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文化传播视角下《伤寒论》中方剂名的英译❋

2021-03-06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音译伤寒论方剂

谷 峰

(巢湖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伤寒论》为我国现存较早的中医典籍之一,凝聚了我国古代医学工作者的医学成就。《伤寒论》“博采众方”,为我国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据统计,书中共记载113种功效卓著的方剂。这些方剂法度严谨,以法统方,用药精当,组方精纯,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为历代医家提供了典范。在当今中医药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为大力推动《伤寒论》的对外传播,其方剂名的翻译尤为重要。然书中方剂名深奥难懂,常用“取象比类”方法描述医理,如“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等,如何译好这些方剂名并非易事。鉴于此,本文首先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伤寒论》中方剂名的英译原则,然后重点管窥其英译方法,以期为讲好“中医故事”,传播好“中医之声”尽一份绵薄之力。

1 《伤寒论》中方剂名的英译原则

《伤寒论》中的方剂命名复杂,目前学界主要根据方剂的功效、构成等对其进行归类。如根据方剂的功效,可将其分为解表剂(如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等)、清热剂(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栀子豉汤等)、泻下剂(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和解剂(如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1]等;根据方剂的构成,可将其分为以所含诸药名称命名的方剂(如栀子生姜豉汤、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等)、以君药命名的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以前几味药命名的方剂(如牡蛎泽泻散、干姜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等。笔者查阅坊间资料,发现方剂名译名不统一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译名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性和民族性,不利于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以书中“栀子生姜豉汤”的英译为例,目前有“Zhizi Shengjiang Chi Decoction”“Gardenia, Fresh Ginger, and Fermented Soybean Decoction”[2]“decoction of Capejasmine, Fresh ginger and Fermented soybean”[3]“Gardenia, Fresh ginger and Prepared Soybean Decoction (zhī zǐ shēng jiāng chǐ tāng)”[4]“Decoction of Fructus Gardeniae, Rhizoma Zingiberis Recens and Semen Sojae Praeparatum”[5]等不同译名。鉴于此,翻译书中方剂名时应遵循哪些英译原则,已成为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由于方剂命名复杂性而导致的不同译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而采取不同译法以及同一方剂名出现多种不同译名等情况,李照国曾提出中医术语英译五原则,即“自然应对,顺利成章”“简洁明了,方便交流”“民族特色,力当保持”“强调回译,减少损益”“规定内涵,消除歧义”[6],这些原则对方剂名的英译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伤寒论》中方剂名的英译原则,主要体现了译文的民族性、信息性、回译性和同一性等。在翻译《伤寒论》中方剂名时要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译出其内涵。具体而言,名族性原则是指译文要保持中医在思想原则、概念范畴等方面固有的、独到的认识体系[7];信息性原则是指能完整地传译方剂名中所蕴含的语言文化信息内涵,在译入中实现深层次意义的等效转换[8];回译性原则是方剂名译名规范的一项基本原则,注重“译名结构在形式上与中文一致或相近”“要求译文能反向译回源语”[9];同一性原则是指方剂名一般内涵比较具体、语义比较单一,强调概念与译入语之间应具有单参照性,同一概念的方剂名只用同一个译名,即“一义一译”。上述这些原则有利于实现方剂名译名的规范化、标准化和跨文化传播。

2 《伤寒论》中方剂名的英译方法

在翻译《伤寒论》中的方剂名之前要首先“弄清方剂的真正构成成分”“剖析方剂名的语言结构”“理解方剂名中各词的含义”[10],然后遵循一定的英译原则并选用合适的翻译方法进行语符转换。李照国曾提出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5种翻译方法,即“约定俗成,遵之而行”“理法方药,直译为妥”“特殊征候,适加意译”“独有概念,音译为上”“形神兼备,音译结合”[11],这些翻译方法对《伤寒论》中方剂名的英译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文拟重点探讨《伤寒论》中方剂名的英译方法。

2.1 音译加直译

表1示,《伤寒论》中的方剂用药精当,其中以中药名称命名的方剂可根据药味数的不同分为单味药、两味药、三味药、四味药、五味药等。对于所含的药物命名且名称较短的单味药、两味药方剂名,翻译时主要遵循回译性原则,采取音译加直译的翻译方法,其中直译即直接译出药物的英文名。

表1 音译加直译的译文举例

采取音译加直译的方法进行英译,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音译可以传译中医方剂的“原汁原味”和“异国情调”;二是避免纯粹音译的弊端,即纯粹音译“即转码时符形、符指、符释之间的关系割断,导致文化信息丧失”[12],甚至由于汉语的同音字可能会造成译文的悖谬,不利于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如上表中的单味药方剂“葛根汤”、2味药方剂“栀子豉汤”所含中药名称明确且简短,可采取音译加直译的翻译方法,以弥补纯粹音译的不足和缺憾。

