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的行者
——视听翻译者职业探秘

2021-03-07刘大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1期
关键词:译制翻译者字幕

刘大燕

(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74)

自20 世纪初电影诞生,电影翻译(主要为字幕翻译和配音)也应运而生。电影翻译是视听翻译的组成部分,与其他二十几种模式(如画外音、游戏本土化等)一起构成庞大的视听翻译领域。视听翻译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我国著名影视翻译家钱绍昌教授曾说过:“如今译制片受众(观众)的数量远远超过翻译文学作品受众(读者)的数量,影视翻译对社会的影响也决不在文学翻译之下”[1]。

从事视听翻译工作的人员按其模式有专属称呼,如字幕译者、配音人员和本土化人员。 单个模式还可细分, 如从事字幕翻译的人员分为时间轴制作人、译者和改编者。 视听翻译所涉人员众多,本文统称为“视听翻译者”。

视听翻译模式众多、过程复杂、人员多样,一直以来学界对整个领域所知不多, 对其译者更是鲜少研究。 该文以全球视角拟对该领域译者的职业状况一探究竟, 剖析该职业既令人向往又神秘莫测的原因。了解该职业的特殊性,才能客观看待视听翻译者的作品,不会肆意批评,给予译者更多尊重,对未来有意从事此项工作的译者也有所启示。

1 鲜为人知的身份

视听翻译者的“隐身”与其职业神秘感有关,Kuo 曾不无遗憾地指出, 视听翻译者(尤其字幕译者)的整体工作状况比较“神秘”,很少有关此话题的著述[2]。我国情况也大抵如此,从2019年知网上发表的文章来看,有关译者的文章共387 篇,而有关视听翻译者(包括各种模式)的文章只有6 篇,占比不到2%,且多研究译者主体性单一方向。 整体对译者的研究与研究视听翻译者之间的巨大差距显示出国内对后者的研究寥寥无几。

对视听翻译行业译者了解多少, 从以下针对字幕译者的问题中可见一斑: 是否知道某位专业字幕译者的名字?为何对这类人员所知不多?这种情况是好是坏?如何能提高其受关注度?这些问题切中该职业的要害,一方面明确指出译者的职业身份与其“受关注度”或“显形”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大多为否定的答案进一步证实了对该行业译者工作状况了解甚少这一事实。

2 行业吸引力

视听翻译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这个行业充满神秘感, 对于许多年轻译者和学翻译的学生不乏吸引力。 这些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对这个行业十分好奇,不免会刨根究底抛出一大堆问题,如“能赚多少钱?找活干容易吗? ”等,想在下定决心之前得到答案[3]。

一般人对这份职业的期待大多十分美好, 如在波兰的普遍看法是,该职业“颇具声望、报酬丰厚、趣味盎然”,所以那些以此为业的人应该感到满足。 但实际上对该行业的期待过于理想化。 该文拟从其入行和聘用方式入手,一窥该职业的面貌。

3 职业特点

3.1 入行难度

该职业充满神秘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入行难度和渠道。首先,进入该行业难度较大。Jankowska 对波兰视听翻译行业进行了调研,普遍认为,不论从经济酬劳还是行业准入来讲,该行业属于“精英”行业,入行难度大,一般情况下,若业内没有联系,几乎不太可能成为视听翻译者。 进入这个极具吸引力的“精英”行业是翻译新手的“最大挑战之一”,许多译者求而不得,入行无门。

Jankowska 认为,虽然入职视听翻译行业有多种渠道,但首要条件是和业内有联系。 其调查显示,受访译者中,大多数(67%)经由朋友推荐才进入该领域。若和业内没有联系,要入行是“很难的”。此外,许多人入行纯属偶然,如向雇主递求职信、参加网上论坛、回复招聘广告、为独立电影节做志愿者等方式,这种偶然性也加剧了入行的难度。

我国的情况比较类似, 有机会做电影翻译的人不少得益于与圈内的联系。例如,比较有名的字幕译者贾秀琰,其入行纯属偶然,原本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做电影宣传工作, 当时译制片负责人想物色一名电影翻译人员,要英语好又是中文系毕业,贾秀琰本身喜欢英语和电影,也有翻译诗歌和短篇小说的经验,加上同部门工作的机缘而被选中, 短暂学习了一年电影译制后就开始了正式译制工作。

