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心理健康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2021-03-06陈旭
陈 旭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近年来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课程观融入各类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发挥着思想价值引领作用。为此,上海各高校依托王牌专业打造了60多门中国系列品牌课程,如同济大学的“中国道路”、上海海事大学的“走向深蓝”、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岐黄中国”、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智造中国”等[1-2],实现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变,既强化了显性思政,又细化了隐性思政,构建出全课程育人新格局。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心理健康课程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它是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综合素质类课程,注重通过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度。心理健康课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素材,如何将这些思政素材挖掘出来,与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相融合,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未来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临床一线,从事各级护理及健康服务类工作的专业人员[3]。这就要求护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担当。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现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赖思政课程的课堂教学,而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度较低,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果完全忽视了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作用,学生就会出现职业道德缺失、社会责任感不强、人生观和价值观方向偏离、岗位适应能力差等问题[4-5]。因此,本研究将结合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探究心理健康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1 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建设情况
1.1 新时代心理健康课程的性质和定位
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提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2011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等提出了具体要求,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提出“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2018年教育部党组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再次提出“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并对学时和学分提出具体要求。这些专项文件精神的传达推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完善、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面[6]。经过多年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成为一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综合课程,通过线上线下讲授、案例教学、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教学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使其掌握心理调解的方法,解决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充分挖掘了心理健康课程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赋予了它们新的意义和育人价值。
1.2 目前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建设情况
近年来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刘颖等从建构主义角度提出心理健康课程应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学习共同体[7];古翠英等强调思政元素的科学应用,探讨如何建设专业化的师资队伍[8],李娜认为通过丰富教学载体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9],叶海等结合所在学院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如何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10]。这些研究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对心理健康课程实施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但也有研究者认为两者的融合仍然面临以下困境。
1.2.1 心理健康课程所含的思想政治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 思政元素的体现较为生硬,两者的融合性不够,思想政治的这把“盐”未能溶到心理健康“汤”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心理健康课程授课教师具备了心理学专业背景,有心理咨询的实践经历,但要做到心理健康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仅掌握心理学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足够的思政知识,且能将思想政治的相关理论、案例等融入心理健康教学的各环节,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8]。
1.2.2 心理健康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人才培养的联系不够紧密心理健康课程虽然在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属于综合素质类,但本科和大专、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不同,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高校的办学定位不同,学情也有所区别,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应根据学校、专业等具体情况发展其特色。另外,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中所挖掘的思想政治知识点较为分散,知识点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如何共同支撑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这方面缺乏系统性提炼。
1.2.3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理论基础未充分体现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 我国心理学发展受到西方心理学的深远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理论是以西方心理学各学派为基础。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以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课程,具有极强的中国时代背景和本土化特征,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11]。人的成长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因此用西方心理学理论解释中国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脱离了本土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和当前时代背景,可能会出现价值观不相吻合且多抵牾的问题[12]。
2 高职护理专业心理健康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途径
2.1 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知识,还要掌握思政相关理论,积极拓展人文、社会、自然方面的内容,在各个教学环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现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协同发展[3]。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是要加强对教师课程思政相关政策和知识的培训,加强心理健康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的合作,提升他们对课程思政的科学认知,消除思想上的误区。二是教师应主动、持续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关注时事热点,主动联系思政教育专家,通过总结和反思,不断挖掘课程中蕴藏的思政元素。三是促使教师多途径实施课程思政,通过单个知识点、课外作业尝试实施课程思政。在实践中打磨课程设计,加深课程思政对本门课程目标的推动作用。四是学习和探索中国心理学思想。中国的心理学虽是由西方传入,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已蕴藏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在燕国材教授的《中国心理学史》一书中提到“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揭示了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即人的心理活动都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形成了一条重视‘人为贵’的人本主义传统。”其中体现出的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教师要学会古为今用,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将借鉴西方心理学理论和立足本土相结合,以此分析中国文化背景下当代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例如可以运用以中国人为被试的前沿科学研究证明中国学生在思维、学习策略等方面的优势[12]。
2.2 编写具有思政元素的教学大纲
高职护理专业心理健康课程在融入思政元素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考核方式等都会发生改变,应系统梳理教学资源、提炼菁华、优化组合,形成课程思政教学大纲,确保课程思政能在教学中顺利实施[13]。
2.2.1 课程目标 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2018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心理健康素质普遍提升。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预防、识别、干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及时、措施得当、效果明显,心理疾病发生率明显下降”。心理健康课程围绕此总体目标设置具体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应更为明确突出价值引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更多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体现。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信仰,因此在设定课程目标时应注重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14]。例如知识目标可设置了解和掌握“健康中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能力目标设置“掌握应对危机事件的应变能力”,素质目标设置“培养护理人员的责任担当意识”等。
2.2.2 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编排上,深度挖掘和整合思政资源,找准契合点,整合课程内容,一个课程目标会由不同章节的多个知识点支撑,形成多条思政育人路线,这些路线构成总体课程思政育人局面,同时将这些点、线、面与不同的心理健康课堂体验式教学方法相结合,能更好地达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协同发展。例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心理健康标准、自我认识、人际交往等章节中,运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的方法可以深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人际交往、职业能力章节中,通过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体会有效沟通对医患冲突的作用。
2.2.3 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检验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重要环节,为使考核方式更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借鉴其他高校采取的综合性、过程性的考核方式[15],结合心理健康课程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变化和成长,多方位、多途径搜集学生课堂展示和课后拓展学习情况。
2.3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准确的教学评价既能检验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也能促进教学的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信仰。叶海(2019)采用情景式评价法和问卷调查法开展课程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课程效果,以评促教,提高教学质量[10]。梁瑛楠(2020)从教学环境、教材、教师、学生4个维度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由专家、授课教师、思政政治教师、学生及课程参与者等多主体从多维度出发进行评价,让评价体系更高效、全面、科学地反映教学质量[16]。教学管理部门也应建立反馈渠道,以更快捷、有效地将信息反馈至不同主体,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从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3 结语
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的、持续开放的工程,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切实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不断对课程深度进行拓展,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课程紧密联系,实现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