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侨资”与广州城市近代化研究(1912-1937)

2021-03-06武文霞

关键词:侨资华侨广州

武文霞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35)

中华民国成立以来,海外华侨积极响应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实业救国”号召,筹集资金,引进技术,参与广州经济建设,不论是对近代工商业,还是对城市发展格局影响都特别大。广州地区涌现了华侨投资建设的热潮,1912-1937年是华侨投资广州规模最大的时期,广东经济发展也与海外华侨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1]。从火柴厂到橡胶公司等,无不是填补近代中国工业的空白,也使得广州近代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广州城市发展遭到严重破坏。受战争影响,华侨在广州的投资逐渐转向内地,广州城市经济也陷入瘫痪状态,城市近代化进程暂时中断。

一、颁布护侨法令,鼓励华侨投资家乡实业

为了争取海外华侨支持,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鼓励华侨投资的政策文件,为归国华侨提供教育、医疗和资产保护等相关措施,鼓励华侨投资家乡实业。中华民国成立以后,积极发展侨务工作,颁布护侨法令,对华侨回国投资建设、置业定居给予保护和优惠照顾,激发了华侨投资国内建设的热情。1915年8月颁布的《广东保护回国华侨条款》规定,“凡回国营业或暂时回国之殷实工商自领有本省护照后……所遇有未靖危险堪虞之处……经各该官厅查明属实就便酌派兵警保护”[2]。投资广州工商业的海外华侨逐渐增多,1919年为止,华侨投资广州的企业有373家,金额约为1 097万元(折合人民币),平均每年投资19万多元[3],可以说,华侨投资在广州近代投资结构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同时,孙中山特别重视侨务工作,于1923年12月以广东陆海军大本营大元帅身份宣布成立广州侨务局,并兼任局长,后派陈树人担任局长。同年,大元帅府颁布《侨务局章程》和《侨务局保护侨民专章》。在政府不断完善侨务政策和诸多优惠条款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华侨回国投资或参观。1926年1月,华侨抱着“联合侨界回国振兴实业之宏愿”到家乡参观,“此次连同回粤参观,将来对于实业建设有莫大关系,如经营银行、开辟黄埔商埠,均在进行中”[4],很多拥有雄厚资金的华侨相继投资广州城市经济建设,这对广州近代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鼓励华侨投资的政策接连出台,并以各种形式保障华侨利益,为华侨投资设厂提供诸多便利,吸引很多华侨回国投资置业,大量侨资流入广州,推动了广州近代经济发展。陈济棠主粤期间,也特别注重吸引侨资,并在税收、子女教育方面提供诸多便利。在政府各种优惠和奖励政策的鼓励下,华侨投资建设广州的热情大增。据史料不完全记载,1923-1937年间,华侨在广东的投资占整个近代在粤投资总额的41%,其中,侨资在广州的投资约占一半[5]。华侨汇款少,投资减少,整个广东经济都受影响,华侨与广东经济息息相关[6]。换言之,广州近代经济发展离不开“侨资”和海外华侨的支持。

此外,广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资金回报率高、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在侨居国受到排挤等也是导致“侨资”转移到广州的重要因素。所以,这一时期很多华侨回国发展,“侨资”大量进入广州近代工商业、城市交通和房地产等领域。

二、“侨资”推动了广州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发展

孙中山的“实业救国”思想在海外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投资广州工商业发展的华侨不断增多。他们在广州投资设厂,兴办新式企业,推动广州近代工业体系逐渐健全;同时,创新商业经营模式,引发广州百货商业变革。工商业的兴盛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广州城市人口逐渐增多。

(一)近代城市工业体系不断完善

中华民国成立以来,华侨投资广州新兴工业门类和企业数量大增。其中,1919-1937年间,华侨投资广州企业的户数为7 720户、投资数额为118 622 496,占近代华侨投资广州企业总数9 125户的84.6%,投资总额达145 139 754元,占到近代投资的81.73%[7]。华侨投资广州近代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可利用资本额也不断增长。更重要的是,开创了很多第一,填补了很多国内工业空白,成为广州近代城市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橡胶工业。1917年,马来亚怡保华侨邓兆鹏等人在广州河南兴办“中国第一家广东兄弟树胶公司”,专门生产橡胶鞋底和胶雨鞋。此后,又有马来亚、新加坡、美国、日本的华侨在广州先后创办了多家生产胶鞋、拖鞋、运动鞋、自行车及力车轮胎的胶鞋厂。这些工厂的产品不仅满足本地市场需求,而且部分产品远销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奠定了我国近代橡胶工业发展基础。

