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钢琴前奏曲》的演奏技巧

2016-11-07徐韵

文教资料 2016年20期
关键词:前奏曲浪漫主义

徐韵

摘    要: 在拉赫玛尼诺夫众多的钢琴音乐作品中,24首《钢琴前奏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他钢琴音乐的创作风格,同时也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他的作品兼有浪漫主义气息和俄罗斯民族色彩,充满激情且旋律优美,他的钢琴作品更是以难度见称。

关键词: 拉赫玛尼诺夫    前奏曲    浪漫主义

引言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是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杰出的俄罗斯作曲家和指挥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其中以钢琴作品为主,这与他出色的钢琴演奏技艺有密切的关系。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生涯虽然跨入了二十世纪,但是他基本保持了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风格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传统,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扬。拉赫玛尼诺夫并没有追随新的音乐潮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保守、落后、跟不上时代,他的作品真切地反映了当时世纪之交时俄罗斯人民动荡不安的思绪,音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①,这是他的作品深受当时俄罗斯各个阶层喜爱的原因。此外,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深受柴可夫斯基的影响,感情充沛、旋律悠长、气息宽广,他的音乐充满对故乡的热爱,有着鲜明的俄罗斯气质。

1.《钢琴前奏曲》的创作背景

钢琴前奏曲是一种带有引子性质和即兴手法的体裁。《24首钢琴前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一生中极其重要的钢琴作品,综合体现了他钢琴创作的风格特征。这套作品的创作从1892年一直延续到1910年,经历了十八年的时间,这段时期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每首前奏曲之间并无内在联系,可独立演奏。包括OP.23的10首,于1901至1904年间完成;以及1910年完成的OP.32的13首,并且加入了Op.3No.27的《升c小调前奏曲》,共24首。《升c小调前奏曲》于1982年完成,它一问世便引起巨大轰动,这是拉赫玛尼诺夫最受欢迎和最著名的前奏曲。《g小调钢琴前奏曲》——作品Op.23No.5,作于1901年。

拉赫玛尼诺夫的每一首前奏曲的内容都比较短小,各具特色,但都是他精神生活与瞬间感受的真切反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从他的Op.23到Op.32这两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钢琴技巧的运用和艺术创造力的表现越来越丰富,个性特征也越来越鲜明,作品逐渐走向成熟,可谓是他创作生涯的一个历史缩影。钢琴前奏曲Op.23No.5的创作灵感,一部分是来源于当时俄罗斯社会背景——社会动荡,受奴役的人民被贫困、饥饿所困扰,处处受到压迫,使俄罗斯笼罩着一层悲剧的色彩。拉赫玛尼诺夫带着对祖国的热爱与责任,在音乐中反映出人民为争取幸福而战斗的精神。虽然这首《g小调前奏曲》没有以往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中那种抑郁、忧伤、晦暗的浓厚的悲剧色彩,更热情饱满,技术性相对比较单一,但是却受很多钢琴演奏家的喜爱。

2.《g小调前奏曲》曲式结构及演奏分析

2.1曲式结构

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作品中小调要多于大调,这首《g小调前奏曲》便是其中之一,他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因为小调调性暗淡,旋律更容易营造悲剧性的色彩。

这首前奏曲采用了复三部的曲式结构,大致结构如下:

该前奏曲第一乐部为三段曲式,以双手同步的短促有力的音调和坚定的节奏为特点,极具戏剧性和动力性,是典型的进行曲风格。从中段开始织体进行加厚,力度逐渐加大,在情感色彩方面更激烈,在进入中部之前有5小结的过渡,持续在属功能上。中部属于对比性的插部,无论在节奏、材料或织体上都与前一乐部形成鲜明对比,极富歌唱性,旋律宽广优美,气息悠长流畅,令人感受到俄罗斯风景的独特味道,是典型的“拉氏旋律”。其后4小节自然过渡到再现部,再现部为动力再现,出现与乐曲开始相同的节奏,并伴随丰富的调性变化,将全曲推向高潮。再现部与呈示部相比,更饱满厚重,强烈的对比,宽广的力度,积极向上的精神,更具表现力,奏出浓郁的民族精神。乐曲最后6小结的尾声,综合了呈示部的节奏特点与中部旋律化的特征,仿佛钟声渐行渐远,在寂静的氛围中结束了全曲。这首《g小调前奏曲》将俄罗斯民间舞蹈与歌唱性的旋律融为一体,一反他前奏曲忧郁哀伤的风格,给人更坚定的信念与希望。

2.2演奏技巧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精致细腻,尤其是他的这一套前奏曲音乐风格多样,织体多变,有利于平时的教学和训练。在演奏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与风格特点,并且对它的曲式结构有所了解,对它的主题材料,节奏音型仔细分析。除此之外,这首《g小调前奏曲》涉及很多重要的演奏技巧,作为一名钢琴演奏者,必须对它所涉及的演奏技巧进行强化训练,有助于更深入地表现这位俄罗斯音乐大师的独特魅力。

2.2.1手腕的运用

乐曲第一部分一开始采用半分解式和弦形式,节奏沉重而有力,主要运用俄罗斯民间舞蹈节奏,密集的音型与跳音结合,造成十分热烈的气氛,激情澎湃(见例一)。在这一部分中,手腕的运用十分重要,僵硬的手腕不可能弹出富有歌唱性的音色。密集的音程、八度与和弦的抖动,八度的快速级进在这一部分构成重要的技巧。所以在这里需要一对灵巧的手腕作为“减震器”,在每个下键环节中,只要手腕稍加上下抖动、左右调节,就能够减少手臂的紧张。

