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青少年手球运动员预判能力的因素分析与措施
2021-03-06魏波付银鹰
魏波 付银鹰
(安徽省安庆市球类运动训练中心 安徽 安庆 246000)
1、前言
仔细观摩第22届世界女子手球锦标赛录像,不难发现强队在与弱队比赛中,善于运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进攻策略,她们先在左半场佯攻,将防守队员调动到此地密集防守,人和球迅速转移到防守空虚的右半场射门;或者先在中区佯攻,调动防守队员移动到中区密集防守,分散其在两翼边区的防守力量,创造左(右)翼小角度以多打少,或者一对一进攻的场区优势。弱队在与强队比赛中,其明显的差距之一是进攻的意图常被强队识破且进攻受阻,防守时却不能及时识破强队进攻的意图、技战术特点和习惯配合,不能及时预见对手可能的射门区域和射门时机,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守行动加以遏制。队员因为缺少准确的预判,常疲于奔跑“盯防”自己的对手,结果被对手带到不利的防守位置,导致本队防线出现漏洞。深入分析制约手球运动员球场预判能力的因素,加强青少年手球运动员球场预判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预判能力的概念与分类
预判能力,即运动员在球场上对比赛双方攻防态势的预见水平,分为时间预见和空间预见。时间预见,以防守为例,指防守队员预判对手进攻配合即将出现的射门时机,即可能在什么时候出现射门的能力。空间预见,仍以防守为例,指防守队员预判对手进攻配合即将出现的射门区域,即可能在本队哪个防区出现射门的能力。譬如,守门员在执行防守任务时,要遵循观察判断→移动选位→准备姿势→防守应答等技术环节行动。优秀的手球守门员往往能根据比赛双方的攻防态势,预判对手将要出现的射门时机和射门区域,提前信息处理,预先作好应答前的准备,并做出敏捷的防守应答动作。
预判也可分为战术性预判、行为性预判和技术性预判。战术性预判,指运动员根据赛前搜集到的比赛对手的影像和文字资料,对对手当前的技战术水平、身体素质和比赛能力等进行综合的判断,多发生在比赛之前。技术性预判,指运动员根据对手防守或进攻可能选择的移动路线和习惯动作进行预判,同时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有针对性的进攻或防守行动加以制约。行为性预判,指运动员在赛场上根据对手的进攻与防守动作行为特征,预判其下一步可能的行为动作,采取必要的制约行动。行为性和技术性预判不能截然分开,多发生在比赛过程中,反映运动员球场上的综合预判能力。
3、制约青少年手球运动员预判能力的因素分析
3.1、遗传因素
手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技战术水平、运动素质和运动智能等。而运动员的运动智能包括一般智力和专项智力。以操作思维为主的一般智力是基础,专项智力是指运动员在某项目的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表现出的专项信息加工速度、认知策略和反应认知方式的特征。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的专项信息加工能力不同,主要差异表现在其信息加工过程中判断反应的预见性和及时性。判断速度是评价运动员专项智力活动和认知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
预判能力是运动员运动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比赛的胜负结果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而运动员的运动智能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生活因素和训练因素的复合影响。手球教练员在选材时,要优先选拔哪些先天的神经过程灵活且转换速度快,反应迅速、敏捷,接受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强,适应比赛中争夺球权激烈、对抗性强、攻防转换意识和速度快的青少年培养,并注重在其后天的训练中培养他们的球场预判能力。
3.2、记忆因素
记忆,是指人脑对过去所经历事物的反映。认知心理学家将记忆分为短时感觉储备、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种记忆呈现递进关系。青少年手球运动员通常要在大量的训练和比赛中经历无数次正确与错误的预判,大量的攻防信息通过记忆存储在大脑中形成长时记忆,能随时提取。运动员需要对赛场上观察到的攻防信息与大脑中存储的信息进行整合,使之清晰完整,才能提高其判断反应的预见性和及时性水平。
