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五邑大学“四位一体”思政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

2021-03-06

关键词:四位一体马克思主义育人

张 焜

(五邑大学,广东 江门 529020)

2016 年 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高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地位正式确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行动纲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大会中指出,教育系统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几个重点问题,谋好篇,开好局,着力推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在新形势、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中深入研判形势任务,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一、 内涵及理论基础

(一) 内涵

党的十九大回顾历史并得出重大结论:我国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教育者按照规定的教育机制和符合时代的教育理念,采取一定的教育手段,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受教育者即高校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思想道德的教育和政治素养的培养。[4]立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实效。

五邑大学党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目标,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不断健全“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构建并扎实推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为理论拓展、课程思政为理论应用、实践教育为理论体验”的“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提升学校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整体性。

(二) 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中有这样的论述:当未来社会发展到最高级的社会形态时,“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5]由此可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同时也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要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得以实现,必须经历一个长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在人类尚未达到最高级的社会形态之前,这将是我们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所要培养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既是在某领域有所建树的专才,同时也是比较充分地实现了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的指导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和育人途径提供重要理论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政教育的理论与中国特色的实践探索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发展,形成新成果,提出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要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丰富和发展,赋予其符合新时代中国国情、党情和世情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他指出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论述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中国特色的理论指南。

二、“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五邑大学以新时代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依据,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方法,构建并持续推进 “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筑梦铸魂,以通识教育、课程思政传授知识、引领价值,以丰富的德育实践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五邑大学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拓展新路径。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基础,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夯实学生理想信念根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五邑大学大力推进思政课建设与改革,筑牢理论教育基础。

1. 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第一学院”的角色职责,筑牢思政课程教育基础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是党在新时代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阵地,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实施效果。

五邑大学始终突出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第一学院”的中心地位,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引领作用,成立思政课程建设与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党委书记任主任、校长任副主任,以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质量。打造“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扎实的思想政治素养、较强的教学能力和明显的教学成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筑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筑梦,为大学生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

2. 以学科发展为引领,不断推进思政课程教学改革

学校持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建设,不断创新思政课堂,着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让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五邑大学在“新”字上狠下功夫,将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立体化思政课教学平台,建设师生优秀思政课作品素材库。学校组织师生拍摄近300个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脱贫攻坚等主题微电影、微视频,相关作品入围全国大学生“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展示活动。学校参与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建设。

3.内外合力,拓展思政课教育平台

学校作为广东省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江门市思政教育联盟理事长挂靠单位,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以珠中江地区仅有的学科教学(思政)硕士点为依托,着力构建梯次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区域思政教育体系,打造珠中江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协同创新联盟。学校还承担了中宣部首批100个红色教育基地数字建模项目,并将项目成果充实到思政课教学内容中。

(二)以通识教育为理论拓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

为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五邑大学着力打造通识教育品牌。学校将通识教育学院、侨乡文化研究院、美育教育中心打造为坚强阵地,以“从当代中国发展历程及建设成就出发,加强学生对当代中国的认识”为主线,开设3门通识核心课和5个模块18门主干课程,构建“三个三”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利用课堂教学、讲座论坛、情景教学三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认识世界、认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三个认识基础,养成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准确判断问题、妥善解决问题三种能力。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涵盖文化、历史、哲学、艺术、自然、人类、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综合运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知识,努力用中国话语解读、认识当代中国发展。学校聘请“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高凤林等一批国内一流专家为特聘教授,2019年以来举办34场次高端讲座,为3万余人次师生讲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引导广大师生坚定“四个自信”。同时,学校大力发展情景体验式教学,话剧《木棉花开》是五邑大学美育教育的首创成果,该话剧依据共产党人周文雍、陈铁军的历史故事改编,由学校师生策划、编剧、导演、演出。通过学生参演、学生观看的方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了解更多党史国史,感受到更多精神洗礼,体验信仰之美、忠诚之美、崇高之美。该剧获得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艺术节优秀节目奖,并登上了“学习强国”平台。

学校通过“三个三”为核心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三)以课程思政为理论应用,建立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机制