2.火柴业。1879年,旅日华侨卫省轩开办巧明火柴厂,填补了国内火柴工业的空白。随后,华侨又投资创办了大益火柴厂、文明火柴厂和兴亚火柴厂等。这些侨办火柴厂加速了广州火柴工业发展,改变了过去“洋火”充斥国内市场的局面,对海外火柴市场的依赖性逐渐降低。

3.纺织针织业。针织业的发展是从旅日华侨引进日本机器开始的,他们仿制并创新了日本机器,推动广州针织袜业的技术升级,降低了对外国产品的依赖。1912-1918年,广州每年进口袜类约10万打以上,而1919年,骤减为3万多打,1920-1935年间,每年不过千多打或数千打,最少至数百打[8],进口数量逐年减少。

此外,还有油墨、卷烟、制药等产业的创办、发展都与华侨投资或引入技术有关。虽然华侨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投资额也低于房地产和商业性投资,但投资领域广泛,对广州近代工业发展影响非常大。从针织、火柴到橡胶、印刷和电力等工业门类,涉及城市经济众多领域,这些新式工厂不仅成为广州城市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产业部门,而且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为广州近代工业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推动广州由传统手工业逐渐过渡到机器工业生产,改变了城市传统产业结构。

(二)城市百货公司和酒店等商业迅速发展

孙中山提出“以实业和商务重建我们的国家”,海外华侨纷纷响应,投资广州商业发展,并成为商贸中坚力量。华侨投资广州百货公司和酒店等产业,创新了广州近代商业经营模式,推动广州传统城市商业逐渐向近代都市特征转型发展。

20世纪初,第一家百货公司——光商公司在十八甫开业,这是华侨在广州投资的首家分柜售货的商店。随后,又有真光公司、先施公司和大新公司等。这些百货公司发展规模比较大,经营范围广、商品种类多,管理水平较高,服务环境较好。更重要的是,华侨开办的百货公司,创新了中国商业经营模式,不仅经营百货,而且兼营酒店、餐厅和游乐场等业务,推动了广州传统商业逐渐向近代转型发展。

在华侨投资的影响下,广州百货店数量不断增长,全行业户数从1920年的605户增至1929年的767户,1930时达到770余家[9]。随着百货业的发展,又有很多华侨投资广州酒店,华侨投资的这些酒店设施先进,设计科学,引领了中国近代酒店转型发展。1915年开业的东亚大酒店外表是欧洲古典的建筑,有升降机上落,是当时中国高级豪华酒店之一;1927年,新加坡、美国等地华侨集华侨资本30多万元,其中,美国华侨的投资额约占70%以上,在广州市人民南路建新亚酒店[10];1932年,美国华侨谭鼎初等人联名向海内外集资50多万银元,在广州太平南路(现人民南路)建成新华大酒店,等等。这些酒店代表了近代中国酒店最高发展水平,享誉东南亚和港澳,推动了广州酒店的近代化发展。

“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11]。华侨投资创办百货公司和酒店为广州商业发展注入了一股活力,其资金、技术水平、生产规模、雇佣制度等方面已经完全不同于旧有的手工作坊,实施以商业带动实业的发展策略,带动周边大小商店纷纷成立,推动广州百货商业达到民国最高水准[12]。从1929年到1933年,广州百货业稳居全国的第三到第五位[13]。随着“侨资”进入城市百货、酒店等行业,广州城市商业发展较快,无论是资金实力、经营理念,还是发展规模和雇佣制度等方面,已经完全不同于旧有的商店和旅店,也推动了广州百货和酒店业发展居于全国前列。这进一步瓦解了本地自然经济,推动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广州城市传统商业以前所未有的发展力度逐渐向近代转型。

