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衢州民俗类“非遗”英译探究

2021-03-07张倩倩刘影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4期
关键词:衢州非遗英译

张倩倩,刘影

(衢州学院,浙江衢州 324000)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衢州市带来了重大机遇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民农村农业是关系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近年来,衢州市加强了对农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这其中也包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外宣和传播工作。但目前,“非遗”的外宣和传播工作还是不够到位。

民俗类“非遗”是其所在地区最有特色的文化名片,对民俗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按照詹姆斯·凯瑞的观点,民俗类“非遗”文化传播可以看成是创作、修改和改变民俗共享文化的一个过程,其信源来自族群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生产水准、文化心理特征以及宗教信仰具有社会性、集体性和仪式感[1]。加强对衢州民俗类“非遗”的探究,有助于传承和保护当地文化遗产,促进衢州经济发展,加深衢州人民对于本地文化的文化自信,更新中国人民对衢州的印象和外国群众对中国的认识。

1 衢州民俗类“非遗”英译现状

衢州市“非遗”项目总数庞大,现今有275 个“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总数有10 个,省级有62 个,所涉及民俗、民间舞蹈、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等领域。在众多衢州“非遗”项目中,民俗类“非遗”项目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比重,现今已有33 个民俗类“非遗”项目,人们所熟知的衢州民俗类“非遗”项目有梧桐祖殿祭春,畲族祭祖,畲族婚礼,柯城白云山庙会等。但其“非遗”的宣传工作和英译工作还不够到位,对于“非遗”所在地的普通群众来说,官方的中文“非遗”资料过于冗长,不够简洁生动,仅有的一个英译版本不够通俗易懂,不能让外国群众耳目一新。

民俗类“非遗”传播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大多融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祭祀和民间信仰为一体,传播内容更加多元化。随着历史的演变,民俗类文化也再不断地演变,更新,现在的民俗类“非遗”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现在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非遗”的相关资料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这就要求英译工作者对资料进行一定的考究验证,在英译工作方面的难度也将加大。乡村振兴策略提出后,衢州市政府加大了“非遗”保护工作的落实,人民群众加大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这对英译工作者有着极大的积极影响。

2 英译原则

(1)信息准确性。英译文本以中文文本为基础,这就要求翻译者对中文文本有一个全面清晰地了解。民俗类“非遗”具有与时俱进性。在不同的时期,人类会形成不同的习俗,民俗的变迁和发展存在于各个方面。以衢州的畲族婚礼为例,在实地考察中,发现在航埠镇北二村,畲族婚礼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很多人所遗忘,而在畲族祭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人们又融入了许多现代的习俗。在村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更多是以节日形式存在的各种“非遗”文化的融合,在街坊小巷中张贴的畲族三月三。民俗类“非遗”涉及大量的人名、地名等具有地方特色性的文字,译者要尊重“非遗”文化的异质性、保证源语言文化内涵,避免用词模糊或用词不当[2]。考虑到英译文本最终服务的对象是外国群众,国家之间文化差异明显,以龙游商帮为例,商帮这个词具有浓重的中国特色,在编译过程中要注意标注它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与国外的商业集团有明显的区别。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用到直译加音译、直译加解释、音译加解释等方法,使英译文本表达的信息更加准确,使外国受众更好更快地理解。同时,在英译探究过程中,译者主体的认知也产生重要的影响,译者个人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审美创造性在英译文本中都有所体现,文化的碰撞要求译者需要不断加强自己对本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民俗类“非遗”中的开化保苗节与明太祖的历史相关,其中还涉及了关公雕像以及佛像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九华立春祭与立春,春神文化相关,女儿节与余氏始祖守益公相关,前两者考虑到了译者对中国文化基本的了解与掌握,后者更是细到衢州开化县当地文化。

(2)简洁生动性。“非遗”英译工作的一大主要目的是让中国乃至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官方所给出的“非遗”项目中文资料过于冗长,关于畲族祭祖的介绍,长达3 000 多字,衢州民俗类“非遗”项目有很大一部分是节日,庙会,步骤繁多,中文资料的文字数也很多,专业的介绍对于普通受众造成了压力。译者在资料的筛选上,要考虑到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宗教信仰受众的认知水平和审美,降低阅读门槛[4],筛选出最能凸显“非遗”核心,最具地方特色的内容,对其他内容进行简化,在文字的编写过程中,注意语气亲切,内容生动。专业的介绍。以余家山山头村女儿节为例,在对其中文资料进行筛选时,以流传时间,传说由来,节日的风俗习惯这些最能凸显其特色的部分切入点去对原中文资料进行整合编辑。以畲族婚礼为例,众多步骤中,最具特色的有两点,一为拦赤郎。Block the Chi lang (the female members of the bride family will try to block the fetching line) 二为新郎要在新娘家住满三年才能把新娘娶走。The groom has to stay in the bride’s house for three years before he can marry her. 单一的文字形式对于读者而言可能会使得读者在阅读上的趣味性降低,生动明快的插图在帮助理解的同时,也会给读者带来视觉上和心灵上的享受。