有研究表明,10-16岁是青少年记忆发展的敏感期,10岁左右时,少儿的机械记忆急剧上升,此后他们的记忆手段逐渐向以理解记忆为主的方向发展。11岁左右时,少儿占优势的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方向发展,而相应的抽象记忆发展速度也超过形象记忆的发展,并占主导地位。12岁左右时,少儿有意记忆占有明显优势,他们的长时记忆开始发展,其记忆能力大幅度提升,是人的一生中发展有意记忆、长时记忆和理解力的黄金时期。
此外,青少年运动员的记忆效果会受到不同记忆材料的影响,直观形象的材料较抽象的材料容易记忆,图形材料较词语材料容易记忆,视觉获得的记忆要优于其他感官获得的记忆信息。而且青少年运动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短时记忆的信息量也在逐渐增加,记忆的容量随比赛场上经验的积累和训练水平的提高逐渐增加。青少年运动员短时记忆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对赛场上攻防记忆“组块”数量的增加,还体现在其记忆“组块”的内容更加丰富。
3.3、认识和理解手球技战术规律的因素
手球技战术规律,指手球技术与战术结构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在一定的比赛条件下经常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决定着比赛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
手球运动不同的攻防技术与战术结构,都有着自身的动作方法与技术要求,或者配合方法与基本要求。譬如,持球突破技术的动作方法有好几种,但是共同的技术要求是:“动中接、错位停、相隔一臂半,变向切入快,转体侧身护球、抢位射门”。由持球突破技术组成的配合,叫“连切战术”。队员在防守该进攻战术时,要观察判断、不停地移动选位,保持与进攻对手一对一的防守态势,选择合理的防守动作,力争破坏对手的攻击性接球,或者接球攻击的威胁,以化解对方的“连切战术”。
“不规则一线防守战术”配合的要求是:“一上两保护、密集呈锯齿,第三者上扰,置‘底线’于背球面”。以中区防守“底线”进攻队员为例,防守队员面对进攻队员在任意线外频繁的球转移、人移动时,要迅速绕到有球一侧“底线”队员的身前或身后,置“底线”于背球面,切断他与持球队员的直接联系,能有效防止其内外线配合。反之,不能切断“底线”队员与球的联系,违反了置“底线”与背球面的防守原则,就不能取得好的防守效果。
3.4、外源信息因素
外源信息,指信息来源于一个人身体外部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运动觉和本体感觉。有研究认为,人们在日常信息交换中,约有15%-20%的信息通过听觉获得,约有60%-80%的信息通过视觉获得,而且视觉获得的信息内容要比听觉获得的信息内容丰富、细腻、形象。手球守门员的防守动作是视觉获得主要外源信息的典型例子,他必须用视觉在短时间内有目的、有选择地,搜索到有利于防守的重要信息。能有效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并将注视集中在重要区域,信息提取量小、提取快、实效性强,具有信息组织和加工过程的高效率,能及时意识到对方的持球队员可能在中区还是在边区射门,在内线还是在外线射门、选择的射门方式、球的飞行路线等,这一过程要经历刺激辨别、反应选择和应答编程三个阶段。
听觉是另外一个主要外源信息,如教练员的临场指挥、队友或者对手的叫喊等。手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必须有选择地对外源信息进行加工,剔除无关信息与干扰信息,及时捕获赛场上的有关信息作情景分析,对有用信息编码,与原有知识概念进行匹配,下传信息;守门员根据射门队员当时的射门方式特征,选择相应的封挡球动作,经运动神经传导到运动系统,组织相应的应答动作。
4、培养青少年手球运动员预判能力的措施
4.1、抓住青少年手球运动员的记忆敏感期培养预判能力
10-16岁是青少年记忆发展的敏感期,他们在11岁左右时,思维方式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方式转变,相应的抽象记忆开始超越形象记忆并占主导地位,长时记忆也在迅速发展,到16岁左右时,青少年的记忆能力趋于成熟。
教练员要抓住青少儿手球运动员这一时期的记忆敏感期,根据处于启蒙阶段和基础阶段青少年运动员的记忆特征,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给小运动员讲解、示范进攻技术与防守技术的动作要领和运用时机,充分利用他们的第一信号系统优势,培养其球场上的预判能力。譬如,目前的小学生手球比赛采取全场紧逼人盯人防守,某队进攻得分后,防守失分的队需在裁判鸣哨后以“掷球门球”的方式重新开始比赛,双方的攻防转换速度非常快。然而,有的队员射门得分、或者进攻违例,不能快速转攻为守,及时盯住自己要防守的对手;有的球队整体攻防转换速度慢,不适应快节奏的手球比赛,这都需要教练员在训练中重视小运动员的预判能力培养。
4.2、向青少年手球运动员传授手球技战术规律培养预判能力