(三)城市商业繁荣,人口逐渐增多

随着华侨投资领域的增多,大量“侨资”涌入广州,城市工商业经济发展迅速。1923年商业户数为30 702家,1929年增加到33 928家[14],城市小商贩人数也逐渐增加,形成了大同路、一德路、文明路、文德路等众多商业街。与城市商业兴旺发达相适应的是城市人口不断增多。

民国初期,广州城市人口仅为60万,1924年时,人口已经达到80多万[15]。1918年到1924年,广州城市人口总量由704 900人增加至811 969人,五年间人口增加了107 069人,平均每年增加21 413人;1932年已突破百万,达112万余人[16],1937年增至121万多人[17]。可见,广州城市人口增加速度非常快,也反映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程度,推动周边区域的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特别是20世纪前十年,广州“移民外出作苦力的人数已有明显的下降”,而在辛亥后十年间“出现了乡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的趋势”,其部分原因“是工业化所致”[18],这说明了20世纪初期广州城市工商业的拉力,“侨资”注入推动了广州经济发展,城市就业和生活机会增多,吸引了城郊和农村地区的人口涌入,推动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这也是城市近代化发展的重要特征。

三、“侨资”推动了广州近代交通变革发展

这一时期,广州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但狭小的城区街道难以满足发展需求,交通不便制约了广州的发展。拆除城墙、修建马路、拓展发展空间成为广州城市近代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华侨积极投资出租车和公交车等行业,大量资本进入城市公交车、小汽车等行业,又推动了广州近代交通业的发展。

(一)广州近代城市道路和市政建设发展迅速

1.市政公所成立后,开始拆城墙、修马路。1918年10月,广州市政公所成立,拓宽城市道路提上发展日程,拆城墙、修马路等市政建设逐步推进。首先拆除了明代形成的城墙和城门,修建了137米的永汉路,接着筑成大南路、文明路、一德路等,老城和新城城基改为马路,以利交通[19]246,西关、东山地区也陆续开辟新式道路。1921年,惠爱路、万福路、文德路、永汉南路、越华路等花砂马路已经修筑完成[20],城区内已筑成的近代马路和街道达17英里,另有7.5英里马路正在修建之中[21]。市政公所成立以后,筑路速度非常快,新式道路不断增多。

拆城墙、修马路是近代广州第一个大的市政建设工程,其城市格局突破了传统城墙的限制,并逐渐向周边蔓延。城墙的消失也意味着广州传统的城市形态机理不复存在,新式马路的修建推动了城市区域的拓展,也打破了这座历史古城的发展格局。

2.广州建市后,市政建设迅速推进。广州是第一个建立新市制的城市,“以原设之市政公所范围太狭,除拆卸城垣辟宽街道外,一切未遑计及,未足以言市政,遂有改组之动议”[22]。1921年,广州市政公所改组为广州市政厅,规定“广州市为地方行政区域,直接隶属于省政府,不入县行政范围”[23],标志着广州正式建市,成为中国第一个城市型的政区。孙科任市长,公布实施《广州市暂行条例》,市政首脑改为市长,市政公所改为市政府[24],由市长和下属六局的局长组成市行政委员会,负责市政实务决议。

新市政府对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范市政建设与规划发展。在市政建设方面,包括:筑路浚渠,拓宽街道;建设公园,规划模范村,筹建行政中枢;强化治安,整顿风纪;注重城市环境卫生建设[25]。对城市分区、路面设计、道路系统等进行了明确说明与相关界定,推动了市政建设的快速发展,马路拓宽与建设速度逐渐加快。1932年,广州建成新式马路80千米,1936年增加到138.8千米[26]。1932-1935年,共完成市内和郊区路线30余条,3年中相继扩宽1 356条内街街线[27]。广州城市道路建设成绩斐然,甚至连当时香港工程师对广州市政建设也称赞不止,认为广州市政进步极速[28]。这些新式马路大多宽15米,与之前狭窄的旧街道形成鲜明对比。

随着城墙拆除和新式道路的修建,广州城市区域也不断向东部、西部和南部延伸,城市发展完成了城市形态在地域上的近代转变。同时,城市区域的扩展和城市街道的拓宽也为机动车和公交车发展创造了条件,激发了华侨投资交通事业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华侨投资广州近代交通事业。