(3)专有名词特殊性。民俗类“非遗”具有较强的地方特殊性。“立春”“春神”“明太祖”“关公”等专有名词对于中国受众来说并不陌生,而许多外国受众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障碍。在翻译上,不能一味顺应目的语读者的习惯而改变了文化本身的内涵,扩大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才是解决文化障碍的手段之一[5]。以明太祖为例,译文可为,Zhu Yuanzhang (The first emperor of Ming Dynasty), 其中对于外国受众来说符合认知的应当是括号内的解释,解释帮助理解,是人物的身份也是人物的属性之一,前面的人名对于不知道明太祖是谁的受众而言,会有一定的陌生感,但这种方式也拓宽了外国受众认知语境,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了认识,获取了产出的真正来源。这类是属于不可直译的范畴,采用音译加注释,或者也可以以照片作为辅助。“庙会”一词可拆分为两部分“庙”与“会”,前者体现中国民间宗教内涵,后者意为集市贸易,“庙会”可直译为temple fair,受众能很直接明了地意识到其中文化所在。根据查阅到的资料显示,开化保苗节是为了纪念明太祖军队为平坑乡民驱兽保苗事件而定的节日,在这个节日名称的翻译上,也出现了两种分歧,第一种是直译为Seedling Protection Festival, 第二种是音译为Baomiao Festival,在此基础上添加注释,这里更好的选择应该是后者。结合归化异化的理念,坚持文化自信,通过文化走出去的方式,让外国受众记住我国文化,Baomiao Festival 更具地方特色,也更能代表当地文化,再者,保苗节里“保苗”含义不是单一独立的,直接以Seedling Protection Festival 向外推广,其中更多更丰富的内涵会有所缺失。另外中国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与中国传统历法——农历相关的,在翻译上也要与阳历日历区别开来。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还可以辅以图片,进一步加深受众对于这些专有名词的认识。这些方法的实施都建立一个最根本的基础上,对于专有名词本身的了解,对其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有助于译者对于方法原则的正确取舍。

3 英译传播路径

(1)“非遗” 外宣英译的传播工作已不仅局限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拓宽了“非遗”的传播道路,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力量能更好地进行“非遗”外宣英译工作。政府应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的力量,建立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网站,将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和挖掘资料提交到网站上,并及时更新“非遗”资料。记录“非遗”传承人及“非遗”传承工作,通过大众媒体将其内涵宣传出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宣传,通过举办展会,开展讲座,进行学术交流讨论会,让受众更近距离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内涵,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地重要性[6]。民俗类“非遗”涉及许多地方特色的节日,通过拍摄视频宣传的方式,更易引起共鸣,激起群众对“非遗”的兴趣。在宣传册制作上,要充分考虑到典型性,以我们项目最后产出的宣传册为例,在民俗类“非遗”的挑选上,我们旨在呈现中国特色文化,最后被选入宣传成果册的民俗类 “非遗” 项目有4个,这4 个项目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特色。女儿节体现的是中国的“孝”文化,保苗节阐释了“民以食为天”的传统理念,畲族婚礼展现了少数民族的风俗风貌,九华立春祭,表达了人们对于丰收的祝愿,同时它也是衢州首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将“非遗”英译工作与旅游业相结合,通过文化优势带动经济发展,通过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传播,带动整个社会效益的提升。旅游业具有产业融合的特性,“非遗”英译是非物质文化产业的重要一环,打造“非遗”旅游特色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全面增强在“非遗”文化现代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7]。民俗类“非遗”英译项目在发展旅游业时会受到时间上的限制,庙会,祭祖等是特定时间内举行的,但因其场面恢宏,形式丰富多样,且十分具有中国节日特色气息,游人对其兴趣相对甚浓。时间的特殊性,需要以加强宣传力度等手段来加以平衡。许多游客在一个地方旅游后,想要买一些具有文化特色气息的纪念品,手办等,衢州南孔文化的衍生产物之一:南孔爷爷,受到了当地人民和其他各地游客的喜爱。余东村竹编,绘画产品也备受推广。衍生产物产生的经济效益反向推动了原文化的发展,资金上给予了补给,游客喜爱度上又有了明显的提高。英译工作是为了消除不同文化间存在的沟通障碍,为世界了解地方文化特色建立了桥梁,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可使语言的魅力更上一层楼。好的经验为发展提供了范例,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一些问题的存在,这些“非遗”项目大多分布在衢州的乡村地块,在做好当地文化复兴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交通设施为例,从城区通往乡村的公交车一天的班数在个位数以内,车辆末班车的截止时间对于许多游客来说也会成为阻碍。

(3)“非遗” 文化传播的一大前提是要保证文化的原汁原味,民俗类“非遗”与历史文化,当地人文情怀相挂钩,在历史更迭,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原有文化会有一定的改变,而改变程度的大小与文化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北二村为例,文化传承人多以老人为主,也有少数中年人向这些“非遗”传承人学习,但总体人数不多,而且影响力度不大。乡村文化传承有一个致命的阻碍,乡村劳动力流失,在外务工人数较多,这就使得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作为地方特色,当地人民对文化的知晓与认同程度从根源上影响了传承工作的可行度,激动当地人民对于文化的兴趣可采取一系列措施,政府可以创造相关展示平台,让各地的人见识到地方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的文化自信,推动传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不同地域之间的相互交流,“非遗”文化传承工作进行的顺利的地域可以给较为缺失的地域提供经验,缺失地域结合当地特色和优秀经验,发展适合当地“非遗”文化发展的特色道路。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创办文化特色社团,衢州学院创办了学而社社团用以传播衢州南孔文化,高等教育人才对于“非遗”文化的了解认知可以弥补乡村“非遗”传承对外交流上的一些不足。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社会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衢州的“非遗”外宣英译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对民俗类“非遗”项目的英译探究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译者要加深自身对民俗类“非遗”的认知与理解,同时也要加强与西方文化的交流,遵循信息准确性和简约生动性原则,在保留和尊重源文化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宣传“非遗”文化,增强“非遗”的影响力,让中国,让整个世界感受到衢州“非遗”的魅力。

猜你喜欢

衢州非遗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衢州烂柯山
铁拳剿劣 亮剑斩污 衢州环保坚决打好护水保卫战
衢州治超亮剑
衢州某大桥V型刚构挂孔研究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