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史》:中国农村转型期的创业书写

2021-03-07任柯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互助组创业史柳青

任柯颐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 321004)

柳青,中国当代作家,其代表作《创业史》是中国“十七年文学” 时期长篇小说代表作“三红一创”之一,体现着我国当时长篇小说的创作情况[1]。“柳青式”深入群众的创作道路、抒情而宏大的写实笔调、对农村各阶层人物形象的塑造等,都是学者们反复探讨的话题。那么他在《创业史》中是怎样书写新生代农民的创业历程的? 是怎样描摹两代农民之间不同创业道路的冲突的? 其中反映的“柳青精神”又是如何?

1 创业过程中的纵横结构书写

纵向来看,《创业史》不仅是土地、粮食的买卖史,互助组的成长史,更是一次心灵、思想上的转变史:旧农民的重建史、新农民的嫁接史。横向来看,该书不仅写了社会新人梁生宝的创业史,还写了以梁三老汉为代表的旧农民、以郭世富为代表的富裕中农、以姚士杰为代表的富农等的创业史[2]。不同类型的“创业”线索相互缠绕,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农村新旧并存的过渡状态。可以说,《创业史》采用了纵横交错的坐标式的描写,它以开阔的视野、细腻的笔调,以小见大,将小小的下堡村作为一个反映中国农村新旧交接时的面貌的窗口,书写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新时代浪潮的次次冲击下,中国农村的积极或消极的反应。

1.1 纵向上的自我建构

梁生宝是本书主角,他的创业,从与父亲梁三老汉一起为富农打工开始,到领导创办互助组,开辟了农村新气象,可说是农村题材的英雄叙事的典型。伴随着其在创业路上的摸爬滚打、层层递进,这期间不可忽视的是他精神上的一次又一次的脱胎换骨。“每个人精神上都有几根感情的支柱——对父母的、对信仰的、对理想的、对知友和对爱情的感情支柱[3]。”梁生宝的自我建构是精神支柱的建构、成长。

在创业思想上,他起初怀揣的是小农经济的自发创业之心。不幸被保丁夺走全部余粮,创业受挫,他却自我安慰“总比睡在财东马房里强! ”入党后受到先进思想的洗礼教育,梁生宝对信仰支柱进行了重构,从自发道路走向了共同富裕之路,从“种租地立庄稼的那个心”换上了“热衷于工作的心”。文中有一情节鲜明地表达这种转变: 当梁三老汉对他忙于工作的态度表示不满时,“‘你那是个没出息的过法!’小伙子用十几年前买吕老二的牛犊时同样的话回答。他,口气比那时更大、更傲。”租种吕老二地的时候,他的信仰是自己的眼光、智慧、力量和技术,“是建立在小我基础上的自信”,但结果仍然是两手空空;此时,他的信仰是党和政府,“更”不是因为骄傲,而是因为信仰的重构,是建立在大我上的自信,更牢固、难以撼动。

这种新的信仰支柱,随着梁生宝与领导人交流学习、领导互助组实践,不断壮大。区委书记王佐民和县委杨副书记,都是梁生宝的精神导师。他们对干部不当作风的批评、对互助组和小农经济关系的剖析,都对梁生宝启发甚大。他“使着劲听两位书记的谈话,不知不觉,把手里的半截纸烟捏碎了”,渐渐悟得互助组的本质:“这难道是种地吗? 这难道是跑山吗? 啊呀! 这形式上是种地、跑山,这实质上是革命嘛!这是积蓄着力量,准备推翻私有财产制度哩嘛!”这种贪婪地汲取精神养料以武装思想的行为,即是其信仰支柱又一次成长的反映。

