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中翻译中产生误译的原因与对策探析

2021-06-03宋增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韩中韩语母语

宋增丽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427)

我国自1992年与韩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之后,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互通交流范围不断扩大,并取得了极为瞩目的交流成就。尤其是在2015年我国与韩国签署中韩双方自由贸易协定之后,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层次进一步加深,两国人民的交流往来也越发频繁。为了满足韩中双方的互译需求,书籍、报刊译本在双方国家发行,在对韩中译本考察中发现,译文中大量存在翻译错误问题,汉字词则是误译频率最高的区域。为此需要对韩中翻译中产生误译的原因深层次探究,避免此类误译问题的发生。

1 韩中翻译中产生误译的原因

对于韩中两国的语言学习者而言,韩语系统中的汉字词所带来的学习影响是双刃剑,一方面是韩语系统中的部分汉字词在词形与词义方面与同源汉语词有着相似之处,也因此给韩中两国的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则是母语文化学习的相近性给两国语言学习者带来了一定干扰,虽然同形同义词让语言学习者感到亲切,但是同形不同义词给语言学习者带来学习影响[1]。因此无论是学习汉语的韩国人,还是我国学习韩语的人员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母语的影响,以母语词汇理解为基础对韩国词汇进行语义理解,因此在韩中互译期间常常出现原封不动对于词句进行翻译而产生的误译问题。在中韩互译期间并未由两国语言的同源相似性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便利,反而由于各自母语逆向迁移导致译文受到影响。

韩中误译的出现是由于译者对于原文本内容的理解不够透彻,对于目标语言的应用水平相对较低,对于目标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了解程度相对较低,继而导致韩中误译问题的发生。韩中实践翻译工作的开展是以基本语义为基础,翻译句子是由一个个词语组成,因此在翻译实践工作的开展主要建立于词汇基础上,而词汇翻译也是韩中误译的高发区域。汉字词不仅是语言学习者学习最为迅速的区域,同时也是翻译错误最多、误译频率最高的区域,生僻晦涩的词汇极易引起译者的重视误译概率相对较低,反而生活中常用的词汇不会引起译者重视的词汇误译率相对较高。

由于语言学习者受到源语的影响相对较大,对于目的语的语法学习不够深入,因此无法正确掌握二者的差异性。如中韩两个民族的语言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译者若未能对依据进行考证,仅按照母语表达习惯选择的词汇,极易出现选词失败的问题,继而出现韩中误译问题。语言学习者的知识学习面积并不广泛,并未形成良好的语言翻译习惯,在进行韩翻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源语的影响,最终导致韩翻中文本发生误译问题[2]。

2 韩中翻译误译类型

2.1 词语误译类型

原文:

译文:28日,纪录片《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刷新了历届多样性电影的最多观影人数纪录。

修改:28日,纪录片《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刷新了历届非商业电影的最多观影人数纪录。

2.2 原文理解误译类型

原文:

译文:在全国化时代不以与时代俱进的教育方式培养人才反而出现学历下降的状况是万万不可的。

解析: 在该次韩翻解析中可以清晰看到译者对于整个翻译句子的结构掌握程度并不完善,对于原文句意并未清晰完整理解原文中的“......”的含义,要知道其主要是指“...的情况之下”,但由于译者并未完全把握原文句意,导致翻译出的文本内容与原文不符。

修改: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们急需采取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来培养人才,在此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学习平均水准下降的情况。

2.3 句子误译类型

原文:

译文: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制作费用,提出对日益提高的演员片酬以及编辑稿酬采取限制最高价格的方案。

解析: 在该次韩翻解析中可以明显看到翻译语句存在语法问题,即缺少主语。这是由于韩语内常常出现省略主语的情况,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韩语的影响,导致中文译文内缺乏主语,从而导致中文译文出现语句混乱问题,让读者无法正确理解中文译文的含义。

修改:对于问题最大的制作费用,有人提出可通过日益提升演员片酬以及编剧稿酬设定上限的有效方案。

3 韩中翻译误译规避

(1)语义误译规避策略。

语义传达更加注重的是译文与原文语义信息的对等性,而文章中所涉及的“对等”并不是指译语词语需要与源语词汇相对等,而是确保词语置于某一具体语境中表达意义的对等性,为此译者在进行韩中翻译期间需要根据文章语境选择恰当的对等语,寻找与源语语境含义吻合度最高的译语词汇。准确传递原文语义信息是进行文章翻译的首要前提,为此译者需要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在译文之前对原文内容准确把握,选取合适的译语表现形式确保译文读者能够根据译文文本理解原文意义[3]。

