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视域下高校钢琴教学融入德育的路径探究
2021-03-07田静双
田静双
(卡威迪国立大学教育学院,菲律宾卡威迪 999005)
我国目前的艺术教育,过于注重技术和过于功力是消磨艺术审美特质的两大消极要素,导致高校艺术教育距离完美和谐的艺术教育本质越来越远。同时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文化朝向多元方向发展,文化的娱乐化倾向严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等多元思潮一定程度上侵蚀着艺术教育中的道德本质,极端的艺术工作者追求功利性的艺术行为,让艺术脱离审美特质,艺术教育更多表现为技艺教育,而脱离了道德感化的作用,将德育融入钢琴教学中是高校钢琴教育专业的新理念和新视角,充分发挥德育的美学价值,并利用音乐的潜移默化作用有效提高学生道德涵养、道德追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实现道德、美学的融合。
1 思政视域下艺术教育和德育融合的逻辑内涵
1.1 真善美的共同追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文艺价值内涵作出了概述,指出文艺要能起到价值上塑造人、精神上引领人、审美上启发人的作用。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业务水平和审美水平,将自身定位为真善美的传播者。
艺术从诞生之初就和道德有着内在逻辑关系,道德和艺术都构成人类精神生命的内源动力,从审美层面上而言,道德决定了人们对善的理解和定位,审美决定人们对美的理解和定位,而善和美也是生命美学的组成部分,在人类传统审美意识中,生命中的自由、善、正义、美等特质提炼出来形成一定的审美内涵,拓展生命的意义[1]。善和美的内在逻辑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道德约束和决定着人们的社会行为,而艺术和审美又是以现实生活为土壤,脱离现实生活的审美是无根之水,难以满足人们对现实生活形而上的诉求。所以只有建立在最基本道德认知上的艺术才能体现出人生命的本质,体现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追求[2]。
1.2 德育的内在需求
道德教育本身就是渗透进多个学科中,通过情感、理论和实践等多种渠道发挥作用。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着严峻的社会困境,全球化持续推动下人们的价值追求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由此就产生了个体信仰以及社会整体道德追求的迷茫。大学生处在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年龄阶段,极其容易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产生怀疑。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主流价值追求和道德标准并未统一,多种思潮碰撞交汇,互联网环境又推动了多元思潮的诞生和发展,金钱至上的原则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我国传统道德理论的根基,成为部分人的行为标准。而这种思潮一旦泛滥到艺术教育领域,将会造成审美艺术和道德思想的脱钩,让艺术工作者和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缺乏情感和道德的洗礼,缺乏人生高尚信念和理想精神[3]。
2 德育在高校钢琴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2.1 培养专业课程素养,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高校教学是国家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环节,专业教学承担着为国家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时代责任。高校钢琴教学能为社会输送专业的钢琴专业人才,对于相关音乐专业人才的音乐、器乐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高校毕业生提出更高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该行业发展需要的综合职业素养,尤其是要具备高水平的职业道德素质。将德育融入高校钢琴教学中,将德育中的抽象内容以艺术的方式呈现,提升德育中的美感,让枯燥、乏味的理论内容更加具象化,富有鲜明的艺术形象,从而提高学生对德育教学的接受程度。
钢琴教学中也有一部分的技巧教学,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和乏味,需要学生进行日复一日的重复练习,部分大学生思想意志不坚定,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出现懒惰、投机取巧、不思进取的现象。将德育融入专业钢琴教学中,关注学生在钢琴教学中的个性成长、心理健康和兴趣爱好,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培育,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学生掌握音乐行业发展需要的职业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尽快融入集体,发挥长处,努力上进,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音乐作品,发挥个体力量推动行业进步和发展[4]。
2.2 以道德激发情感,提升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共鸣水平
德育天然具有情深意厚、形真意蕴的审美内涵,同时情感教育是德育中的重要方式,理论结合实践的德育方式,主要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道德活动中,从具体行为中接受和感知道德理论知识,进而实现思想升华。将德育融入艺术教育中,促使美的情感得到纾解和释放。而在高校钢琴教学中,无论是演奏理论还是演奏技巧都是在学生对作品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否则就会影响演奏中的情感表达,演奏出的作品难以感动人,难以引发听众的心灵共鸣。如果在钢琴教学中渗透进德育,在分析作品创作的时代特征、社会文化背景时深入挖掘作品所包含的时代思想、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激发学生的演奏和探索欲望,在演奏时就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和认知传达正确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让学生在理解作品时能形成独到见解,从而形成具有鲜明个人特征的演奏风格,综合而言,通过道德情感的渗透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和感受力[5]。
