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策略探究
2021-03-07梁秀珍
梁秀珍
摘要:“非线性”小组合作学习使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小组学习活动中,更好地兑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方法、训练思维,更好地落实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非线性;小组合作学习;运用策略
“非线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指建立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与学的方式,即在当前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交流,发挥群体的能动性,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就“非线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策略进行探究。
一、通过加强课前预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小组合作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加强课前预习既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质疑能力,还可以帮助老师找到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将有限的课堂时间用到刀刃上,提高教学效率。学生通过预习,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对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弄懂,哪些内容自己还没弄懂。预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初步弄清某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提前把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解决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就突出了。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在听课时抓注重点,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教师教学时也会有针对性的施教,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长方形周长》这一数学内容时,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通过预习,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用“(长+宽) x2”这个结论,并且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甚至一些较难的题目都能解决。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验证了这个公式,很好地理解了公式的形成过程。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探索问题是预习的关键。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新颖性和多样性。例如:在人教版“表内除法(二)”的教学时,在“欢乐的节日”背景下,在布置联欢会的会场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同学们做了多少面小旗,要怎样挂在教室里?”又如“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在“用11根小棒摆图形”的情境中,要解决的是“能摆几个图形?有没有剩余?剩余几根?”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索,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巧妙指导结合起来,加强预习效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课堂变成师生、生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二、通过课堂上师生、生生间的深度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非线性”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小组组建是要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进行组向平行微调,使组与组之间的综合水平基本平衡,实力相当。合作小组的人数,一般建议4至6人,4人相邻合作学习,2人同桌。每组成员里要包含成绩好、中、差的学生,便于学习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让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平均分》这一数学内容时,先给学生提供新颖独特的学具,准备了黄色的珠子和蓝色的珠子两种,一共有8颗,要求学生把这两种珠子平均分给班里的两个同学,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对于刚刚接触这一知识的学生来说,有条有理地完成就存在着困难,那么应该如何操作呢?我把學生分成小组,让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动手操作,小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最后拿出结论。整个过程很有秩序,大家都有事可做,也都能够在思考之余动手操作,课堂氛围和谐自由,学生不但充满兴趣,而且能够自发地发表意见,讨论非常热烈。这样的教学实践有别于之前教师灌输的课堂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以往的学习方式相比,充满生机和活力。
“非线性”小组合作学习要充分发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教学教人教版教材《认识图形(一)》这一数学内容时,以学生预习为起点,借助“预习导航”利用学生带来的生活物品进行了第一次小组合作:通过在小组内分一分、说一说,学生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进而通过实物抽象出立体图形的模型图,并揭示名称,巧妙引出课题。根据学生的问题,进入了“导学反馈”的环节,进行第二次小组合作: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等操作活动,深入探究各种立体图形的特点,并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圆柱和球的不同有效突破了本节课有效突破了本节课重难点。在游戏环节,进行了第三次小组合作:学生通过“你说我摸的活动”,进一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点和区别。在这节课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在3次小组合作中,乐于探索、积极表达、热情高涨,让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三、通过让学生课堂上进行归纳积累,进一步提升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把数学课上成让学生交流个人学习成果、讨论学习困惑、丰富数学认识与思考、积累解题方法与技巧、培养和发展数学思维、开启心灵与智慧的课,进一步提升小组合作学习。
归纳积累,就是利用《课前小研究》中的“我的收获”栏目,按“个人写收获(小结)、小组交流(互补)、全班交流(整合)”的步骤进行课堂小结,要求先个人整理思路,再小组内统一,后全班交流。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烙饼问题》这一数学内容时,在“归纳积累”环节通过学生独立写收获、用自己的语言在小组内说收获和全班展示一个小组的学习收获的过程,再结合本节课“发现一猜想一验证一结论一运用”的学习过程,再次概括和揭示公式:烙饼的最短时间=烙饼的张数 x 烙一面用的时间(1张饼除外)。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提升。
“非线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克服传统班级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教学过程线性推进、教师垄断教学信息源、师生单维交流”等弊端,使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小组学习活动中,更好地兑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方法、训练思维,更好地落实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钱运涛.小学数学“非线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J].小学数学教育.2013(07)
[2]张灵静.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点做法[J].云南教育.2005(09)
[3]尚修飞.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