2.2 音译加意译

表2示,《伤寒论》中以“病因病机”“病症”“药物功效”“药物功效+病症”“药味数+主要药材名”等形式命名的方剂常以简略的形式出现,让人易于识记区分。翻译这些方剂名时主要遵循信息性原则,采取音译加意译的翻译方法,重点突出方剂的主体内容、功效及数字内涵,从而使目的语读者真正了解方剂的中医药文化信息,促进此类方剂的跨语言、跨文化传播。

音译有助于回译和确定方剂名,但当单独使用音译翻译上述方剂名时,可能会给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带来困难。这时译者需要辨析方剂名的形意,并辅以意译,传递其药物功效、病症、药味数等内涵。辅以意译的优势在于译文不拘泥于原文的表现形式,以传达深层意思为主旨,进而实现语义的“实”之所至和方剂名的跨文化传播。如上表中“大陷胸丸”的译文要忠实再现此丸用于主治结胸、项部强直等病因病机之内涵;“四逆散”的译文要体现此方剂用于主治四肢厥冷等病症之内涵;“调胃承气汤”的译文要体现此汤具有调和肠胃、承顺胃气、调和胃气等功效之内涵;“通脉四逆汤”的译文要体现此汤能够通脉兼治四肢厥冷等内涵;“五苓散”是指由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5种药材熬制而成的方剂,其译文要体现方剂的药味数。综上所述,翻译上述方剂名时可首先采用音译、然后意译其内涵。另外上表中的剂型名称“丸”“散”和“汤”可以根据方药的形态,分别对等译成“pill”“powder”和“decoction”。

表2 音译加意译的译文举例

2.3 音译加注解

中医语言是一种基于“取象比类”隐喻认知的语言,“从病因、病机到治疗再到方药无不渗透着隐喻的思维模式”[13],常以“观物-取象-比类-体道”的方法命名方剂。由于中医隐喻的异质性和民族特色,这类方剂名的翻译难度较大,若采取直译,直接移植隐喻意象,可能会失去原文所富有的中医文化信息,造成中医“文化休克”,甚至可能适得其反产生文化冲突。鉴于此,翻译这些方剂名时主要遵循民族性原则和信息性原则,并综合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认知因素,采取音译加注解(notes)的方法,竭力传递隐喻类方剂名的隐喻文化元素和文本外信息(如表3)。

表3 音译加注解的译文举例

以上表中的“大青龙汤”为例。“大青龙汤”中的“青龙”借助隐喻,取类比附于“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镇四方”[16]和“云从龙”[17],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青龙汤”具有发汗的功效,“宛如龙行云雨,即龙兴就会生云,雨随云后,雨能滋润万物”[18],使得方剂的隐喻文化意象与药物功效相得益彰。隐喻类方剂名的翻译“不仅涉及简单的语言对应,而且涉及对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的理解和诠释”[19]。上述方剂中的此“龙”非彼“龙”,切不可英译成“dragon”,否则会造成文化曲解和文化冲突,不利于隐喻类方剂名隐喻文化意象的域外传播。鉴于此,可采用音译加注解的翻译方法,在保留中医隐喻民族性的同时,向英语世界读者传递此类方剂的内涵、适应症等文本外信息。

3 结语

《伤寒论》中的方剂名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翻译起来并不容易。译前不仅要仔细分析方剂的构成特点、药效等内容,还要把受众意识放在首位,充分考虑译名能否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翻译时要遵循民族性、信息性、回译性、同一性等原则,根据不同的方剂类型采取音译为上,辅以直译、意译、注解等,以“原汁原味”地传递方剂名的概念和内涵为要旨,突出中医药信息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此外,由于《伤寒论》中的方剂种类较多,命名方法灵活,译者还要经常借助中医汉英词典对方剂名的翻译进行核实,以实现译名的准确和规范。常见的中医汉英词典主要有《英汉汉英中医词典》(魏迺杰编,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李振吉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1)、《汉英双解常用中医名词术语》(帅学忠、陈大舜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中医药学名词》(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编, 科学出版社, 2005)、《新编常用中医英语字典》(杨明山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汉英双解中医临床标准术语词典》(李照国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猜你喜欢

音译伤寒论方剂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伤寒论》实为115方
中药方剂在治疗黄褐斑中的应用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甘草在方剂中的作用及配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