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日比较的中国古窑现代化发展道路探究
——以中日古窑文化保护为研究对象

2021-06-03陈奕竹宋雨萱刘仪朱军花于婷壬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窑址文化遗产陶瓷

陈奕竹,宋雨萱,刘仪,朱军花,于婷壬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1189)

1 背景

1.1 中国古窑现状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结果发现, 全国共有5 630 处古窑址,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10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7 处,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89 处, 未定级4 264 处[1]

根据图1 所示在三普中关于古窑址所在省份的数据分析显示,古窑多分布在沿海沿江流域,那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利于生产和传播。由于各地地理环境都不尽相同,窑炉建筑的建筑形态和功能特点也因势而变,因此在古窑址村落地域常会产生独特的古窑文化,围绕着古窑文化衍生出许多民俗活动,表达当地居民的寄托和信仰。

图1 来源于《中国古代陶瓷窑址资源统计与分析》

古窑是无数陶瓷器皿诞生的“孵化器”和“见证者”,几千年来其文化价值承载了世代人民美好的回忆,是中国陶瓷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快节奏化,现代窑已经几乎取代了传统古窑的烧制方法,使得陶瓷、紫砂壶等的生产标准化便捷化,降低了烧制过程中的出错率,强化了它的工业性。古窑的没落,使其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古窑不可复制,但许多窑址由于长年的荒废和无人问津,遭到了巨大的损坏。古窑的传统烧制手艺也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困境。古窑的保护刻不容缓。

1.2 古窑的无形文化财产

古窑传统烧制工艺的背后是数代传统烧窑师傅,凭着日积月累的经验和不辞辛苦的韧性,仅凭一双“火眼金睛”判断火候、把握烧窑时机,守护者古窑。许多烧窑师傅、守窑人都是家族传承的,在他们多数人的眼中,这座化泥为陶,化工为艺,化平凡为神奇的古龙窑是他们生活的源泉,是他们的生活信念所在。但是古窑的衰落必然导致这门手艺的濒临失传,年轻人不愿意干这份累活儿,年纪大的人也精力锐减,心有余而力不足。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古窑仿佛成为时代的弃儿,曾经的辉煌不复存在。

2 目前我国古窑的保护措施及问题

2.1 我国古窑保护现状的利

2.1.1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随着生产生活的日益发展,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我国传统文化遗产对于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球人民的共同诉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主张把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开发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2]。保护、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有益于全人类的伟大事业。

2.1.2 我国具有进行古窑保护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正是如此,国家有条件在实体遗址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增加投入。近年来,由于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也不断涌现大批的科学技术人才,不仅为我国创造了物质财富,更是引领国家进步,辅助了许多相关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过去文化遗产保护部门人才缺乏,技术不足,设备简陋,文保人员普遍不具备专业知识,工作主要还处于摸索阶段,无法灵活运用经验作出准确的定性分析,更不用提通过仪器获取精密数据,作出实际意义上最合理的处理措施。

而随着国家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科研投入不断加大,有更多的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和更多大型精密分析仪器涌入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业之中。现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借鉴前辈的实践经验,也可以学习使用现代化的仪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的经验相结合,使得保护工作更科学完善。

2.2 我国古窑保护现状的弊端

由于国内古窑众多且针对性的保护起步晚、落实力度有待提高、大众缺乏对古窑的认识等原因,国内古窑现状普遍呈现遭到自然或人工的破坏、群众关注度低、管理不当和人员不足、过度商业化开发等问题。以下将选取2 个南北方典型案例——南方的乐平窑上华家明代青花瓷窑址和北方的磁州窑富田古窑址,分析其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发展方向。

2.2.1 乐平窑上华家明代青花瓷窑址

隶属景德镇的乐平,是历史底蕴深厚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窑上明代青花瓷窑址1962年被发掘,1982年被列为县级保护单位,在嘉靖年间盛极一时。据史料记载,当时周围的村庄分工合作,上窑下窑负责烧制器具,匣厂村负责生产匣钵,东北边的华家负责书画,南边的淇头、方家负责水运,让当地的瓷器远销各地。窑上村遗址占地面积巨大,1962年调查时便达1.4 万平方米。

乐平古窑遗址众多,除申遗成功的南窑遗址已被完好保护,其他窑址尚未纳入城镇整体规划的范围内。近年来,当地进行旧城改造,以大规模的现代化建筑群作为追求理念,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忽视当地传承已久的窑文化特色,致使部分古窑遗址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比如窑上村在大规模拆迁中,村内窑址便遭到了损坏。不仅是政府机关的规划理念上未将古窑遗址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当地居民对窑上的文化遗产也知之甚少。相关报道显示,南窑被发掘后数年,还是有很多本地人不知其为何物[3]。

在发展的过程中,应重视其文化特色,防止千篇一律的经济旅游开发。同时适当宣传,进入群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视野。当地烧窑工艺也属于传承久远的民间文化遗产,和人民群众联系起来才能保证陶瓷文化后续的传承。

