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作曲家的创作灵感来源
2021-03-07金汝佳
摘要: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盛行,在西方浪漫派作曲家的创作中,创作灵感的来源除了秉承浪漫派的理念,基本上都是与作曲家的成长经历、学习经历以及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连接的,其个人特色也产生于以上几点。但同样是19世纪的西方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灵感来源却截然不同。本文选取了19世纪著名的作曲家西贝柳斯、勃拉姆斯以及德彪西为例,分别论述三位作曲家的作品中的创作灵感是如何产生的。
关键词:创作灵感;19世纪作曲家;浪漫主义;印象派作曲家
自欧洲的“启蒙运动”,自由民主的思想广泛传播,在此社会背景上,孕育出了浪漫主义思潮,浪漫主义音乐乐派随之诞生。西方浪漫主义音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这一时期不但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宝库”。在浪漫主义发展至高潮时,法国又出现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受到了当时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的绘画的影响,印象主义音乐悄然派生。印象主义风格的音乐是对浪漫主义中强调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摒弃,通过捕捉对自然事物的瞬间印象来进行音乐创作,营造一种朦胧梦幻的氛围,激发听众的联想,从而达到委婉含蓄地抒发情感的效果。这种间接晕染情感的手法使得法国音乐更加柔和、更加强调非音乐性的内容。而在这些不同的流派的作曲家的作品中,他们的灵感都会有其成长经历、学习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子。本文将阐述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代表西贝柳斯、勃拉姆斯以及印象主义的代表德彪西的作品中,是如何体现其成长经历、学习经历以及社会环境的创作灵感。
一、西贝柳斯以及其作品《芬兰颂》的创作灵感来源
西贝柳斯是芬兰作曲家,是民族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晚期重要代表,其音乐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芬兰颂》是其代表作品,是一部交响诗体裁的作品。
(一)成长经历
西贝柳斯的家庭条件本该是富裕的,父亲是医学博士,母亲是牧师的女儿,但是由于父亲的挥霍无度,又在西贝柳斯三岁时就病逝,所以家庭条件并不宽裕,但是其父亲的贵族气质,在西贝柳斯的音乐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他的童年和其他的作曲家不同的是,家族中并未有专业的音乐工作者,自己在童年时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音乐训练,但在儿童成长时期常常和他的姐姐们一同演奏相关的室内乐,他的叔叔是小提琴的狂热爱者,认出了西贝柳斯的音乐天赋,终于在14岁是开始让他进行小提琴的学习。到青年时期,西贝柳斯迎娶了一位同样是小提琴的爱好者作为他的妻子,家境殷实,促进了更擅长于瑞典语的西贝柳斯关于芬兰语的学习,也让西贝柳斯更好的了解了芬兰史诗和传统文化,为日后创作出具有芬兰民族特色的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芬兰的史诗以及传统文化,也成为了西贝柳斯音乐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
西贝柳斯的音乐有很强烈的民族特色,芬兰当时的民族传统音乐其实是比较匮乏的,民间音乐分为由民间歌谣与神话传说汇编成的民族史诗《卡莱瓦拉》和“悲歌”以悲伤为情感基调的乐曲。西贝柳斯在创作前期的灵感都来自于《卡莱瓦拉》,例如最早的交响诗《库莱尔沃》、《勒明基宁组曲》等等,这都归功于在他在成长经历时迎娶的妻子,使他更加熟练芬兰语,对于芬兰的传统了解更加深刻。
(二)学习经历
西贝柳斯曾经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学习法律,不过他对法律并不感兴趣,但是学校的氛围还是影响了他,他对政治变化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在音乐创作中也有体现,并十分体恤人民群众的情感。西贝柳斯曾经在德国进行过进修,德国人的严谨和细致也深深的影响到他的音乐创作,对于音乐西贝柳斯是非常精益求精的。在创作过程中要求“无论多么短暂微弱的音符,他都要听到,他要听到乐曲的所有音符”。这种严谨的要求很符合德国的审美,所以在最初时期西贝柳斯的音乐在德国广泛流传。
(三)社会背景