手球技战术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有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教练员在向小运动员传授手球基本技战术时,要注重讲授手球技战术的动作结构,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的方法与技术要求。以手球比赛中常见的攻击性接球技术为例,该项技术动作的结构由接球时机,抢位与摆脱,接球动作和接球攻击组成。但是许多教练员只重视向小队员传授接球动作和接球攻击技术,忽视了接球时机和抢位与摆脱接球的教学与训练。常见有的小队员在场上盲目地跑动要球,遇到盯人防守或者紧逼防守时,不会抢占有利的接球位置,或者“反跑”摆脱防守接球,导致其接传球频繁失误。
4.3、强化青少年手球运动员的立体视觉培养预判能力
视觉有眼、视神经和视觉中枢组成,可分为中央视觉和周边视觉,是运动员获得外源信息最主要的来源。双眼同时视物时的视觉,称为双眼视觉,可观察到物体的三维空间,产生立体视觉,如果人的立体视觉不够完善,会降低时空感,致使其在进攻中不能准确完成传接球和射门等动作,在防守中不能准确辨别彼我双方及队友的位置关系,不能准确预判其攻防态势随球的转移可能会出现的变化趋向,提前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
以守门员防守为例,当对方的进攻队员在我方“D”球门区前的任意线附近传球跑动,寻找球队的防守漏洞,试图射门得分时,守门员必须跟随进攻队球的横(纵)向转移而左右(前后)移动,尤其是当对手持球接近本方中路的任意线时,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守门员要及时地移动到位于球(持球队员投掷臂)和球门两立柱构成的夹角平分线上,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球门。不过,这需要教练员对守门员进行大量的训练,培养其在比赛中捕捉有利于防守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预判习惯,避免“早动”,准确的进行防守应答。
4.4、丰富青少年手球运动员的比赛体验培养预判能力
《中国青少年手球训练教学大纲》提出:10-13岁的青少年,每年要参加20-30场的比赛。14-16岁的青少年,每年要参加30-40场比赛;17-19岁的青少年,每年要参加50-60场比赛。调查表明,目前合肥市大多数中小学手球队中,每年能参加15场以上校级比赛的球队仅占13.7%;每年能参加15场以上市级比赛的球队,仅占28.8%,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青少年手球运动员预判能力的发展。
教练员要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把目前小手球比赛中典型的行为,譬如,把全场或者半场的人盯人防守和进攻全场或者半场的人盯人防守,作为青少年运动员每堂课的训练内容。通过这一途径,培养他们在比赛中学会识别和破解人盯人紧逼防守的能力,即能准确预判彼我双方人盯人防守与进攻人盯人防守的态势变化,并采取合理的行动。
目前,各级(市级、省级和全国)校园手球比赛方兴未艾,教练员可在赛前的专项技战术训练中,安排小运动员进行5对4、4对3、3对2、1对1的一方消极进攻或防守的低强度对抗练习;在此基础上安排小运动员进行人数相等或者人数不等的中、高强度对抗练习(比赛中常有队员因为侵人犯规被罚出场,出现短暂的以少打多局面),增强队员在攻防态势不利于我方时的预判能力和行为能力,培养他们在困难的局面中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拼搏,能转危为安。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制约青少年手球运动员预判能力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记忆因素、对手球技战术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外源信息等综合因素。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手球运动员比赛场数少,达不到《大纲》规定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青少年手球运动员预判能力的发展,增加各年龄段青少年手球比赛的场数与规模十分必要。
5.2、建议
教练员要抓住青少年手球运动员的记忆敏感期,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培养他们的预判能力;在向小运动员传授攻防技战术的过程中,要注重向他们讲授所学内容的组成结构、本质联系与要求;强化青少年手球运动员的立体视觉训练训练。丰富青少年手球运动员的比赛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