如在学习肖邦作品时,教师可以围绕波兰在欧洲的历史地位进行分析肖邦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他本人忧郁、沉思、浪漫的个人特征。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对肖邦的具体作品进行理解。以《英雄波兰舞曲》为例,该作品是一首展现英雄主义气概和战斗精神的波兰舞曲,乐曲波澜壮阔,肖邦将骠骑兵保卫祖国的壮烈融入乐曲中,将波兰被外敌入侵、战火四起的悲剧融入作品中,表达对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的汹涌澎湃情怀。在创作这首作品时,波兰正经历民族解放战争,无数波兰人背井离乡、颠沛流离,肖邦将自己对家乡故土的怀念,对祖国沦陷的担忧谱写成一首音乐作品,作品中有他无法解救万民于水火中的痛苦,有他对祖国的全部热情,有他对故土的无限缅怀。第一段降A 大调,音量逐渐加强,序奏曲结束后进入英雄主题,此时乐曲充满坚定不移的自信心和英雄气概。第二段降E 大调,各种转调之后落到降A 大调上,展现的是战场上的惊心动魄场景,骠骑兵前仆后继地奔向战场,为了民族独立解放,为了国家的兴亡同进退。第三段降A 大调,节奏回归壮阔雄浑,再现第一段的辉煌,旋律高亢激越,预示胜利终将到来。
2.3 通过素质教学,培养学生优秀品格和涵养
钢琴教育属于艺术教育教学,德育是大学生全面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两者在教学内容方面有一定的重叠性和共通性。德育培育的是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觉悟、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等,学生的自信力、自尊心、毅力、上进心、自控力等都在德育的教学范围内,而钢琴教学在培养学生个性特征、意志品质方面有天然优势。
首先,钢琴教学需要学生进行大量、重复性的、枯燥的技巧训练,也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保持强大的自控力和专注度,从基础做起,在长期专业教学中培养自控力、耐心、毅力和专注力等[6]。
其次,钢琴教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艺术感知力,敏感地区分出乐曲中的细小差异。因此在钢琴教学中学生对指法、乐句、术语、力度、呼吸等都需要进行细致地学习,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也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认真细致和专业的学习态度,通过专业教学培养出的个人品质和意志态度等会具体应用到工作中。
最后,钢琴演奏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情况,每一场完美演出都是在大量重复性练习和临场演练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需要在舞台实践中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包括忘谱、怯场和生理不适等情况。在钢琴教学中注重自信力、抗挫折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反作用于学生的技能学习,让学生以自信从容和坚定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挑战,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优秀品质、品德,为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奠定思想基础。
3 德育融入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具体策略探究
3.1 创新钢琴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
德育融入钢琴教学中,根本途径是内容融合。教师要梳理出德育和钢琴教育在内容上的一致性,并总结出德育融入的创新教学形式。德育从理论上而言是十分复杂的,内容丰富多样,既包括现代人文理念、伦理道德,也包括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钢琴教学同理,也是由十分复杂的知识组成的教学体系,有浩瀚无边的教学内容。因此,将两种教学体系融合起来要做到:其一在教学理念上进行创新。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基础,现代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学模式改革要做到理念先行,只有在理念上创新才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打破教学孤立学科思维的制约,形成融学科观念,强调多个学科之间的渗透影响。高校钢琴教学理念的改革需要教师对钢琴教学形成新的认识,将钢琴教学定位于知识、技能和素养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上,在教学中加强理论教学、文化教学和审美教学,注重技巧培养的同时,注重情感引导、美德塑造和个人意志品质养成等。
其二教学原则创新。教学原则的创新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上,将德育融入钢琴教学中则要构建创新的立体的评价模式,采取多样化评价标准,发挥教学评价机制的修整和反馈作用,构建德育的评价体系。立体弹性的教学评价机制要发挥德育的作用,一方面构建以德育为标准的评价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技能提升,也要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主观创造性、学习态度、习惯方法等,从教学实践分析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另一方面将德育渗透进学生个体评价机制中,形成德育、美育和智慧教育的交互融合,以马列主义、现代人文理念、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学习。
3.2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手段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德育和钢琴教学的融合要做到手段创新,发挥德育春风化雨的教学特征,积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和现代化基础,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范畴,以更加生动具体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一方面,注重网络、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德育内容具有极强的引导性、感染性,能作用于学生内心,激发情感上的共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多是以具体的方式呈现抽象的道德意识,挖掘学生深层次的道德探究和内心反思。如在讲解音乐作品背景知识时,采用信息技术截取特定时代的革命、战争片段,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对特定的时代思维形成更加深入的认知和分析,从而跨越时代局限和作曲家对话,感受作曲家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渗透影响。