2.2.2 磁州窑富田古窑址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此处列举的是位于河北邯郸峰峰矿区彭城镇西南部富田村的古窑址,资料显示,该处为现存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保存完整度最高的“馒头窑”遗址,参见图2。

图2 形似馒头的馒头窑(图片源于网络)

富田磁州窑总体上完整保存了古代制窑体系,目前仍保有大量古代制窑用建筑,如工作洞、水碾等,展现了该地历史变迁的风貌,对于烧窑工艺和当地民俗的研究也有深远作用。富田磁州窑最区别于其他磁州窑址之处莫过于它直到现在仍在使用,由此也显现出该窑址体系保存之完整。目前富田磁州窑面临的问题主要来自村民对乡村文化遗产的认知不足和该行业年轻劳动力的不断流失,因此激发当地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刻不容缓。

该地窑址保护现代化进程由来已久。2000年政府就曾投资成立富田窑遗址博物馆,馆内不仅有文物陈列,还设有公园区、制窑体验区、磁州陶瓷文化研究所等。为进一步提升当地窑址的文化影响力,2002年以来,政府还将此处的博物馆作为建设商贸旅游区的重点项目。不局限于保护,还要在不破坏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利用,让古代传承下来的文物为当代经济文化建设添砖加瓦。2010年之后,当地学术活动也逐渐多了起来,许多国家级工艺大师都曾是博物馆的客座教授,磁州窑传统文化培训基地也有声有色地建立了。

2.3 古窑发展道路经验

随着国家和地区对古窑的保护与发展越来越重视,许多地区结合当地窑文化特点,通过文化引领、旅游开发、学术开展、乡村旅游开发等途径,形成了当地特色的窑址现代化发展道路。不仅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古窑址及其文化价值,提高其影响力,也促进了周边旅游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2.3.1 乡村景观发展之路——晋江市苏垵村黑茶古窑

晋江市苏垵村的“黑茶古”堪称民间传统工艺中的一绝,可以追溯到崇祯年间。“苏垵茶古见火颤”的美誉曾让这个村子引以为傲。但是,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方便快捷的生活用具的层出不穷,医疗手段的迅猛发展,这项古老的传统工艺做出来的茶壶和药壶逐渐没了用武之地。很多老师傅为生存被迫转行,“黑茶古”文化也逐渐凋敝。

2013年“黑茶古”申遗成功后才逐渐回归大众视线。随后,基于苏垵村当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自然人文景观与乡村特色,打造了适合苏垵村的文化景观。该地文化景观的占地面积不大。很多窑体和陶罐都保留原状,未对这些自发形成的景观做大规模改动,使之保有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和自然之感,对于唤醒潜藏在村人内心中的家乡归属感和亲切感有利。而手工陶艺本身就包含“忆古”的意味,是乡村文化区别于城市文化的重大特征,而苏垵村“黑茶古”又恰好是苏垵村区别于其他村落的最大特征。实际也避免了乡村建设的千篇一律。在保留之上,为带动当地旅游文化的发展,增加经济收入,也有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比如,苏垵村特色产业体验等[4]。

2.3.2 景区创意园建设——石湾南风古灶

南风古灶位于“南国陶都” 广东省惠州市石湾镇,参见图3。石湾的制陶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石湾陶文化的典型代表就是燃烧了五百多年的南风古灶。2001年,南风古灶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以南风古灶为重点进行文化旅游开发,与林家厅、高庙偏厅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组成了南风古灶风景区。2010年该风景区成功申报了国家级4A 景区,前景乐观。

图3 南风古灶创意园区(图片源于网络)

景区以南风古灶为核心,周边环绕建设陶艺生态公园、绿舟孔雀园, 新建汇集舞狮、武术、粤剧、剪纸等传统民间艺术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区, 重修古寮场、明清古建筑群, 新建大缸瀑布、玩陶中心、石湾陶瓷博物馆、当代陶瓷美术馆, 打造专卖陶瓷艺术品的公仔街和绵延几十公里的“百万梦想墙”,将其打造成为商业娱乐与传统文化并存的综合性旅游休闲区。

仰仗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赏识的南风古灶的保护与创新利用并非一帆风顺,也有试错的环节。2008年经济危机,陶瓷工厂等大规模外迁,石湾经济亟待转型。于是,1506 创意园应运而生。该创意园始终秉持以地域文化为魂,保留石湾的陶瓷底蕴,保留了一些陶瓷旧工厂,创意性地改造成景点;在招商引资、吸引陶瓷商家入驻的同时也吸收着民间陶艺传承人。随后,佛山市政府提出打造“中国陶谷”的发展战略,越来越多的文创企业入驻,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地。南风古灶盛况空前,取得了经济和文化的双赢[5]。

3 日本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

3.1 日本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历史进程

日本文化遗产保护起步早、法律相对完善、发展成熟,在古建筑、古遗址保护方面值得学习。以下将以日本六大窑中历史最悠久的常滑烧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保护和发展的措施。同时,常滑烧与中国的紫砂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被称为“日本紫砂”,这也是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之一。

