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时期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导学思政”教育模式初探

2021-03-07吴光学

红豆教育 2021年31期
关键词:新时期

【摘要】“导学思政”是当代中国高校研究生务必坚持的新理念,其基本内容是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基本任务和研究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科研的特殊性,充分发挥高校导师和研究生关于“思政”课的导学互动作用,促进高校“思政”课良好发展,作者以贵州省高校研究生“导学思政”教育为例,积极探索中国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新路径,以期提升全国高校研究生“导学思政”教学的实效,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导学思政”;新时期;贵州高校;模式初探

当今世界正处于科技与信息高速发展年代,中国正着力建设“十四五”规划,社会面临较大变局,互联网不仅方便了人与人之间交往与交流,同时也帶来了方方面面的问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挑战。随着西方国家各种极端文化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给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巨大冲击,特别对年轻人思想和边疆少数民族思想受到的冲击最大。为促进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培育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复合型高级人才,传统的中国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中国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如何做好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特别对如何做好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育工作成为了从事高校思政教育和管理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部门及决策者深思的重要问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三全目标,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①中国高校研究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国家高级型人才,是重要的社会群体,因此在中国“两个一百年”重要历史交汇期,以贵州省高校研究生“导学思政”教学模式为例,积极探索适合新时期中国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新路径,全面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当代中国高校研究生,对中国的教育事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导学思政”教学:以教育资源与师生互动为核心的方法植入

“导学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引导”与“求学”,就是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和研究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过程②。“导学关系”是中国高校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重要社会关系,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是导师教学的第一主体,“导学”是一种双重关系,贯穿于整个高校研究生的教学过程③。“导学思政”,是以导学关系为载体,以多元化互动场景为纽带,充分发挥导学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互动中实现凝聚共识和价值认同,对导师和研究生两个群体都能发挥思想引领效果的新时代思政教育新理念③。传统的中国高校研究生思政教学方法都是采用导师教学为主体,研究生被动学习为客体的强制“填鸭式”传统灌输方法,从始至终都是导师讲,研究生被动学的教学方式,强调的是对思政知识的记忆,枯燥的知识很难引起当代研究生学习的兴趣,很难达到当代中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初衷。

而今倡导高校研究生“导学思政”教学新理念,主要是在中国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思政教学过程中,以导师作为课堂思政教学的引导者,以研究生为主体,以独特的教育资源和丰富多彩的教学互动模式为载体,将枯燥无味的高校思政知识结合生活实际,通过丰富多采的活动展现出来,激发研究生学习的兴趣,变导师要求研究生学转为研究生主动要求学,让研究生亲身经历与感知,让研究生加深对思政理论课知识的理解与认同,逐步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新时代中国高校研究生“导学思政”教学的实效。

二、贵州省高校研究生“导学思政”教学资源调研现状分类梳理

(一)丰富的红色思政教学资源

贵州省是一片拥有革命光荣传统的红色土地,在峥嵘岁月里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红色记忆,贵州省红色革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省乃至全国重大革命斗争的艰辛历程,作为贵州省红色历史的“见证者”,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革命先烈,是当代贵州省高校研究生和当代中华儿女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源泉。贵州省红色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遵义会址、四渡赤水革命纪念馆、黎平会址、熄烽集中营革命纪念馆、苟坝会址、猴场会址、强渡乌江革命纪念馆;以及周逸群、邓恩铭、王若飞等革命领导人故居;红二、六红色军团总指挥部旧址、独山深河桥抗战遗址、晴隆二十四道拐、甘溪红军烈士纪念碑等④。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当年长征时,红军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特别是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在党和国家最危急关头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⑤遵义会议等红色革命资源,是贵州省红色文化乃至中国红色历史文化的重要精神遗产,是贵州省各族人民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贵州高校研究生开展“导学思政”教学的重要红色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爱国教育意义。

(二)“疫情说理”思政教学资源

2020年初中国武汉最先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并有向全国漫延的态势,为了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全国各族人民上下一心,充分发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担责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疫情防控最后取得了全面胜利,充分展示了大国风采和中国速度。贵州乃至全国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疫英雄故事,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⑥?对全国高校学生,特别是高校研究生都是非常宝贵的爱国思政教学资源,让战“疫”思政产生强大“思”能力和“政”能量⑦。传播中国制度和中国声音,展现中国风范和中国担当,共同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中国这场大规模的疫情防控中,英雄的贵州各族人民舍生忘死,发扬了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在赴武汉疫情一线支援的1000多名贵州省籍志愿者中,先后涌现了15名来自社会各行业先进个人,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是最美的“逆行者”,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初心和使命,用最大的决心守护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生命安全,他们的故事触动着人的心灵,挑战着人的泪点,是贵州省各族人民的骄傲!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在贵州高校产生了强烈反响,成为了贵州高校,特别是贵州高校研究生“导学思政”爱国教学的有效资源。