国内电影翻译多找圈内人的原因之一是费用问题,制片厂在翻译方面花费少,所以常找愿意帮忙、也不太在乎酬劳的熟人, 但这种模式很难保证翻译的质量,因此出现进口片翻译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另一方面出自保密的原因, 许多全球同步上映的好莱坞大片, 在国内最早拿到原版剧本并看到影片的就是译者,如果提前泄露,制片方将遭受巨大损失,译制厂也难辞其咎,选择圈内人来翻译比较可靠,但电影圈内英语水平高的人选有限, 但凡有一定英语水平的圈内人都有机会尝试做电影翻译,“通常是在很小的圈子里兜兜转转”[4]。

3.2 主要聘用方式

3.2.1 自由职业

给该职业带来神秘感的另一原因是其工作方式。 以字幕翻译为例,字幕译者有两种聘用方式:自由职业者和单位专职译者,适用于不同工作环境,前者是字幕译者“最常见的聘用方式”,只有翻译量非常大时,某些单位才有专职常备人员。

自由职业者虽是字幕译者“最常见的聘用方式”,但实际情况也因聘用单位而异。 一般国有公共广播电视台多聘用专职译者, 而私有翻译公司多采用自由职业方式, 但有时国有电视台所聘自由译者的数量甚至超过了专职译者。

以克罗地亚为例[5],其国有电视台为克罗地亚国家广播电视公司(HRT),1956年成立分部克罗地亚电视台(HTV),1989年电视台设立翻译与字幕翻译部(TSD)。 该部门既做字幕翻译,也做配音,配字幕的节目有电影、剧集、纪录片(部分配音)、动画片(有时配音)、新闻、本土电影的海外推广(配外语字幕),每周总计完成约100 小时的节目翻译。

该部门聘用约70 名字幕译者, 其中约40 名为自由译者,为整个克罗地亚电视台(HTV)服务。字幕译者有一半以上是自由职业者, 超过电视台的专职译者。Nikoli 对这些字幕译者进行了访谈,12 名受访者否认自己为全职译者,9 名受访者确认(其中3 名实际上身兼他职);而克罗地亚字幕翻译公司的受访者(6 位)均否认自己为全职译者。 全职与非全职译者的人数差别也印证了自由译者为最多和“最常见”的聘用方式, 因为只有非全职译者才有可能做自由职业者。

3.2.2 业余译者

我国的情况不同, 电影译制厂里除了专业电影翻译外,不少是业余译者。国内翻译电影的译制片厂只有4 家,即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译制厂、上海电影译制厂和北京电影译制厂。 国内电影翻译展现了译制片的发展史, 经历了从专业到业余的发展过程。 2000年之前属于译制片的辉煌时期,电影翻译基本由译制厂专业人员完成, 如上译有一个比较固定的由十多人组成的翻译组,包括德、法、俄、阿拉伯语等各语种。

2002年左右国内电影业开始院线改制,原声字幕版也登陆院线,传统配音译制片逐渐式微,这种变革也影响到电影翻译。 虽然各译制厂仍有一批专业过硬、颇具声望的译制导演、翻译、配音等,但专业人员开始大幅缩减,大量译制人员为非专业人士。如八一厂实行配音团队临时组建制, 没有在编的译制导演、配音演员和翻译,八一厂曾与20~30 位译者合作过,保持长期联系的只有五六位;上译于2004年完成企业化改制后,把在职人员从69 人减少到10 人,在编翻译不过三四人且身兼数职。

字幕译者贾秀琰也是一位业余译者, 本身是八一厂的电影宣传, 此外为八一厂做电影翻译的有英语专业毕业的秘书、常用英语写作的《中国日报》记者、 精通日韩语的职业翻译等,“这个行业几乎没有正式工”。

4 职业弊端

该职业大众期待颇高, 如做自由译者有诸多好处,其一是时间灵活;其二是可以在家工作,环境舒适;此外,工作量可自由选择,可为好几个雇主工作,自由度更高, 选择权更大。 但该职业不利之处也不少。

4.1 收入低

字幕译者收入低, 不仅与自由职业这一聘用方式有关,与整个字幕翻译行业也密切相关。在克罗地亚,Nikoli 的调查显示,所有受访字幕译者——无论公有还是私有单位、专职还是外聘译者——均表示,这份工作报酬微薄,用一位受访者的话说,是“少得可怜”[5]。

