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轴三翼 双向发力 扎实开展主题教研活动
2021-03-07覃萍萍
覃萍萍
摘要:目前学校开展主题教研活动,都是以课例为载体,结合听评课、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交流、成果学习、凝练课题等形式,是团队研修的成果。这样的成果的外延、内涵的纵深发展,直接影响着主题教研活动的质量,反应出教研组教师参与的覆盖面和投入度。扎实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将原有的教研活动开展形式,以主题为引领,在现今“五项管理”和“双减”的背景下,传承和创新模式,在集体议课、教学实践、反思整理的过程中,围绕“基于教师成长的师生课堂行为观察研究下的深度教研”这一主轴,循环上升,纵向对比、横向延伸,双向发力,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受益于每一次主题教研活动,从而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一、围绕主轴,向上而生
一堂课,按教学内容划分:数学有计算主题、概念、图形、统计、解决问题等主题;语文有阅读、识字、习作主题;英语学科有听说、读写课主题。按课型分:各学科都有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等;在统一领域内,还有系列课。在“双减”、“五项管理”的政策背景下,幼小(中小)教学衔接、单元教学统整与深度教学、‘双减’背景下品质课堂、作业设计与实施、学科“增效减负”的主题教研应运而生,围绕“基于教师成长的师生课堂行为观察研究下的深度教研这一主轴,向上而生,所有的教研动作连轴转,让教研为教师、为课堂、为学生服务。
二、聚焦问题,三翼联动
在教研活动中,大家侃侃而谈、但却泛泛而谈,看似没有问题,其实是最大的问题。怎样的主题教研活动教师专业成长有帮助?一定是教师主动参与团队研修、结合教学内容与行为的经验、反思与交流、能做归因与策略的思考,提升专业能力的。
以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为例,这是一节“种子课”,是二年级下册第一次接触表内除法竖式表示形式和今后学习、理解、运用竖式计算除法算理的一次重要沟通。教师的独立备课从看教材、参阅教学用书开始,形成教学预案,听课教师提出“复习导入中35÷7这类除法竖式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教师的多角度研讨中,有对学情的基于经验的分析、有对教材的分析、有困惑、教学实践的经验、还有理论支撑,指出学生“有余数除法会忘记”、教师“当时就应该教好除法竖式的格式”、“除法竖式的每一步如何讲清又不繁琐”、“过程中0的省略”、“数形结合中不仅用形来支撑数,还要从数到形的引导,竖式每一步可能内化得更好”,提出《化错教育案例》书中的案例参考等等。
在问题引领下,开展集体评议、教学实践、反思整理,进一步凝练问题“‘笔算除法’是‘笔算为先’还是‘除法為先’?”背后是算法和算理的PK。教师之间形成看似对立是为统一的观点“除法的意义和算理已经在前面口算除法中都学习理解过了,这节课应该侧重于讲清楚笔算竖式的写法,强调格式规范等”、“‘算法’必须建立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之上,所以动手分一分理解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应该是最重要的”,最终达成“本节课要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算理算法同样重要。最终要掌握笔算竖式这个‘工具’——学习笔算除法的过程是获取计算的工具,是编辑计算的‘程序’的过程”这一共识。
在整个研讨的过程中,教师有了更多角度观察课堂、更深入思考教与学的机会,“竖式是用来‘记录’分法的”、“教师真心认同了孩子的方法,孩子自然认同教师的优化”、“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工具都是在做中被发明并改进的”……教研的效果逐步走向内化和深化,有些想法虽然没能在课堂上实现,但是已经在老师的心理种下了一枚种子。
值得一提的是,磨课过程中教师将会遇到“高原反应”的现象,此时适机借助外力进行指导引领,为教师搭建教学展示的舞台,让“磨课”的空间能内外结合,适时拓展,以此促进团队成员在“拉练式”磨课中逐步成长。
三、基于课例,纵横生长
研究同一主题内容在不同阶段的教学行为、达成的教学效果,拓展其外延,是主题教研活动又一个方向。笔算除法这个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的教学,区别与联系是什么?通过三年级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节课的研究,我们的主题教研活动的内容是不是更加丰富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二年级和四年级的老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继续开展基于对比的纵向“接力上课”:
同课异构和集体备课是创设良好教研氛围的一种很好的教研活动,“功在平时”:一般是在备课组长、师傅教师引领理通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和作业设计等关键点,轻松、自主、没有硬性任务,都是小问题,适合三两个人沙龙式的研讨。
随着“双减”和五项管理教育国策的落地,学校作为教学第一线,也要跟进落实。学校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过程,在“一轴双向三翼”框架下,围绕目标、聚焦问题、基于对比、优化课堂、教学思评、知行合一,教师定会在校本教研的路上收获更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