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的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之思考
2021-03-07曲艺彭春艳
曲艺 彭春艳
摘要:建构主义汲取前人理论基础之上,对于学习认知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对学科内容进行认知、理解的时候,会依据之前经验去建构新的内容,也就是学生在接受新内容的时候,并非对信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建构信息,学生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也是在旧有经验基础之上进行的,新旧经验之间相互作用,不断丰富其内容。建构主义关注以现有经验更好建构新内容,建构主义延伸到思政课混合式教学,能够分析出传统教学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区别和联系,进而得出混合式教学运用于思政课的教学思考。
关键词:建构主义;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一、建构主义理论阐述
建构主义理论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自产生之后,通过不断发展,其思想理论影响力不断扩大,在教育领也有所影响。建构主义其实就是对认知理论的深化和拓展,建构主义认为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在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当代教育认为建构主义学说是有其价值的。可以说,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此理论最早是维科提出来的,维科主要从哲学方面来阐释,他认为想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就需要人们在行为上进行构建。在他之后,皮亚杰主要也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他认为结构是由人们的心理所产生出来的,心理、认识就是由低级结构向高级结构的演进,人们的思想和认识主要就是通过结构之间的互相作用才得以构建。皮亚杰的这种认识论为建构主义理论思想的发展奠定一定的思想基础。后来,维果斯等一些学者又推动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并得以确立。建构主义理论的系统化,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影响,也就是心理与教育有了交叉和交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建构主义在教育过程中主要指个体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是基于受教育者之前的已有经验以及与社会互动的过程。教育领域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外部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对外部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具有主体方面的因素,每个学习者或受教育者,他们的思想和认识是以自身的实际经验来构建的。
科学的理论指导着社会科学的发展,思想政治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需要有相关理论作为支撑,这样才能彰显出思想政治理论的价值与科学性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理论内容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通识课程。作为通识课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要教学目标就是立德树人,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把握教育的发展特点和规律,需要一些理论作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建构主义理论是支撑教学改革的理論基础之一,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顺利开展和进行,有科学的依据。
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更好地融入世界,如何更好地发展,需要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因此要结合时代背景,解答时代新课题,不断创新。高校思政课程,在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方面革新,教学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充实理论内容,体现时代发展的新特点,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一)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是时代发展之要求
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目标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有新的任务和目标。在新的时期,社会主义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更加注重人的思想,人的生活感受,把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之目标,需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就要求相应的任务目标与之前有所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的时代新人才是符合国家发展的,这其实也就涉及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就是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本领的时代新人,这样国家和民族就会有希望。具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建设者,会把个人的理想目标同国家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和理论,融入高校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大学生的成长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因为他们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大学生的思想信念是否正确和坚定,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如何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正确有效教育,知识的讲授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对大学生历史使命和责任感的培养,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成实际行动。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其教育效果。
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为了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时代新人,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教学改革非常有必要。混合式教学模式,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为立体,多方式、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手段,对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体现了培育新人之需要
回顾历史,自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备受帝国主义压迫与欺凌,曾经很多仁人志士探索如何救国,尝试了很多方法,也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可结果是都无法使中国摆脱外国的侵略。中国共产党肩负起历史和时代的使命,勇挑重担,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复兴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直都是把人民的幸福和利益放在首位,党领导人民打败了外国侵略者,推翻三座大山,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行改革开放,经过辛勤奋斗,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进入到新时代,国家综合国力跻身世界前列,真正实现了复兴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每一代青年的辛勤付出和接力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时代的大学生需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高度的使命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接近中国梦的实现,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当代大学生应当充满信心,不断为之奋斗。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而他们所面对的环境是复杂的,也会接触到一些不良的观点、舆论,这些会对当代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多元化的趋向。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其主要矛盾,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呈现新的特点,高校思政课需要有新的调整。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新的需求,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智能化、信息化,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需要有所创新。如何做到思政课教学模式就是学生所需要的,二者之间相匹配,这个问题是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如何增强新时代大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使大学生更好应对各种思潮的影响,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重点。混合式教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适应智能化、信息化发展的需求,通过现代教育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和接受心理。