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是高校在所开设的课程中,充分挖掘其隐性与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形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目标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的立德树人理念。五邑大学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由校党委书记开设专题讲座,从为什么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和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评价及应用等三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贯彻“三全育人”培养理念,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每一门课程设计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推进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坚持“揉”“融”结合理念,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一是修订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揉”进各个教学环节。学校将思政教育纳入课程教学大纲,进行思政内容与课程融合性设计,明确其中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教学方法手段和载体途径等,将思政教育“揉”入课程教学各环节。

二是设置“融”入课程的思政教学内容。 各类课程从专业的角度挖掘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联系实际,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如纺织材料与工程学院的核心专业课程《纺织品染色与印花》,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绿色发展思政元素,使学生牢固树立绿色生产的理念和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意识,对印染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与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与毒性。

三是创新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教学方式,达成“揉”“融”结合的目的。通过系统设计具有针对性和互动性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和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软件,课内课外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生动有趣地开展教学,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式”地融入课程,真正落实教书育人要求。为推动课程思政“揉”“融”结合,学校设立课程思政专项,先后通过35项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并从中遴选出8项推荐申报广东省2020年度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示范项目。

(四)以实践教育为理论体验,引导学生将人生抱负落实到报国行中

为有效拓展实践育人的广度与深度,五邑大学构建了集专业实习、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于一体的“大实践”教育体系。一是发挥主题教育活动功能,引领学生德育思潮。如五邑大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祖国建设伟大成就系列活动”在学生群体中产生积极影响,并登上了“学习强国平台”;二是充分挖掘社会大课堂资源,拓展学生德育实践平台。如“美丽乡村服务团”等共2380名师生走进脱贫攻坚一线,开展宣讲报告、学习座谈、调查研究、政策宣传等实践活动;三是利用学校现有的优势学科平台资源,在学习实践中融入德育教育。如我校人工智能学习馆借助VR技术实景还原红色革命基地场景,让同学们深入学习红色文化,增强爱国热情;四是拓展校外实践育人平台。学校与海军某英雄部队联合开展“与信仰对话”志愿服务活动,获评广东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精品项目;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成立了广东高校首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出台激励政策,从学分认定、就业优先等方面激励学生应征入伍。通过不断拓展德育实践教育的广度与深度,有效引导学生将爱国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五邑大学“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新时代的实践意义

五邑大学从丰富多元的“三全育人”实践中,构建“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了思政教育内容,拓展了教育空间,转变了育人方式,打通了思政教育通道,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把握方向,顺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

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教育改革创新的“指南针”,也是推动教育跨越发展的根本保证。五邑大学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保证党的全面领导有机贯彻融入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等教育事业发展全过程。学校“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充分顺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全力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方向正确、内容前沿,不仅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还立足于时代发展新情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时代新精神,保证教育内容聚焦时代发展、突出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育人需求。

(二)创新路径,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

学生的成长空间是多维的、立体的,仅靠传统的思政课堂无法对学生开展全方位教育,“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思政教育的内容、目标逐渐渗透于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强调围绕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实际需求,充分考虑育人场域的复杂性,多方位拓展育人时空,打造全方位、立体式、浸润式的育人大环境,将育人空间延伸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形成全方位空间支持体系,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实现全域性育人景象,践行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著名论断,有效整合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

(三)整合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有机的结合”,是按照一定层次结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内容系统。[6]“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深入了解学生差异化特征和多样化需求,全面整合育人内容与资源,思政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和德育实践同向同行,调动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参与到学生思政工作中,有效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推动多种育人力量进课堂、进讲座、进宿舍、进社团、进网络、进舞台,把思政教育贯穿于育人的每一个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增强实效,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力

实效性是衡量人们所开展实践活动实际效果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的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关系。通过“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教育内容中倾注真情实感、融入鲜活案例,将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统一,实现人人都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成员,不断提升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开展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纪律教育、道德品行教育,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方面做好支撑支持。加强文化建设,营造温馨高雅的育人环境,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强化育人氛围。强化典型示范作用,促进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不断发挥良好的辐射效应。通过以上手段使思政教育有温度、思想引领有力度、立德树人有效度,不断增强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五邑大学通过实施新时代“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学生理想信念显著增强,充分发挥了价值引领作用,成功化解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不科学不充分的问题,打造了系统的育人模式和专业的育人队伍,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育人工作网络,全面保障思政育人实效。

猜你喜欢

四位一体马克思主义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信息管理专业ERP“四位一体”课程体系之慕课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