另一方面,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传统钢琴教学在方式方法上较为固定和单一,并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针对性教学。将德育融入钢琴教学适当增加钢琴教学的柔性,则要体现出艺术、德育的人文关怀。在教学中认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和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基础、特点、规律和个性需求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同时在教学中将多种手段方法结合起来,避免单一化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如案例法,可以通过举例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的理性思维,将不同时期的流派、主张、作品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行搜索资料,总结探究成果等。
3.3 创建高校钢琴教学新机制
3.3.1 课程设置
高效钢琴教学创新课程设置,可以将德育和公共艺术课与通识课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在当前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艺术教育承担着特殊的教育使命,将钢琴教学融入德智体美的培养进程中,将艺术打造成通往真善美的桥梁。西方钢琴教学中十分注重艺术通识课和公共课的建设,而我国钢琴教学长期注重知识和技巧教学,对文化课缺乏重视,因此创新课程设置要提高公共艺术课的比重,借助艺术课挖掘钢琴教学的核心价值,摸索钢琴教学规律,并将公共艺术课和通识课改造成隐形的德育课。
3.3.2 融合模式
德育和钢琴教学的融合并非短期工程,而是需要通过多方面的融合进行推进,关系到德育和钢琴教学两个独立学科的交互融合,应当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个层面进行改革。要明确的是德育的核心灵魂之一就是艺术审美内涵,是德育中通过艺术规律和审美灵魂来实现的分支体系,具体的过程是将德育转化为一个追求创造和艺术美的过程,将理想信念、政治信仰、民族精神和道德文明等融入艺术资源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针对性教学,并结合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现德育的思想性。
3.3.3 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德育融入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渠道,在钢琴教学新机制中可以通过创新的内外实践活动展开德育,从而实现德育思想性和钢琴教学模式的高度统一。
一方面,深入发掘钢琴教学的德育需求和目标,避免流于形式和缺乏针对性的实践活动,结合钢琴教学的特点开展和专业教学有关的实践活动,对活动素材进行筛选整合,挖掘素材中的德育内涵,在活动形式上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形成长效的实践活动品牌。
另一方面,发掘德育中的艺术教学资源,德育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从德育资源中提炼和钢琴教学有关的艺术形式。
3.3.4 美善和谐的环境机制
创设德育环境可以将钢琴教学和校园文化结合起来,利用校园的文化艺术氛围为德育融入钢琴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校园文化本身是一种隐形教育资源,兼具德育和艺术教育的双重特征,尤其是校园公共艺术文化决定着校园文化的品位和境界,是由校园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教学生活场景等组成的。公共艺术中蕴含创新和艺术美感的自然景观、建筑等是社团活动开展的空间,彰显着不同高校的校园文化、办学特点,无形中对塑造大学生的道德理念有着强烈的影响作用,能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艺术美的存在,使心灵得到净化,提高思想品德水平。
3.3.5 师资保障机制
专业教师的人生态度、艺术追求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价值取向,而教师本人的学习经历和人生履历也是极具德育价值的现实案例,同时德育和钢琴教学的融合需要一定的师资力量保障,教师团队的创新是教学机制的保障,高校可以结合该校钢琴教学的实际情况,将特色教学资源和师资结合起来。在钢琴教学中,形成专业教师和德育教师育人的合力机制,同时培养专业教师的德育能力,加强专业教师培训、评价,形成层次分明、分工合作和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团队。提高师资水平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针对性教学,一方面,教师个人的道德水平渗透在日常专业教学中,形成领导和榜样作用。另一方面,德育资源的融合也可以构建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共同体,教师也可以通过专业的德育培训,在教学实践中和学生共同进步,提高审美涵养。
4 结语
思政视域下艺术教育课程和德育的融合有其必然规律和内在需求,结合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对艺术教育的高标准,高校钢琴教学应当积极改变和创新钢琴教学模式,本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的责任,优化钢琴教学的理念、方式和评价机制,将德育融入钢琴教学中开发钢琴音乐德育,使真、善、美成为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永恒追求,提高高校学生的道德水平、价值信念、人生理念,实现全面发展、终生发展。高校钢琴教学融合德育,要注重创新钢琴教学理念,塑造德育为基础的钢琴教学思想,并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以多样化教学方式增加钢琴教学柔性,并创建钢琴教学新机制,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融合机制、环境机制和师资队伍机制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推动钢琴教学和德育的交互融合,发挥美学的道德涵养作用,以及道德的价值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