三、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具体实施路径
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促进当代大学生從以往被动学习、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转变。
(一)专题化讲授、课外实践、互联网三者有机融合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具备自身的知识背景。也就是说,大学生在接受新的内容知识的时候,他们通过之前的经验和学习,对事物是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之中,学生并非处于对内容不知晓的情况,即使有之前尚未接触过的内容,学生也能够按照以往的经验进行解决。因此,在进行具体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程度,而不单纯是课程的讲授者,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掌握学生观点的来源,引导学生形成新的认知,对问题的全面认识和理解需要进行交流。教学是师生之间对内容的共同探索的过程,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培育学生认知体系的构建。
专题化教学的开展和进行,主要是通过专题化内容的讲授,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学生依据专题化教学的学习要求,积极参与,主动对自身进行反思,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衡量和评价,最终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课外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是实践的主体,参与具有教育和社会意义的实践,体验生活,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维和认识,从而对思政课育人目标的认同,明辨是非,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践的同时,坚定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比如,组织学生去红色纪念馆,具有红色文化的基地参观考察,身临其境去感受革命的艰辛和不易,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教育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如何去做。互联网教学环节,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运有网络空间作为承载,教学网络化,有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激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确保教学质量。
互联网教育教学平台,打破了之前的地理限制,超越时空,增添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在教师讲授课程的同时,学生会主动获取知识,也是线下教学向线上教学的延伸。线上学习的同时,需要学生有分析、甄别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网络世界辨别真伪,不受错误思想的影响,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立场,树立正确的三观,这一系列环节能够使思政课内容不断深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四门课程的专题化教学,对学生掌握思政课的内涵和精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混合式教学,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课程内容所蕴含的哲理,积极参加实践。课外的社会实践,提供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互联网平台的学习,体验自我学习的情景,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教学的主体。
(二)重视互联网数据分析及情境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其实是意义建构的一个过程,是经由人们之间的合作,在特定的情境之下所进行的意义建构之过程。在思政课教学方面,情境教学基本囊括知识、问题、协作等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思政课教学的时候,从有助于大学生对思政课内容意义建构为出发点,明确教学任务和目标,建构丰富的教学情境,增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第一,思政理论课应当培育学生互联网数据的意识,进行系统分析的方式,因为这样得出的数据会更加准确,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线上学习的具体情况。在课程学习之前开展网络问卷调查,能够发现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兴趣点,把握好重难点,进而更为形象生动地设计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指导。互联网时代,为大数据的采集提供了便利条件,能够看到具体的细节数据,得出的结果既全面又客观。
第二,通过数据对学情进行分析,有助于教师为学生开展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模式。通过网络数据的反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动态跟踪,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进一步明确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个性化教学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新提高教学的效果。与以往传统教育模式有所不同,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多样化,更加注重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
第三,互联网数据为教学的动态化和智能化提供了数字支撑,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状况之后,优化丰富思政课的形式及内容,比如进行情境再现、课程内容视频化等,使思政课学习内容更具感染力和趣味性,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内容中来。在未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升级,情境化、虚拟化网络教学的有效开展,学生会在数字化网络学习中受益匪浅。除此之外,时刻关注社会热点,充分挖掘与思政课相关的问题,对于大学生所热切关注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创设形成相关的专题内容,与学生进行网络互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热点问题能够理性的分析,突破了思政教育的时空界限,同时实现了思政课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袁超,熊娜,陈梦然.多元融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21(10).
[2]吴华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师,2021(28).
[3]何磊.“金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研究[J].财富时代,2021(08).
作者简介:
曲艺(1986—),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法学博士,北部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
彭春艳(1985—)女,汉族,湖北宜昌人,文学学士,北部湾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读者服务,文献信息服务。
基金:
1.融合·构建·创新—基于教育信息化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21JGA013);
2.北部湾大学“线上线下示范课”建设计划项目(19SFKC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