除了被动地进行理论武装,还有实践中自发进行的思考。互助组的农民们进山后,共同劳作,搭建营地。“生宝看见,大伙对于修盖这十六个人的共同家舍,人人都是非常重视的。要是山外的村庄里,给任何私人盖棚,这种全体一致的精神,是看不到的。即使是贫雇农,没有共同利益和共同理想把他们的精神凝结在一块,他们仍然是庄稼人。谁用工资也换不来他们给自己做活的这种主人公态度! ” 这种情景,促使着梁生宝进行又一次的自我建构。他开始思考工人与农民的异同,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此时他的思想已跳出了普通的农民身份,变得更成熟,视野更广阔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梁生宝的精神成长存在着未完成性,过于依赖领导的指示。假使领导的决策出现了偏差,他的坚定遵从就成了一定程度的愚忠。不过笔者认为这与之前论述的精神建构过程中主动、被动兼有的情况不矛盾。虽然其整体上思想趋于被动,存在过分倚重领导的现象,但在个体行动上,如在终南山中单独领导互助组活动时,他有关工农关系的思考是独立主动进行的。甚至他对白占魁的吸收、对郭振山的团结,尽管请教了卢支书,基本上仍是自主决策。这是一名初出茅庐的党员渐进的精神成长过程的真实反映[4]。

1.2 横向上的多方对比冲突

从创业初期,对比冲突就已存在。梁生宝的首次出场即是孤身一人买稻种,在茫茫夜雨中抵达车站,无视饭铺堂倌和管账先生嘲笑的目光,泰然自得地就着不花钱的面汤吃风干的馍,这“是现代主体否定和超克外部环境的典型表现”,暗示新事物的萌生成长,注定是孤独而艰难的。

除外部(富农、富裕中农等)对互助组百般阻挠的势力外,互助组内部也起伏着分裂的暗流。互助组本身成分很复杂,对此,梁三老汉看得透彻——“头一个王瞎子不实心!他因为拴拴地不够种,在互助组趁挣生禄家的工分哩。……他家全看生禄家的脸色行事。”郭锁儿刚搬来,农具不齐备,“他不入组,不能种地。我看他是有了牲畜农具,就出组的神气。”冯有义则是“老好人。互助组好好,他也好好。互助组闹问题儿,他也要变心。”

开展互助组的百般曲折正是新中国转型期的阵痛的体现。柳青将中国农村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富、中农与贫雇农的冲突甚大,二者各自内部也存在着分歧——投射到互助组的实行过程之中,可谓巧妙而自然。

实际上,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创业的初心不同,是对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理解上的差异。以梁生宝为代表的新型农民追求的是大家富裕;而那些旧式农民追求的都是自发道路[5]。他们顽固、守旧思想,本质上都是个人利益远重于社会利益、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和听天由命、逆来顺受的“认命”思想:富裕中农梁大老汉不愿帮扶王瞎子,因为“这社会,各管各无事。俺不联络你,你也甭联络俺! ”拴拴之所以进互助组,是因为要解决生活问题,为着吃饱、穿暖的实际利益,至于是否是社会主义,是什么“主义”,都不重要;两代创业都宣告失败,好不容易积攒的家产也被搜刮,梁三老汉认为这是命运的安排,无须气愤或伤心,因为“和命运对抗是徒然的”;面对风起云涌的土地改革,王二直杠认定一切都是“天官赐福”……封建统治阶级利用“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规训出安分守己、目光短浅的“愚民”,一代代的农民“没有什么指望,也没有什么争执,好像土拨鼠一样静悄悄地活着”。有人说,柳青在各色农民的心理描写上借鉴了俄国现实主义的“心理辩证法”,重视人的社会性和个体性,把社会分析与心理分析融为一体,“这既超越了以往的现代乡土文学缺乏心理分析的感性书写之印象性,也校正了现代海派小说抽去了社会性的变态心理分析之猎奇性,具有心理—情感的深度”。

2 创业书写中蕴含的“柳青精神”

《创业史》是柳青的心血之作,字里行间蕴含的“柳青精神” 是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方式和理解体悟。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柳青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他忠实记录了改革过程中国与家不可分割的关系。正如本人所说,他如同感受冷热一样感受着建国初期社会的转变。1950年土改,贫农分得了土地和粮食,日子有了盼头;国家倡导工业化,集市上粮食的个人买卖减少,为着更多地满足工人的需求……国家政策的变化,投射到户户人家上,催促着日常生活的嬗变。梁秀兰的未婚夫参加抗美援朝,不幸毁容。为表不悔婚的决心,秀兰尚未过门却主动住到婆家,陪在生病的婆婆身边[6]。丈夫为国奉献,妻子为家付出,国与家从来都紧密相连。