(二)华侨投资出租车、公交车等行业,推动了广州近代城市交通转型发展

城市道路系统的修建与完善推动了交通工具的变革与发展,很多华侨开始投资广州出租车和公交车,推动市内交通工具由过去的轿子和人力车逐渐过渡到机动车,“侨资”进入小汽车和公交车等运输业,促进了广州近代交通工具的变革。

首先,华侨积极投资广州有轨电车。1912年,美洲华侨伍藉盘在广州投资创办广东电车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从美国购进小汽车多辆,改装成电车。后因车轨等设备未能配套,该公司又经营公共汽车业务,1919年开通广九站至太平路及广九站至普济桥两条路线。伍藉盘创办的广州电车公司,虽比天津、上海的电车公司迟了十多年,但开了广州公共交通之先河[29],推动了广州交通工具变革。

其次,华侨投资广州出租车。1915年,华侨从香港购进了几部旧汽车,开始在广州运营出租车。五四前夕,广州已有20多部小汽车,加上政府的小汽车,广州机动小汽车50多部[30]。在华侨投资的带动下,广州市机动车辆逐渐增多。1936年,广州市各种机动车辆数量达1 100多部[31],为市民出行增加了更多选择。

再次,华侨投资广州公共交通事业。广州公共交通的快速发展始于华侨大规模投资,加拿大华侨蒋寿石在1922年募集华侨资金,筹办广州公共汽车公司,成立“加拿大长途汽车公司”,营运市内公共汽车。1928年,旅美华侨许伯高集资5万白银,在广州市创办通行公共汽车公司;1932年,通行汽车公司及分公司拥有40辆汽车,占全市公共汽车的41.6%[32],此外,广州民安、东山、交通、羊城等公共汽车公司均由华侨投资创办。1935年,广州已发展到13家公共汽车公司,其中,侨资承办的汽车公司已有11家,行驶市内15条线路[33]。公共汽车运载量大,行车速度快,运费也较低,又“殷勤接客,自由议价,市民称便”[34],颇受欢迎。

“侨资”进入交通行业以后,广州公共交通系统更加完善,不仅便利了广州各区域市民的联系,而且拓展了市民的活动空间,推动市民由水陆交通向陆路交通的转变。从最早的电车、机动车到公共汽车营运公司的设立,“侨资”推动了广州近代城市交通逐渐转型升级,城市汽车交通运输系统日趋完善与发展,广州市内和市郊的交通也大为改观,推动了城市功能的综合化发展。

四、“侨资”影响了广州近代城市建筑和发展格局

近代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繁荣,特别是城市道路的修建和交通工具的升级也推动了城市开发。这一时期,很多华侨投资房地产,引入西方设计理念和建筑元素,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等方面影响了广州近代城市布局和功能结构,形成了完全不同于传统城市的发展格局。

(一)“侨资”涌入房地产,加速了广州城市区域拓展

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广州房地产市场逐渐兴旺,很多华侨购买地皮,经营房产,推动了市区范围的拓展,奠定了广州近代住宅区建设发展格局。

1915年,美洲华侨黄葵石等在东山龟岗一带购置荒地18亩,修筑为龟岗一、二、三、四马路,经营地皮买卖,并兴建房屋出售。华侨杨远荣、杨廷霭出资掘平龟岗岭附近的江岭小丘,修建江岭东、西街,大造楼房,兴建园林式住宅,欲仿效美国家庭之小植牧[35]。当时住在东山的居民,除太监寺的和尚、东山庙的庙祝外,很少有原籍东山、生长于此的人,都是新迁来的外国人、基督教徒、华侨[36]。可以说,以黄葵石、杨廷霭为代表的华侨成为广州城市开发的主要投资者,推动了城市住宅区建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东山一带由荒凉之地发展为洋楼住宅区。1922年,美籍华侨陈锦宗等人发起组织民星职业公司,“集资经营房地产,先后在市区的民星新街和惠福路等处营建房屋四十三间”[19]417,等等。这一时期,华侨投资广州地产,购买地皮,推动了广州土地价格不断上涨,新开发的花园小区环境好,也吸引了很多富商和官僚阶层入住[37]。同时,广州市政厅也在马鹏岗、竹丝岗一带兴建模范住宅区,获得了很多归侨的支持,不仅拓展了城市范围,而且推动了广州城市功能分区的初步发展。