对于浪漫主义的作曲家而言,社会环境是十分重要的灵感来源,在西贝柳生活的时代,各种社会运动快速发展,各种文艺流派蜂拥而至。以《芬兰颂》为例而言,其创作的历史缘由是俄国在1899年2月颁布了一项法令,声称沙皇政府有权在不咨询芬兰参议院或国会的情况下统治芬兰。该法令将芬兰降为俄罗斯帝国的一个省份,并为进一步的俄罗斯化扫清了障碍。芬兰人的反应是强烈而愤怒的,抗议请愿书在整个芬兰迅速传播,并最终收集了超过五十万个的签名。1899年3月,这些请愿书提交给沙皇,沙皇选择对这个“伟大宣言”置之不理,并下令俄语成为芬兰政府机关的主要行政语言。虽然在这场民族解放运动中“伟大宣言”并没有成功,但我们可以从这场解放运动中看出,芬兰人民并不是甘愿受压迫,他们想要获得解放和自由。西贝柳斯在民族灾难中亲眼看到同胞被压迫得饥不择食,甚至家破人亡,他也明确地知道国家独立的重要性,并且为芬兰的语言与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威胁而感到担忧,这一切深深地触动了西贝柳斯。而这些都成为了西贝柳斯创作《芬兰颂》创作来源,他以现实的民族状况、人民进行民族斗争的具体表现作为创作灵感,而灵感并不是忽然降临的,是一点点在自我感受和经历中形成的,这与芬兰的社会政治情况相关联,西贝柳斯从小一直到中年时期,都是在民族压迫的环境中度过的。
二、勃拉姆斯以及其钢琴作品op.118
勃拉姆斯德国作曲家,常被德国音乐史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与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相提并论,即根据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和勃拉姆斯(Brahms)姓名的第一个字母,而将三人总称为“3B” 。虽说他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勃拉姆斯也是继贝多芬之后,创作面广、继承古典传统较深的德国作曲家。
(一)成长经历
与西贝柳斯不同的是,勃拉姆斯的家境清寒,但是有音乐的熏陶就,家中也有音乐工作者,自小跟随在乐团担任低音大提琴手的父亲,学习小提琴大提琴以及基本乐理知识。10岁跟随马克森学习钢琴,开始接触作曲理论知识。对古典主义作曲家的音乐及德国民間音乐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父母关系并不好,因为勃拉姆斯的父亲与母亲年纪相差太大,加之生活上的压力,父亲的脾气日渐暴躁,两人总会有无止尽的争吵,这使得勃拉姆斯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勃拉姆斯处在19世纪浪漫主义盛行的时代,一类是以舒曼、门德尔松为代表的传统派,他们延续着古典派的作风,将艺术性、抒情性用到极致;另一类则是像李斯特、瓦格纳等作曲家推崇的创新派,将音乐与文学相结合,创作出有思想性、哲学性、宗教性以及强烈戏剧冲突效果的标题音乐。在两者思潮中,勃拉姆斯内敛的性格驱使他选择了前者。
勃拉姆斯是德国民间音乐的爱好者,他的创作离不开民间音乐,他将这些民间音乐收集起来,改编之后融入在他的音乐创作当中,成为他的创作灵感。1848年与匈牙利小提琴家爱德华·雷门伊的相识后,使勃拉姆斯有机会熟悉和接触匈牙利民间音乐。
(二)学习经历
20岁的勃拉姆斯成为了舒曼的学生,所以勃拉姆斯的作品出现了类似于舒曼的诗歌文化倾向。但在学习经历中,让勃拉姆斯更加记忆深刻的,在未来最能成为他创作灵感的还是舒曼的妻子克拉拉。舒曼和他的妻子克拉拉都很欣赏勃拉姆斯的才华,而克拉拉的聪慧以及深厚的艺术修养则吸引着勃拉姆斯,在舒曼精神疾病严重的时候给予了克拉拉巨大的关心和帮助。对于勃拉姆斯而言,克拉拉既是师长、恩人,又是爱慕的对象,他认为“所有美好的旋律都源自于克拉拉。”可见在勃拉姆斯的创作上,克拉拉一定是创作灵感中的一颗钻石。
(三)社会环境
19世纪晚期的德国,虽然完成了统一,但在经济、科学研究等方面远远比不上欧洲其他国家。晚期的勃拉姆斯亲人先后离世,且又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勃拉姆斯个人的情感上的孤独,忧郁悲伤的情绪加上生活的变故,他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在19世纪末的压力下,勃拉姆斯的无助与失望的情绪得不到充分的宣泄,这些都成为了他晚期的创作灵感。此时的他创造出的作品更加贴合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更加体现出勃拉姆斯深沉、内敛、稳重的一面。也因此,勃拉姆斯通过创作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不满,且借助乐曲来发泄生活中无法得到缺口的一种丰厚的内心情感。在勃拉姆斯晚期的作品中,勃拉姆斯作品中此前有的乐观已经不复存在,作为“德国最后一位古典主义作曲家”在晚期的作品中,更是表现出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高度统一。《六首钢琴小品》op.118就是创作于当时,作为后世流传广泛的作品,真实的反应出了这一时期,勃拉姆斯自身的孤寂的内心情感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怀恋和回忆。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勃拉姆斯也经历了他的亲友相继离去的悲痛,与克拉拉的关系也因为擅自出版舒曼的作品而变的紧张。乐曲则更倾向于表达深刻的情绪以及内在自省的心理状态,无疑,这首作品是勃拉姆斯这位上了年纪的天才最好的内心独白。
三、印象派的德彪西
