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设计意义上的传统艺术文化审美意趣探微

2021-03-07张嫚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4期
关键词:艺术

张嫚嫚

(四川省文化馆,四川成都 610031)

1 传统艺术是蕴含艺术传统的母体

艺术并非“人类的母语”,它的产生不是自然的,必然的,或是有机的,它是人为的,是实验、变化、匡正的结果。文化有很强的时代性,时代变换不停,观念也不断更新。但这绝不意味着文化没有沉淀,精神没有延续,正因为如此,艺术的发展进程有赖于在历史继承的基础上,不断链条式实现能激发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和想象活力的创新设计。反之,艺术的创新设计不是无源之水,不能从虚无的空白中产生,而必须在传统的根脉中推陈出新。所以,艺术的创新又必定经历一个在复杂艺术生态系统的丛林里访问、倾听、叩击、梳理、探索的过程。寻找突破口,由此开辟新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路径。

每种艺术形式的产生,总有它的伴生条件和历史成因,不论艺术家是出于主动还是并无自觉,都在或作品或艺术行为或艺术活动中,记录下那个时代的思潮和审美。当我们基于社会和艺术影响的同时性和相互性认识,把不同时代的差异性审美和历史因素归结起来,贯穿性的去寻找其间文化的沉淀和精神延续,就能去触摸到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审美意趣中抽象出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

2 传统艺术审美意趣表现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

2.1 求“悦”

我们首先看到,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中国文化与“天赋人权”,“原罪心理”为两大特色的欧洲精神大相径庭。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一种实践理性。君不见自古以来,艺术家们都在艺术中寻找一种“纵浪大化中,不喜亦无惧”的生命精神,力求在世俗生活中取得心灵的安顿和精神的愉悦。纵观我们的舞台艺术作品,英台扑坟、山伯墓裂,梁祝终于化蝶,得以双双齐飞(《梁山伯与祝英台》)。柳梦梅通过“闹殇”“冥判”“魂游”“幽媾”“园驾” 得到了死而复生的杜丽娘(汤显祖《牡丹亭》);“六月下雪,雪喷中天”写尽了窦娥的冤屈,而其父却赶来杀了狗官,为女儿昭雪了冤狱(关汉卿《窦娥冤》);赵武于襁褓中家遭灭门,其母托孤、韩厥自刎、陈婴献子救孤、公孙杵臼撞阶身亡,经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历经不平凡的磨难,赵武长成,报仇雪恨、大快人心(元杂剧《赵氏孤儿》)。连伏尔泰看了剧本也不得不“深信理性的力量、智慧的力量、道德的力量”。一般看,相当数量戏剧作品均可用“公子落难中状元” “私订终身后花园” “才子佳人大团圆”一类套词予以概括。可以看出,我们民族不喜欢不习惯悲剧发生。即是痛,也是先痛后快、不痛不快,痛后必快——中国文字中“痛快”一词的创造可谓一绝。至于小说中“死囚喝刽子手,用快刀来取头,老子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及至刀起血喷、人头飞在空中还在喝彩果然好刀”之类描写更是不乏其例。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漁,穷毕生精力从理论和创作上探求喜剧艺术的特点。当然,他认为喜剧不是仅仅供人一笑,而是用引人发笑的手段,揭露现实中某些不合乎人情物理的现象,寓悲愤于嬉笑怒骂,所谓“抑圣为狂,寓哭为笑”是也。这样的美学欣赏趣味和表现手法,在其他艺术领域里仍广泛运用。比如民间剪纸艺术中家喻户晓的传统题材《老鼠嫁女》,这样幽默夸张的描写老鼠出嫁的情况:前面有两只老鼠手持大红灯笼引路,其后一马套车急驶,扶手上蹲着老鼠是送嫁的主人,车后紧跟老鼠组成的乐队,鼓乐其鸣前仰后合。四周老鼠手执条旗蜂拥而行,四只老鼠两前两后抬着花轿颠颠簸簸,轿中坐着出嫁的老鼠,头戴凤冠耷拉着头,流露出对娘家无限的眷恋而又无可奈何……按常规,老鼠在生活中的原型是人人憎恶,而这里当然不是对老鼠出嫁的歌颂,而是通过夸张的诙谐,以“嫁”出去的方式表达对老鼠的驱逐。把生活中人们的良好愿望和对老鼠的厌恶寓意在喜气中。

从一般士农工商头脑里的“时来运转” “否极泰来”到诗人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诸多现象表达出一个事实: 中国不是悲观的民族,人们更广泛相信“穷则变,变则通”的宇宙规律。我们的传统艺术文化充分显示,中国人是一个充满乐观主义的民族。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作为最高度的把握生命,更深度地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深深融注在我们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之中。