(三)独特的贵州民族地区校本“导学思政”研究教学资源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多民族的省份之一。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都是多民族集合的综合性高校,各高校都有特定的办学文化底蕴,思政教育校本资源较为扎实,对贵州各高校思政教学,特别对贵州高校研究生思政教学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如王阳明学堂、西江千户苗寨、黄果树瀑布、苗族六月六、水族端节、镇远古城、侗族大歌等。这些独特的思政教育校本文化资源是贵州各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有利于贵州高校研究生开展“导学思政”教学实践活动,让导师运用校本资源的人、事、景点、节庆等资源结合高校思政相关知识来展开通俗、直观、易懂的互動方式,引导研究生进一步加强对相关思政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融直观性、参与性、互动性于一体,激发高校研究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寓教于乐,创新思政教学模式,突出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特色,为贵州高校研究生“导学思政”教学模式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三、拓展贵州高校“导学思政”教学模式,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

(一)依托贵州红色革命资源优势,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和高校思政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就要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就要传承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等革命精神,要一以贯之地坚守与发扬,要将中国红色革命基因融入到全国各族人民灵魂之中,让中国革命事业薪火相传,不断发扬光大⑧。全国各高校要依托红色革命资源优势,以“导学互动”为研究生思政教育模式,以开展百年党史教育为契机,开展中国高校研究生“导学思政”教学,将红色革命文化在中国青年实现代际传播,真正体现高校研究生“导学思政”教育模式有效创新。高校研究生思政导师高校教育机构要根据时代发展和不同红色革命文化类型以及高校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需要,开展课内导学与课外导学相结合,线上导学和线下导学相结合的不同教学模式,让高校研究生更好地感受红色革命文化,激发研究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和红色革命文化的关注,让研究生充分领会红色教育的真谛,加深高校研究生群体对中国革命历史、中国革命英雄人物和中国革命故事的进一步理解与感受。

2021年3月15日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在贵州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贵州红色革命资源,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既要传承红色基因,又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让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践行初心与使命⑨。”贵州省各高校要通过对贵州红色革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红色革命教育作为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的主题,结合党史教育来共同开展好高校思政理论教育,引导贵州高校研究生以点带面,以真实故事引导研究生切身感受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省这片红色土地成长与发展的艰辛,让他们切身体会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要让高校研究生要正视中国历史、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学习,加强中国党史学习,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国文化。

(二)深入贵州抗疫一线,形成走心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课程设计与教师素质出发,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以期促进高校思政课建设快速发展⑩。”贵州省高校处于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民族成份较多,高校思政教师思维要新,要突破传统,要利用好本次疫情防控中鲜活的疫情防控案例,用好融媒体,突破课堂和校园,抓住疫情防控中涌现出来的时代楷模,精心讲好疫情防控下的中国防疫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中国速度,展现大国风采和中国风范,充分发挥疫情防控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让人民群众和高校研究生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化感动为行动,引导高校研究生增强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树立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高校研究生关心国家与社会,树立入世之愿,涵育济世之心,推进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促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三)整合贵州高校资源,拓宽“导学思政”教育载体

全面把握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并根据社会历史变化和高校思政理论发展,选择合适的思政课教学载体是加强和改进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高校思政课要以课堂和学生为主,以“导学”为辅,引导研究生养成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参与互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导师要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阶段的思政课程内容,整合相应的教学资源,实现思政互动教学。在相关思政理论知识学习上,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博览各学科领域方面的书籍,拓宽知识面,同时利用好互联网等各类信息资源,加强学生对中国历史、民族史、社会史、学校史等各类知识的涉猎与学习,用身边的真人真事渗透到“导学思政”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受到切身感染,让榜样的力量起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作用;同时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展“导学思政”教学活动,提升高校思政教学的吸引力,实现现代教学的多维性。在实践导学上,可通过社会调研、参观革命纪念馆和名人故居、民族旅游景点等课外实践互动来增强研究生第一感观,增强“导学思政”教学实效;最后从贵州省各高校的办学特点和学校办学实际出发,整合校本资源,促进高州高校研究生“导学思政”教学模式进一步开展,最终实现高校研究生“导学思政”教学成果的初衷。

(四)健全高校思政优质教师队伍,实现“三全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说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⑩。”为确保高校研究生“导学思政”课取得实效,必须建立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⑩。同时将“三全育人”的新时代教育理念真正纳入到高校研究生“导学思政”教育体系中去,并根据各自职能的不同,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有机统一,最终形成贵州省高校综合育人的新格局。

贵州省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实施“导学思政”教学模式,既是新时代贵州省高校思政课发展的大势所趋又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既能推动贵州省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改革目标的实现,又能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都具有划时代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载《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2]习近平:《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载《光明日报》,2019年3月19日.

[3]陈敦山:《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2年.

[4]徐建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5]暴文婷:《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学理论》2018年第3期.

[6]《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注释:

①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载《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②吴磊:《“导学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的运用》,《文教资料》2008年5月。

③杨斌:《“导学思政”凝聚三全育人合力》,《中国教育报》2020年6月9日。

④陈政:《推动贵州红色旅游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贵州民族报》,2020年12月。

⑤2021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

⑥习近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

⑦柳和生:《以“四论”做好大学生戰“疫”思政工作》,《人民网》,2020年3月6日。

⑧习近平: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

⑨谌贻琴:2021年3月15日在贵州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

⑩习近平:《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年3月18日。

作者简介:吴光学,男,苗族,贵州省三都县人,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学院2017级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在职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新时期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新时期高职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探讨
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新时期国产武侠传记片的发展之惑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思路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