,刺激区域红色产业因子良性循环流动,对产业化发展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的优秀单位或接触个人进行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激励。

第二,加强资本供给,保障产业运转。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提供资金和政策扶持,重点建设红色旅游景区与主要干线公路的连接线,切实改善通达条件。要创新融资渠道,创新招商引资手法,充分吸纳社会资金,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和闲散资金来参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要降低文旅行业准入门槛,出台投融资、产销、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全民参与旅游创业。要尽可能成立红色文化产业园区专项保护与开发基金会。

第三,创意整合资源,形成链条发展。打造红色文化产业链条,要立足“区”、紧跟“块”,要以创意决策为核心载体搭建和组织经济体系,把红色文化资源与产品制作、产业宣推、消费互动互融互通、紧密结合,生成一条增值的文化产业链条。产业化开发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就要整合各类文化产品,创新产品展示,开发体验式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发展或壮大一批国有资产组建的影视演艺文化产业单位,建设相配套的优质第三产业,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进一步拉长文化产业链,实现红色文化产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第四,红绿古今结合,激活产业布局。产业化开发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仅依靠红色旅游,会产生消费疲倦。该地区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十分丰富,革命遗址、纪念设施,构成了文化资源独特的风景线;巍巍大别山、绵绵幕埠山,长江穿流而过,保留着众多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景观;鄂文化、三国东吴文化、闯王文化、阳新采茶戏、大冶刺绣文化,构成了独特魅力的文化旅游资源。要立足本地文化资源优势,树立一盘棋的发展理念,对“红”“古”“绿”“今”4 种文化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科学配置,复合发展,提高文化产品吸引力和感染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6]鄂东南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阐释鄂东南革命精神,在保护的基础上产业化开发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也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革命精神集中体现。

猜你喜欢

东南地区东南产业化
第18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高一)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第16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第17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第15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东南早报》伴我成长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