2.2 尚“雅”

中国传统艺术存在一个“好古”“祟古”的审美倾向。从韩愈发起的复古崇儒的“古文运动”,到明代前七子大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再到后人“十张必临画、宋元各半”等,中国的文人艺术家们不断从传统去寻找资源,寻找“古意”。这种代表着对表象世界超越的艺术思维,包含着对理性、知识、秩序的反思,形成了以“意向”为媒介的又一种文化传统特征——尚雅。

以美学艺术实践的“善书”为例,苏、黄、米、王等大师先不讲,就帝王看,宋代帝王俱风流倜傥,性好风雅,除精通琴、棋、诗、词、丹青外,俱酷爱书法之道。太宗、徽宗、高宗均是书法高手,挥毫之余,犹喜御书钱文。在中国绘画史上写下无数风流的中国帝王则更多: 如开创文景之治繁荣,以画警已的汉文帝;赫赫有名《昭明文选》编辑组织者萧统的弟弟,南朝梁元帝萧绎,所画时人赞之为画书文“三绝”的《番客入朝图》,在历史上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漫画《一团和气图》 使绘画艺术达政教目的而传千古佳话的明宪宗朱见深,以一幅水墨人物画《武侯高卧图》闻名于世的丹青高手明宣宗朱瞻基,“尝作墨戏、喜欢方竹” 以画明志画下西湖风光表达南进野心的金国海陵王完颜,均可称美术家。更有诗文精者众:南唐后主李煜写下《虞美人》被后人誉为“无意手技巧而达到高超艺术境界的千古名作”。连文化不高的汉高祖刘邦、明太主朱元璋也能写出十分出色的诗句,更不用说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七子,昭明太子之类人物。

追求“雅”的艺术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闲章,以清代皇帝为例,现存清官留下的帝后印章即有上千枚之多:象征皇权天授、代表皇帝至高无上的“二十五宝”,帝后死后赞颂其功德的谥宝,用于歌颂帝王文治武功的乾隆之“武功十金之宝”,用于勤勉自戒的雍正、嘉庆之“为君难”“静观”等印,表示斋号室名的“破尘尊者”“竹梅烟馆”等印,诗文成语的光绪“杨清激浊”“高山流水”印,用于鉴赏的乾隆“养心殿鉴玺”、嘉庆“嘉庆御览之宝”、咸丰“咸丰御笔之宝”等,用于赐福吉祥佑民的“如意”“元宵百福”印等,莫不显示一种追求“雅”的审美意趣。以上所列仅是上层人物,而一般文人学士呢?大家熟知的名医李时珍,他的《本草纲目》以药学巨著闻名于世。仔细看,会发现这还是一本非常有特色的画谱,凡松、柏、花草及取各种神态的走兽虫豸有1 227 幅之多,自成风格,以形取神,确实是一件至雅至极的绘画艺术品。还有取“雅号”(别号、自号)之风:西晋文学家嵇含自号“毫丘子”、初唐的王绩自号“东皋子”、卢照邻号“幽忧子”,明人高启自异“青丘子”、诗人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主要目的是以号明志,用以表现主人的人生理想,寄寓主人的人生遭遇,暗示主人的人生哲学,蕴蓄主人的生活情趣等。比如苏轼,因其贬官黄州,由于生计困难,便在友人帮衬下,于城东垦了一块荒地,人称东坡,躬耕其中,从此便以东坡居士为号;欧阳修一生好学,晚年收藏大量金石铭刻及古代图籍,自称整理《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册、有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吾(一人)老于其间,是为“ 六一”,便号“六一居士”,如此等[1]。他们更把一些文人雅趣带进了民俗活动,影响到市民阶层的风俗甚至日常生活,如唐代婚俗尚诗文现象便是例证。在当时的整个婚就进行中,都用吉利话编成韵语,更多人是诗歌酬唱,吟诗作文几乎贯穿于整个过程。至于广泛使用名言睿语(即座右铭、箴言、格言、警句)相赠。如古代思想家荀子所言“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这种追求一直延续至今,许多人家客厅、企业和干部办公室都悬挂有“磨杵成针、水滴石穿,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天道酬勤”……等警句和格言。凡此种种,使我们看到从古到今,中国艺术史上那种投身于书文字画,寄情艺术,以文抒怀,自求雅洁,从而写下中国艺术史上许多独特篇章,掀起中国艺术史上许多光辉潮汐的内生动力,一定程度来自这种对“雅”的追求。

2.3 好“静”