在进行韩中翻译期间,需要明确部分汉字词在传入朝鲜半岛之后,经由社会变迁的影响,部分汉字词的外观虽得以保存,但汉字词的含义却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其同源汉语词出现的近义、多义的关系,即在韩中翻译期间常常可以看到一个汉语词对应两个或多个语义相近或相异的词语,用于其应用领域的不同,需要在特定语境范围中应用,为此译者在进行原文翻译期间需要深入性分析译文文本,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对源语词汇的文章语境含义进行揣摩,以文本语境的限制与提示为基础寻找最为符合原文意义的目的语词汇。选择的译语词汇不仅需要以语境为基础,同时还要以源语风格为基础,不同文体风格的翻译文本是需要译者遵循不同的翻译标准。在进行科技、法律等文章进行文本翻译时,需要确保语言应用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确保文章全篇的通顺性;在对小说及散文等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不仅需要兼顾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文章传播主旨,同时也要兼顾异国文化的传播。在进行广告、视频等充满艺术性以及商业性的宣传文本时,译者不仅需要保证译文能够突出商品特性,同时也要保证译文具备感染力,更加贴合消费者的个人消费心理。

(2)语用表达效果误译规避策略。

翻译工作是以民族独特社会背景及文化地域为基础开展的人文交流活动。文化以语言作为载体进行表现交流,而语言则是以文化为基础进行发展,文化与语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不仅需要实现语言的相互转换,更加需要实现文化与文化的碰撞交融。

韩中翻译工作的开展也会遭遇民族文化鸿沟的制约,这是由于韩中两国的主流价值、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思维方式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因此语言转换工作的开展也会受到外界影响。韩中译者在进行语言翻译过程中,不仅具备对两种语言灵活组织转换的能力,同时也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对两个国家的文化面貌全面了解,妥善处理语言转换下的文化差异。如韩国语言系统中的大多数四字成语和俗语起源于我国的古汉语风俗,但是其表达形式以及使用习惯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 “对牛弹琴”与“”既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若译者在进行翻译期间对其进行直译,对于译本读者而言极易产生误译。译者在进行文化色彩极为浓厚的语句翻译时,译者需要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借助增减译、借用、异化以及加注等翻译策略,在不背离原文文意的前提下对译文进行再创造[4]。对于特殊用语、专业术语以及词典中不曾收录的词汇,译者可借助互联网技术参考相关领域的平行文本,对其进行模仿创新,必要情况下可向领域内的专业人士请教,确保翻译选词应用的准确性。

(3)提升译者对原作的整体理解能力。

在韩中翻译期间,常常会出现由于译者缺乏对原意的理解继而出现的误译情况。译者在对译文进行了解期间,极易出现对原文宏观结构以及微观结构缺乏正确理解而产生语篇误译问题。在译文上常常可以看到译者的译文句子在词汇以及语法上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译文的整体含义与原文含义相违背。针对这一问题,需加强译者对于原作内容的理解程度,理解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文意中心思想。通常情况下译者会将翻译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解翻译原文,第二阶段才是对原文进行翻译。世界著名的翻译大师托尔曼反复强调对于译者而言“理解”的重要性,他认为译者只有从原文的观点出发开展阅读工作,确保自己能够沉浸在原文的思想情感之中。为此译者在翻译工作开展前需要正确理解原作内涵与思想情感后,才能开展翻译工作。译者需要对译文的时代背景进行调查了解,对于文学作品作家信息以及与作品相关的信息进行调查,充分了解作家的个人写作风格,加强对此类内容的研究学习力度避免发生误译的问题[5]。

(4)提升译者的综合素养。

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韩语表达能力以及汉语表达能力,同时译者不断开阔自身的知识视野,对政治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以及经济文化领域全面了解。

为了让译者能够掌握正确的韩语语言语法,全面提升译者的语言能力,译者需要掌握韩语的正确意义。为此译者需要精通母语语言,了解母语与外语语法的不同之处,做好目的语翻译的准确性。在充分理解韩语含义后,借助母语流畅正确的表达原文含义,让读者充分理解翻译文本。译者为了了解两个国家语言、文化及风俗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切身走进不同的领域,了解不同国家的思维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积累多方面的领域知识,为自身成为优秀译者奠定基础[6]。

4 结语

虽然汉字词的存在给韩中两国语言的学习者提供了便利,但是汉字词词形、词义的变化对韩中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转换造成影响,为此译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通晓外语的语言体系,外语的用语愈发规范,熟练应用外语进行读写工作,同时译者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母语水平,强化自身的个人修养,在日常学习工作中不断充实自身,为高质量翻

译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韩中韩语母语
中韩关系,行稳致远——纪念韩中建交30周年及《金桥》创刊20周年
母语
中级韩语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韩中法律法规翻译研究
浅谈韩中双语类词典结构——以《韩汉大词典》《韩中辞典》等四部词典为例
母语
关于韩语单词“漂亮”的对比
我有祖国,我有母语
朝中双语词典和韩中双语词典比较研究——以《朝中大词典》和《韩中词典》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