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医学专业病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1-03-06杜月光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病理学医学育人

杜月光,武 为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是对课程思政的科学概括和集中阐述,也是对高校教师的要求,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引入价值观教育,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具备终身学习能力、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因此,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在医学课程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三观”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良好途径。本文从病理学课程特点出发,挖掘病理学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与病理学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推进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1 病理学课程特点

病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在培养医学生成为合格临床医生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病理学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对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学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1]:教学内容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疾病发展中的损伤与抗损伤规律,炎症时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科学性和客观性强,学习时往往需要追根溯源、融会贯通;指导性和实用性强:患者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病情的演变等均可用病理学知识来分析解释。由此可见,病理学蕴含辩证法、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唯物主义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文素养等丰富的思政元素,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供了教学素材。

以往在病理学教学中也有人文教育的融入,但缺乏思政教育目标以及科学系统的教学设计。病理学教师虽然经过长期医学专业训练及临床实践,但缺乏思政理论背景,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从思政角度对学生因材施教,因而达不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目标。

2 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

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特点,根据病理学课程内容修订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在原来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基础上,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丰富课程内涵。(1)学习应用病理学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培养临床思维能力;(2)提升科学素养,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3)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人际沟通能力,为缓解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挖掘教学内容中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设计教学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3 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实践

3.1 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病理学课程教学

在病理学绪论教学时,列举对该学科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的故事,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坚定学生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和科学自信。例如,在病理学研究方法的学习中,介绍病理学家沈琼教授研制“食管细胞采取器”的艰难历程,以及为食道癌早期筛查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感染性疾病教学中,介绍我国疾病谱和死亡率的变化,尤其是寄生虫病的流行状况。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加大传染病及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力度,该类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大大降低。通过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怀。

3.2 将科学精神教育融入病理学课程教学

通过介绍医学前辈的事迹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讲授淋巴瘤相关知识时,介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主任医师陆献瑜不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诊断疑难病例,纠正了许多错误诊断,减轻社会和患者负担,还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用于医学教育,将一生奉献给国家的感人事迹。让学生学习前辈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和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3 将生命教育融入病理学课程教学

防病治病、救死扶伤是医生的神圣职责。通过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和自觉性。在介绍空气栓塞原因时,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精益求精、耐心细致的优良作风;通过视频介绍其死亡机制时,融入实验动物伦理教育,强调实验动物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尊重、关爱、善待实验动物,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学生职业行为,提升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介绍老年性痴呆和帕金森病等疾病时,让学生了解该类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发展进程,培养学生对患者的关爱之情。

3.4 将人文教育融入病理学课程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医学与人文思想,培养学生医学人文情怀,使其成为有温度的医务工作者。在呼吸系统疾病章节的学习中介绍医务人员奔赴武汉灾区防控疫情的案例。危急关头,一批批来自不同地区的平凡的医生、护士冲在医疗最前线,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通过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医务工作者的事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学习中,介绍长期卧床患者血流速度减慢是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要求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多关心患者,避免并发症的出现,增强学生责任心,为打造和谐医患关系奠定基础。

3.5 将团队合作精神融入病理学课程教学

临床工作具有复杂、精细等特点,需要医生间、医护间以及不同部门配合,因此,团队合作非常重要。在介绍良恶性肿瘤的区别时,先让学生明确病理诊断的任务是通过病理特点判断肿瘤良恶性,进而对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进行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但是,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因素很多,病理科医生观察到的只是一个方面,手术前和诊断时需要与手术医生做好沟通;反过来,治疗时临床医生也需要征求病理科医生的意见。让学生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大局意识、团队合作精神。

3.6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病理学课程教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为医学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病理学教学内容中,无不渗透唯物辩证法。如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急性炎症的不同结局均可以说明损伤与抗损伤、整体与局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授课过程中贯穿唯物辩证法思想,让学生深入理解病理学表现出的事物普遍联系观点、发展变化观点、对立统一观点等哲学思想,在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辩证分析病情演变、疾病转归及解决临床诊疗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4 提高病理学课程思政效果的思考

通过在病理学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行,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但是要想提高病理学课程思政效果,“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还需加强以下几方面。

4.1 增强授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

专业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取决于任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专业课教师要认识到育人不只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也是专业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这需要学校组织相关培训,增强教师育人意识,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4.2 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和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专业课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也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因此,课程思政的核心是提高教师思想觉悟、师德水平及人文素养,给学生做好榜样。

4.3 推进新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医学专业课程教学

医学是一门贴近生活的科学,教师可通过PBL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引导、启发、讨论等形式,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性,发挥课堂立德树人的功能。

总之,教师要始终保持学习热情,紧跟时代发展,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和价值共鸣,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主战场,为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病理学医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医学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医学、生命科学类
WST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施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