从怀古走向生命的真谛,这是中国无数艺术家的毕生追求。它的意趣是在变动不居的时间和空间中去体味“恒”和“静”。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体现的俱是一种永恒感。“静”即老子“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使心灵达到虚寂,使纷纭万物返回它们的本根。或许,对“静”的追求成了艺术行为的另一种遵循。

中国人喜欢什么样的娱乐活动呢?少数民族相对喜欢较为奔放和显示“力”的活动,赛马、摔跤、跳舞……就汉族而言,咏诗、作对、填词、联句、作画、书艺、听曲、看戏、灯谜、覆财、酒会、灯会、抬会、投壶、五木、六博、击壤、骰趣、听书、弈棋、猜拳、行令,斗鸡,斗蟋、喂鸟、养鱼、观景、踏青、坐茶馆、种花草、放风筝、练太极、走亲戚、放烟花、赶庙会、方城戏;欣赏“三寸金莲”细步摇摆,女人“笑不露齿哭不皱眉”;喜欢“西皮”“二黄”水磨腔一板三眼慢条斯理……总的来讲,静态的,慢节奏文雅的娱乐占压倒性地位。相对热闹一点的耍龙、舞狮、龙舟竞渡等活动是年节和重要庆典才举行。至于马端临《文献通考》147 乐考所称踏球、蹴球、藏挟、杂旋、龊剑、踏索,筋斗、拗腰、透剑门、飞弹丸、女伎等“百戏”内容[2],则完全是专业艺人的特殊表演,近乎现在的杂技与特异功能表演,难得也从未得到普及。不能代表人们的一般文娱爱好,动态看一些活动,如舞蹈的中衰过程:汉民族舞蹈艺术本起源甚早,舞风甚盛,历经周秦汉唐中衰。从官庭到民间,即有高水平的专家,又十分普及。汉民族本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然自宋以后,舞蹈艺术和风气日渐衰歇。至于舞蹈至现代复兴,出现一批遥承汉唐的舞蹈名家吴晓邦、戴爱莲、资华筠、赵青、白淑湘等众星灿烂,那已是后话。史载明清之际妓女集中之地的金陵秦淮有“珠市”“曲中”两大妓院区,当时名士余怀作《板桥杂记》,翔实了一批包括李香君、董小宛在内的名妓情况[3]。所证凡三十人不但姿容美艳,且有文艺修养:工书法、善绘画、鼓琴瑟、唱小曲、登场演戏、吟诗、弈棋、精食谱茶经,多才多艺极尽风雅,然而唯独没一人会跳舞。《金瓶梅》里的潘金莲学过弹唱,善琵琶,孟玉楼善月琴,西门庆家中春梅、玉箫、兰香、迎春4 个乐伎,小说中尽述这些女人弹唱的场面,却从没说她们会舞。那么,舞蹈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衰微这么长的时间呢?综合康荣《中国的音乐·舞蹈·戏曲》[4],李泽厚《美的历程》[5],王克芬《汉族舞蹈艺术中衰的一个重要原因》[6]等论著的研究结果,认为主要原因一是宋代以后提倡儒学理教,人们认为跳舞是“非理”,故从者寡。二是戏曲的兴盛,使人们欣赏习惯由独立的舞蹈艺术转向以说唱、表演、音乐、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戏曲[7]。三是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希望得到和平与安宁,在追求精神寄托的个性发展中形成“静”的要求。四是缠足之风的桎梏。从缠足盛行的宋代到三寸金莲统一足坛的明清,使女性丧失了舞蹈形体要求的根本,这些无疑都是理由。但这些理由的背后,好“静”的本性,以“静”为助教化、成人伦的美学逻辑,或许才是其内在支撑。

3 艺术创新的时代意义在于艺术传统基础上的推陈出新

中华民族数千年丰富多彩的文化孕育着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又不断修饰,规整和匡正我们民族艺术文化的发展。从系统论的观点看问题,艺术是一个大的艺术系统,强调各分支系统间的相互反馈关系。整个艺术实际上是由相互联系的若干个体,若干层次构成。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和整体变化的“过程的集合体”。考察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求雅、尚雅、好静等诸多审美意趣,总结其形成的历史动因,从一个特殊角度去研究和探讨贯穿于整个民族历史,并至今还保存于民族现实生活中的特殊精神、特殊心态与特殊风格……正是在文化学领域内提炼和总结我们的审美理想和艺术精神。从而为摆脱艺术“微格局”,用更高的视野角度和更强有力的艺术张力,在行为设计意义上为艺术发展推陈出新,书写更独有的艺术趣味奠定经验依据和理性遵循,即是该文的研究目的,也是提出问题的结论。

猜你喜欢

艺术
抽象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
艺术百家:马 莉
美在《艺术启蒙》
纸的艺术
决定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