例一(1-6小节)

手腕稍稍上下抖动在这首前奏曲中是非常重要的技巧,这种技巧多见于类似于例一中多个重复的音程或和弦,可避免手腕的僵硬,这种高频率的抖动可以节省力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放松手腕,要让它自由上下抖动必须有所控制,造成一种不拖沓、干净的音色。然而在连接这些重复音型组合成的一系列动作时,需要做大跨度的跳跃,这又需要左右调节手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弹奏第一个音(如例一第一小节第一个半拍)要把手臂的力量下沉至手指,特别要注意谱子上的保持标记,不可弹奏成跳音,这里需要的是一种低沉的音色。之后快速瞄准下一个音的位置(如例一第一小节第一拍的后半拍),以平移的方式迅速落到目标上,这个动作要快,因此手腕上下调节的距离不能离琴键太高,否则会造成延迟。

2.2.2手指的触键

手指触键对钢琴音色的改变至关重要。钢琴是一种精密复杂的机械,手指下键的速度、力度、方式不同,会发出许多许多不同的音色。这就要求根据乐曲的不同风格和情感来控制手指的触键。

以呈示部为例(见例一),这是十分激进的一个片段,节奏突出,并且很具有层次感,这需要用不同的触键方式体现出来。第一,高声部的内声部与低声部的外声部是十分突出的一个层次,它们共同构成主题旋律,在这里要注意重力的使用,从肩到臂沉至指尖,运用较集中且相对快速的触键。其次还有一个细节要注意,呈示部一开始这两个声部都有保持音记号,要求弹满它的时值,显得稍厚重,旋律感更强。然而该片段在再现部中,更多地使用跳音来演奏,感情较一开始更为强烈;第二,另一个音乐层次是由和声音程所构成的,要求与主旋律的音色形成对比。首先在音量上不可超过第一个层次,并且音响整齐音色均匀,可借助手腕完成,同时手指在触键一瞬间可做往里勾的动作,这样音色集中,而且可以更好地控制音量。

乐曲的中部,这是一个十分抒情优美的乐部,不同于呈示部和再现部的主要依靠指尖的触键,在这里需要用指腹来触键。特别注意右手声部,为了形成柔和的音色、连贯的旋律,对重力的运用和转移要求十分高,并且下键速度不能快,要用指腹均匀抓稳,同时要把重心放在小拇指上,使整个手臂的力量传递到小指,慢慢推下去。从谱面上,还可以发现这里的右手不止一个声部(见例二),其中有一个内声部穿插在八度里,作曲家这样写法一定有其缘由,因此演奏者必须用不同的触键方法将它们区分开来,此前说到要用手臂的重力推下去来弹奏,那么为了将内声部区分开来,内声部可以采用手指抓琴键的方式与外声部的重力弹奏法形成音色对比。同时需要注意句子的“连”“断”,配合踏板的运用,可以令听众切身感受到俄罗斯空旷的大地、宽广的原野。

例二(37-40小节)

2.2.3力度的运用

拉赫玛尼诺夫善用夸张力度变化的演奏方式。他善用强烈的力度对比,以阶梯式上升的力度将乐曲推向高潮,这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在这首《g小调前奏曲》中就得以充分体现,与肖邦及同时代的斯克里亚宾相比,拉赫玛尼诺夫的力度变化更密集且幅度甚大,从pp到ff都有所涉及,可以说是其一大特色,也是作曲家情感变化的最好体现。同时在这首作品中,频繁的力度记号是一个技巧难点,在演奏强音的时候会更多地使用到大臂的力量,高潮部分那些连续不断的和弦需要相当的体力来演奏。强弱的对比需要手臂乃至全身的调动与控制,因此演奏者需要有良好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强健的体魄。

结语

拉赫玛尼诺夫是十九世纪后期俄罗斯音乐大师中最后一位晚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一直坚守着用浪漫主义的音乐语汇来主导他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思想,在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新的写作技巧,强烈的表现力,高潮的演奏技巧等,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首《g小调前奏曲》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气息,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具有交响性的音响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中部的抒情段落,充分抒发了拉赫玛尼诺夫的浓浓乡情。他曾说:“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应该表现他所出生的那个国家的精神,他的爱情信仰及他所喜爱的书籍和绘画的内容,音乐应该是他生活经历的总和……我是位俄罗斯作曲家,祖国确定了我的气质和处世态度。”本文还通过手腕的运用、琶音的演奏、手指触键、力度的运用这四个方面分析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独特的钢琴语汇。希望以上的分析对于本曲的演奏、教学有一定帮助和价值。

注释:

①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修订版).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335.

参考文献:

[1][意大利]皮耶罗·拉塔利诺,著.陆辛耘,译.伟大钢琴家系列:拉赫玛尼诺夫[M].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2013.

[2]安德烈亚斯·魏玛,著.陈莹,译.拉赫玛尼诺夫[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焦奕博.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研究[J].西南大学,2009.

[4]范晓玲.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的独特性[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9.3.

猜你喜欢

前奏曲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卡普斯汀《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中的赋格主题研究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钢琴前奏曲
对《双城记》中对立特点所体现的浪漫主义色彩进行再次探讨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
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