3.2 日本常滑烧的保护与发展

日本的古窑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也与中国古窑一样,随着传统烧制方法的衰落,渐渐淡出时代舞台,甚至遭到破坏和荒废。建于1887年,曾经辉煌一时的常滑登窑也无法避免时代的困境,于1974年停火。作为日本现存最大的登窑,常滑登窑在1982年被指定为国家的重要民俗文物,2007年11月被认定为“近代化产业遗产”。从私人经营控制,变为常滑市政府管理、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遗产[6]。

常滑古窑址的现代化保护,不仅是对古文物建筑等的保护,更是对其背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即烧制常滑烧的传统工艺上的保护与传承。工艺必须以人为媒介,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人。在此基础上,培养常滑烧技术的传承人,让学生从小接触陶瓷文化。常滑当地有许多陶瓷制作的体验馆,不仅给当地的孩子、年轻人,也给来常滑的游客创造了接触陶瓷文化、传统制作工艺的机会。陶瓷祭,即陶瓷节日,也是日本独特的风景。已走过数十年的常滑陶瓷祭是传统手艺人与大众直接沟通的机会,也是传达日本陶瓷文化的重要途径。

日本陶艺家大多是独立工作室,各家风格自成一体,形成品牌化。无论是像常滑烧、有田烧等的传统陶瓷,还是诸如白山陶瓷、Sabato、AITO 等现代日式陶具品牌,都特别注重打造具有自己特点的品牌文化。日本陶瓷的品牌化并没有因为贴近市场而使陶瓷器失去本色。即使追求打造独特品牌,偏向外向型发展,日本陶瓷同样可以保留原本属于自己的灵魂文化。这是因为陶瓷手艺人能坚持本心,就像河井宽次郎先生所说“这一生,是为了和自己相遇。”

日本六大窑的形成与发展也受惠于各地特有的地理环境及丰富且优质的资源。不同的黏土为各地的陶瓷器烙上鲜明的颜色或花纹特征,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人们的喜爱和需求决定生产的品种和样式。陶瓷匠人们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使得烧制技艺不断精进,又久久流传。

4 日本护窑措施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及中国因地制宜保护窑址的措施

4.1 培育保护文化遗产的普遍意识

在中国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吸收借鉴了许多外来文化,导致中外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频发。而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主要采取的是“从上而下”的模式,即由政府带领、发动民众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借助权力的强制性推进文化保护理念的普遍化和平民化。显然,这样的方式导致了民众对于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理解,只是按照规定办事,并不能很好地让文化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也容易引起民众的冷漠甚至不满情绪。

而日本的文化遗产制度就是典型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民俗文化保护制度,由民间组织和普通民众向上申报,提高社会参与热情,由政府进行原则性的保障,有助于制度实施规范化。是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典型范例,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4.2 完善相关制度与法律

日本在《文化财保护法》中使指定、管理、保护、公开、调查等制度具体化、明确化,对于各保护主体的行为做出了仔细的内容与范围限定,具有较强的实操性。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总则第九条中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但在其后并未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参与空间与涉及范围明确规定,对其权责方面的法律设定模糊而又紊乱,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留下了在实际操作中的“灰色地带”。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法律保障,导致其冷漠、消极、参与能力下降,难以带动全社会投入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来。因此,我国应借鉴日本,明确各个主体的法律责任,使用法律手段强制各法律主体承担应尽的责任,减少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灰色地带”[7]。

4.3 增强文化自信

古窑的产生大多来自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植根于大众艺术和草根文化。而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导致民众对于这样的乡土文化理解有了偏差,认为它代表着一种落后的文化,已经不再被现代社会所需要。归根结底,我国民众对于我们最初的,实际上是我们现有一切起点的乡土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而古窑产品实则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技术经验和智慧结晶,是值得人们引以为豪的。

我国古窑遗址大多位于城乡交界处或乡镇,使当地的民众重拾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留存和继承和发扬古窑文化和工匠精神,从而推进物质即古窑遗址的保护工作。

4.4 注重文化保护与商业利益的平衡

在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大量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开发旅游产业,生产贩卖衍生文创产品的基础。这些文化遗产原本只是一种民众的生活方式,一种传统生产的物质需求,一种民俗文化的留存形式,当它变成谋取利益的手段,将使原来它所代表的精神内涵受到严重损害。当一种神圣的仪式失去了它的情感色彩,仅仅是为了利益而留存,在其中表演着的人们也会渐渐麻木,渐渐遗忘这种仪式从前的模样。从前,大家为了庆祝而在一起燃起篝火欢歌起舞,现在唱着跳着的人们满脑子都是这场仪式能使他们获益几何,这将是多么可怕的场景。

因此,我们的窑址保护应该偏重传承人和其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由这些对古窑、对他们的手艺充满热爱的人指导窑炉的保护,而不该为了商业利益盲目开发。

猜你喜欢

窑址文化遗产陶瓷
与文化遗产相遇
安徽烈山窑址出土白瓷标本的科学分析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岗庄宋代窑址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辽阳冮官屯窑址的调查与发掘
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窑址
陶瓷艺术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