此时的广州已经发展为一个崭新的城市,宽阔的马路,闪烁的霓虹灯,更不用说便利的电话通信系统,不论是陆地上,还是江面上,城市人口特别多,很多词汇都难以描述广州庞大的城市人口,以至大城市上海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38]。可见,当时的广州在全国乃至东南亚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中,华侨投资置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带动了房地产业的兴旺,推动了近代广州城市建设,改善了广州的城市容貌。在这一过程中,广州城市布局和功能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引入西方建筑元素,推动广州形成不同于传统城市的建筑风格。

(二)引入西方建筑元素,成为广州近代建筑标识

华侨投资房地产业不仅拓展了城市发展地域,而且引入了异域建筑元素,影响了城市建筑风格。华侨在投资建房时,引入侨居国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文化元素,对广州近代城市建筑样式和功能布局产生了很大影响。

华侨投资建成的东山洋楼住宅区融入了很多西方建筑元素,中西合璧,是与西关大屋迥然不同的花园式洋房,直到现在仍然是广州市特色的近代建筑区域。还有骑楼的开发,“骑楼经过地中海、印度、南亚等地区传到广东,通过众多华侨不知不觉的文化链接,使接受这一文化实体人数渐多。这一群人以平民和商人为主体,以小商品经济为依托,……促进了骑楼建筑群的形成和发展”[39]。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上的建筑符号,骑楼结合了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券廊与广州传统的商住建筑样式,第二层有一半跨骑于人行道上,一条路的骑楼相连成一条可遮风挡雨的长廊,阴天可以避雨,晴天可以遮日,半室外的空间又能充当商店前的缓冲带,提高了宣传效果,建筑方式也能节省用地面积,较之上海各处马路,不知便利几许[40]。上下九路、中山路、长堤路、人民路、大南路、解放路、一德路、沿江路等都建成了骑楼街,形成广州街景特色的商业区,并且具有相当的规模,成为广州马路街景的主格局。

在广州近代城市开发与建设中,华侨引入西方建筑元素,成为建筑新理念的倡导者。无论是东山洋房,还是鳞次栉比的骑楼建造,都反映了海外华侨对广州近代城市建设建筑风格的影响。这些建筑推动了近代广州城市人文景观的发展和空间功能布局的变化,反映了广州城市社会向近代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建筑特征。

五、结论与启示

民国时期是广州城市近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广州初步形成了近代工业体系,城市区域不断扩大,城市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市政建设发展迅速,成为近代其他城市学习的典范。在这一过程中,“侨资”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城市近代化转型,奠定了广州城市发展格局。

海外华侨受到政府护侨法令、鼓励投资家乡实业等政策的影响,带了资金、设备和技术回国办厂,投资广州工商业、交通业、房地产业等诸多领域。结合本研究而言,“侨资”对广州城市发展影响巨大。一方面,资本、技术、贸易、信息等通过华侨引进来,促进了广州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改变了广州城市传统产业结构,特别是华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经营新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广州工商业发展的空白,减少了广州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性,推动了广州新兴工业的发展和近代城市经济转型,也使广州在城市近代化中居于全国前列。另一方面,华侨投资广州的房地产和市政设施,改善了广州城市面貌和市民居住条件,推动了广州城市建设与发展,影响了城市建筑特色,拓展了城市发展地域,奠定了广州城区的发展基础和近代城市发展格局。

综观华侨华人这一大经济资源在广州城市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其启示是深刻的。小平同志曾说过,“中国与世界各国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机遇。比如,我们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对祖国做出了很多贡献”[41]。发挥海外华侨华人资金、技术和社会影响优势,对于推动中国影响力在全球的提升大有裨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6月6日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指出,“广大海外侨胞有着赤忱的爱国情怀、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智力资源、广泛的商业人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只要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起来,有力出力,有智出智,团结一心奋斗,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梦想的强大力量”[42]。基于此,结合“侨资”在广州城市近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好华侨华人这一资源优势,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侨资服务新时代的广州城市建设与发展。

猜你喜欢

侨资华侨广州
我的华侨老师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菏泽市人大:开展全市侨资企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侨资企业何氏眼科在抚顺启动“慈善光明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