在我国,一部电影平均有900~1 200 条字幕,译成中文一般每行20 个字,如果是好莱坞大片,制作成本要上千万甚至上亿, 而字幕翻译属于电影后期的附加环节,一般字幕制作成本限定在4 000~7 000美元,但在我国会把字幕翻译、配音、后期压制等工作直接打包总价为5 万元, 比起电影的制作成本确实“不值一提”[6]。

以2013年我国上映的美国电影《环太平洋》为例,当年票房超过5 亿元,但译制费仍是5 万元,税后4 万多元,包含了所有译制人员的报酬,如导演、制片人、录音师、十多位配音演员,还要支付制作费、录音棚使用等,其中翻译所占比例就更小了。就字幕翻译而言,一般每部影片2 500~3 000 元,字数1.5~2 万字,远远低于普通翻译公司的水平。 从个人收入看,以北京的译制片厂为例,固定有六七位翻译,根据进口影片配额,每人每年最多译六七部影片,年收入最多2 万元左右, 如贾秀琰所说,“哪怕是为了继续做这一行,我们也要另找工作,解决温饱问题”。

做字幕翻译不仅报酬微薄,工作强度也比较大。薪资微薄给行业带来不良后果,如为获得适当收入,译者会多接活干,一旦超出能承受的量,会造成翻译质量降低,而另一后果是译者的不满情绪渐增。

4.2 不受尊重

视听翻译工作不受尊重,与收入低直接相关,正如为字幕翻译公司工作的一位译者所说,“就像翻译有趣材料的其他翻译形式一样,字幕翻译薪酬低廉,所以这个行业饱受轻慢”。 Jankowska 也在调研中发现不受客户和观众重视这一弊端, 二者往往对视听翻译的限制条件和具体要求不太了解。

客户对待该行业的态度首先反映在给译者的酬劳方面,译者收入偏低,显示客户无论对整个行业还是译者都不太看重。客户对译者也不太体谅,如一位译者描述道:“客户根本不在乎我们有没有周末或节假日, 也不关心我们也需要时间陪家人或者去度个假。 在他们眼里,我们就是机器,没日没夜地干活”。

观众也对此囧境推波助澜。 一些字幕译者认为自己就是个“摆设”,只为方便观众评价,一方面让观众有机会夸赞电影主创的精彩表现, 另一方面可以批评译者,而观众往往对后者不遗余力,比获得观众赞誉更常见。 观众对译者的严苛态度源自对这种工作和整个行业知之甚少,不了解视听翻译的特殊性,不能客观看待某些翻译现象和做法, 形成动辄得咎的风气。

4.3 单打独斗

视听翻译的主要聘用方式为自由职业, 所以译者一般独立工作,采用单打独斗的模式。这种工作模式有诸多缺点:其一,译者无所倚仗,只能自力更生,完全依赖自身的聪明才智完成工作; 其二, 信息闭塞, 不仅外行难以了解这份职业以及译者的工作状况,对从业人员自身而言,独自工作也限制了信息在同行间传递,无法互通有无。此外对译者身心健康也不利,长期默默耕耘,缺乏与他人工作接触和交流,加上工作强度和压力大,精神难免压抑,一位字幕译者曾表示,该工作是“一份孤独的工作,很多人都受不了”。

5 结语

对于做视听翻译者, 虽然不少雄心勃勃的年轻译者心向往之,跃跃欲试,但从事该行业对译者个人来讲有利有弊。译者日复一日孤坐桌前,埋首书山译海,以纸笔为伴,仿佛与世隔绝。若不了解职业特点,贸然投入其中,未必能长久。 好的方面是,作为孤独行者的视听翻译者,艰苦跋涉,路途虽多寂寥,但看到自己译制的影视作品为普通大众津津乐道, 所有孜孜求索的辛劳便足以得到慰藉。

猜你喜欢

译制翻译者字幕
诠释学翻译理论研究
关于加强蒙古语影视译制水平的思考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电视剧字幕也应精益求精
论翻译者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浅析青海安多藏语影视译制网系统
翻译家
翻译者学术经历与翻译质量关系的研究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