和前两位作曲不同的是,虽然他们都处在19世纪的欧洲,但德彪西特立独行,坚持自己的理念,成为了印象派的著名作曲家。德彪西可说是一位革命性的音乐家,他创新和声与旋律,在他的音乐中,色彩、音色与节奏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和声与旋律。虽然他的作品还存在著调性,但是几乎已经濒临溃散的地步。经过德彪西创新之后,音乐创作就不再被既定规则所限制,改革风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一)成长经历
德彪西1862年8月22日出生于圣日耳曼面包街的一户贫寒人家。德彪西父亲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唯独对于音乐、艺术、诗歌却颇有兴趣,也希望自己能成为艺术家之中的一员,但由于自身天赋的不足,最终只能在一个小公司做会计一职。德彪西的母亲对他宠爱有加,十分重视德彪西的教育,但终究还是受教育程度不足,使得德彪西在拼写字母时与同班同学大有差异,因此他对于自己的童年往事闭口不提。父亲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也启发了幼年的德彪西,他带德彪西去听歌剧《游吟诗人》,让德彪西感受到了音乐丰富的色彩世界。起初,德彪西被认为是没有什么音乐天赋的,被拉去学习航海。后来被人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莫台·德·弗勒维尔夫人。这位夫人发现了德彪西极高的音乐天赋,并免费教授德彪西学习钢琴,德彪西11岁便考上了巴黎音乐学院。
(二)学习经历
在巴黎音乐学院德彪西常常与学院里有声望的大教授的理念相悖,常常按照自己的方式弹奏一些奇怪的和弦和旋律,即使这样教授们依旧承认德彪西在音乐上的天赋。在音乐学院中的视唱练耳老师阿尔贝尔·拉维涅克与德彪西对于音乐的理念不约而同,他们在课余时间一同讨论对于音乐的观点,并表示出他们各自都反对学院派的风格,循规蹈矩、条条框框,十分死板。拉维涅尔在此时将瓦格纳和一些作品推荐给了德彪西。不走寻常路和瓦格纳的作品,在后续德彪西的创作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德彪西创作前期,瓦格纳的作品就是他的创作灵感,德彪西几乎对瓦格纳有着狂热的喜爱,在初期的作品中不难看出瓦格纳的影子。
1880年的暑假,在此前与他音乐观念相悖的马蒙泰尔教授的推荐下去给柴可夫斯基的资助人——梅克夫人的三重奏乐团弹钢琴伴奏,这也使得他有大量的机会来弹奏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也使自己得到了大量的训练。让他领略到民族音乐的魅力。此后,他去往各地参观图画展览会、倾听音乐会的过程中,他开启了自己创作的新世界:深受爪哇音乐、俄罗斯民族音乐、西班牙哈巴涅拉、甚至日本浮世绘的影响,这些都成为他后来作品的创作灵感之一,开始逐步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音乐风格,他喜欢含蓄表达自己的情感,喜欢用瞬间捕捉到的事物画面来进行一系列的创作,给人以模糊玄幻、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神奇感受,看不见、摸不着。
(三)社会环境
在浪漫主义发展至高潮时,出现了一批评浪漫主义的艺术家们,他们认为过分的推崇个人主义是不恰当的,反对直接叙述事情经过结果,反对文字要循规蹈矩的表述,相应的他们认为一切艺术、文学以及绘画应该都要是神秘的,应该要把自己的感受带给欣赏者,作大自然与欣赏者之間的通灵者,给欣赏者无穷的想象空间。因此,表现手法神秘莫测、描写事物抽象朦胧,表达情感隐喻暗示,这就是象征主义。很明显德彪西的作品十分受到了这一派的影响。他的作品甚至不遵循调性结构,不解决和弦,有时会将几个不合的和弦排列在一起。可以说,德彪西是天生的叛逆者。
所以,不论是浪漫主义的作曲家还是印象派的作曲家,他们的创作灵感绝不单单仅仅来源于自己所遵循的乐派,而是更加丰富的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学习经历以及当时社会环境所决定的,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共性和不同,但好的乐曲并不是光有灵感就能完成,更多的还是本身的专业水平,创作灵感则是好的作品不可缺少的部分。
参考文献:
[1]侯妍.德彪西印象乐派风格成因及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21.
[2]张洁.关于浪漫主义音乐中“理性”因素的思考[D].西安音乐学院,2010.
[3]王玥萌.西贝柳斯交响音乐创作特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0.
[4]方芳.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op.118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D].武汉音乐学院,2020.
[5]江松洁.情迷古典的浪漫守望者——从晚期钢琴作品OP.118看勃拉姆斯的音乐特点[J].大众文艺,2010(04).
[6]张铎赢.浅析勃拉姆斯音乐风格[J].北方音乐,2020(23).
[7]杨燕迪.西贝柳斯的沉默与回声[N].文汇报,2015-05-06(012).
[8]杨艳霞.论交响乐芬兰颂中的音乐性和非音乐性内容[J].中国民族博览,2016(08).
作者简介:金汝佳,女,1998/04/21,湖南长沙,音乐教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