在对创业的书写中,则处处体现着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他在开头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一句话:“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新事物,它的出生,是要经过同旧事物的严重斗争才能实现的。社会上一部分人,在一个时期内,是那样顽固地要走他们的老路。在另一个时期内,这些同样的人又可以改变态度,表示赞成新事物。”这句话可视为整部《创业史》的核心。它正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段历史进程为背景,形象地描绘了在农村社会破旧立新的创业过程,展现了新事物——集体经济与旧事物——小农经济的矛盾斗争。互助组开展不易,但终如雨后春笋般在农村大地上开展起来,正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的观点。

而他的文章之所以如此打动人心,与他谨遵现实主义笔法,躬行践履于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深入人民群众分不开。柳青被称为“平民作家”,其“人民情怀”反映在他对农村、农民的朴实描写上。“梁生宝”的原型便是镐河南胜利一村的王家斌。文中对人物语言、外貌、心理的刻画都活灵活现,生动地描摹了陕西农民的形象。如梁三老汉气恼于梁生宝忽略自家事务而为互助组奔波,他“提着空粪筐走进小院,用鄙弃的眼光,盯了梁生宝独自住的那个草棚屋一眼。他迟疑了一刻,考虑他是不是把这位‘大人物’叫醒来;但是在生宝的草棚屋背后那个新中国成立后新搭的稻草棚棚里,独眼的老白马大约听见老主人的走步声了吧,咴咴地叫着,那么亲切。老汉终于忍住一肚子气,把粪筐气狠狠地丢在草棚屋檐底下的门台上,向马棚走去了。”通过“盯”“迟疑”“忍住一肚子气”“气狠狠”“丢”等词句的编织,形象地写出了梁三老汉内心的不满、犹豫,在读者眼前塑造出一个朴实、小气又爱子的老农民形象。“全书在写人和叙事上都自然地融入了人物的感情和心理活动,加上作者从具体情境生发而出的抒情议论,共同构成了一种可以称之为‘抒情的写实主义’的叙事风范,鲜明地标志着写实主义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的新拓展。”文中如实刻画的人物构成了时代生活长廊,一幅幅充满诗意又引人入胜的场景构成了饱满的生活,无怪乎有研究者称其为一部“活着的历史”了。

柳青精神对当代作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特别是陕西文坛。路遥直言:“在中国老一辈作家中,我最敬爱的是两位。一位是已故的柳青,一位是健在的秦兆阳。”笔者认为他在刻画《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上,深受柳青的影响。孙少安也致力于创业,18岁凭借着精明强悍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被推选为生产队长,成为双水村的“能人”。责任制实行后,号召分组种田,并在村里盖起了烧砖窑,在多次亏本、失败后,终于成功致富。同样是以新事物(此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为背景,同样不被看好、历经挫折,同样意志坚定。也有许多研究者将陈忠实与柳青的作品对应研究,思考前者对后者写作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柳青精神是当代文坛及当代中国的一项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他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对现实主义的追求、经常反思自身及认真踏实的办事态度是我们当今这个追求快速高效但又略显浮躁的社会严重缺失的品质。但现下是个强调创新与独立思考能力的信息时代,文学作品就被要求要展现人类社会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时候,“柳青精神” 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我们应当警惕“柳青精神”的时代局限性,更要充分利用其中的优秀品质为我们的社会建设给予精神上的保障,为新时代的“创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贡献[7]。

3 结语

柳青于《创业史》中的创业书写,从纵横两个方向进行挖掘,生动贴切地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改革浪潮袭来时的农村的反映。这种新事物的艰难成长和新旧冲突,是每一个社会转型期必然发生的现象——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之后,鲁迅《阿Q 正传》中展现的农村旧思想未曾改变、《伤逝》等展现的新事物发展的艰难;20 世纪80年代的改革文学,展现的是改革开放之后新旧转型的困顿受挫。这些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些相似性。而柳青于其创业书写中展现的对历史社会的责任担当精神、对作品的严谨打磨,都是值得学习和发扬的。

猜你喜欢

互助组创业史柳青
柳青的创业史
“无尽”的《创业史》——我的父亲柳青
啊,柳青先生
我们需要带有泥土的生活
新时代我们向柳青学习什么
《柳青在皇甫》《柳青言论集》出版
祖孙“互助组”创业温暖人生路
青年志 三位青年“创业史”——心思始终“钉”在超越前辈
李书福 自书40年创业史 致敬改革开放
国际小母牛项目实施中农业综合服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