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20年我国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相关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2021-09-15黎晓丹刘小磊吴凯英蒋芝月
陈 薇 ,罗 念 ,郑 丹 ,黎晓丹 ,陈 清 ,刘小磊 ,吴凯英 ,蒋芝月
(1.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省凯里市第四幼儿园,贵州 凯里 556000;3.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污染与疾病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25)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改善社会人口结构以及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应发挥生育政策的重要作用,从2011年11月实施“双独二孩”政策到2016年1月全面实施“二孩”政策,我国在不断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1]。目前“二孩”政策实施已近10年,效果逐渐显现。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表明,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共1 467万人,人口出生率10.48‰;0~14岁人口比重从2011年的16.5%上升到2019年的16.8%。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于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结构有重要的改善作用,但同时也改变了既往的“4-2-1”家庭模式,给家庭教育带来了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2]。随着家庭教育意识、责任以及理念等发生改变,推动了一系列有关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
家庭教育是人们出生后接受的第一种教育形式,家庭教育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和睦、社会和谐[3],对儿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不适当的家庭教育会导致一系列不良事件发生,如同胞关系[4]、行为习惯[5-6]、身心健康[7]以及青少年犯罪[8]等。第一批全面“二孩”政策下出生的幼儿正处于学龄前期,他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有何问题和特点?我国家庭教育研究关注点在哪?为此,本文对2011—2020年国内正式发表的有关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总结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的发展特点和热点,以期为今后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2021年1月,运用文献资料信息学常规检索方法,检索2011—2020年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发表的有关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中文文献。以“学龄前+家庭教育”和“0~6岁+家庭教育”为检索式检索。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文献研究对象为学龄前儿童或年龄≤6岁;(2)研究主题与家庭教育有关;(3)发表时间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4)中文文献。排除标准:(1)重复发表的文献;(2)无作者或作者单位;(3)与主题无关的文献。
1.3 文献数据提取内容
文献数据提取包括:(1)文献基本信息:题名、作者及数量、作者单位和地区、文献来源、文献类型、文献级别、基金来源、发表时间等;(2)文献内容:中图分类号、关键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 2017构建文献数据资料库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频数、百分率等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量和发表时间
根据检索策略和纳入排除标准,共检索到314篇文献,发文量从2011年的13篇到2019年的55篇,2020年有所下降,有关学龄前家庭教育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文献发表年份情况见图1。
图1 2011—2020年有关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研究文献发表变化情况
2.2 文献类型和基金支持情况
从文献类型看,硕博论文147篇(46.8%),剩余为论著86篇(27.4%)、综述 62篇(19.7%)和其他类 19篇(6.1%),其他类主要包括经验总结、研究设计、可行性分析等。有75篇(23.9%)文献有基金项目资助,每篇文献基金项目资助1~4项,共有92项基金资助。其中国家级项目19项(20.7%),省部级46项(50.0%),市厅级和其他 27项(29.3%);37项(40.2%)为社会科学基金,20项(21.7%)为自然科学基金,8项(8.7%)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简称大创项目),13项(14.1%)为教研类项目,14项(15.2%)为其他项目,见图2。有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献集中在2019年和2020年,共36篇(48.0%)。
图2 文献基金项目支持情况
2.3 期刊等级和来源
从期刊等级看,除147篇(46.8%)硕博论文外,其余167篇(53.2%)中一般期刊122篇(73.1%),北图核心期刊27篇(16.2%),会议论文10篇(6.0%),其他 8篇(4.8%)。发表于国内122种期刊,发文数量最多的杂志为《中国学校卫生》,共收录5篇;其次是收录3篇的杂志,有《教育现代化》《中国妇幼保健》《教育教学论坛》《教学观察》《科社纵横》《亚太教育》。
2.4 作者分布
统计显示,每篇文献署名作者数量1~8人,除硕博论文外,其余期刊中55.7%为单独作者发文,2位作者共同发文量占22.1%,3位作者共同发文量占5.9%。同一作者发文量最多2篇,共有8位作者。以第一作者所在机构统计,发文机构共有210家,其中 158家(75.2%)为高等院校,52家(24.8%)为非高等院校(包括医院、妇幼保健院、幼儿园、小学、研究所、疾控中心等)。同一机构发文量最多为6篇,共有6家机构;单独机构发文量占94%,合作发文单位最多的有7家机构。按第一作者所在省份统计,共有31个省份发文,发文量前3位的省份分别是江苏、上海和北京。见表1。
表1 2011—2020年有关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研究文献发文量前3位的作者机构和省份[n(%)]
2.5 文献所属学科领域
根据文献图书分类号统计,314篇文献共标注中图分类号378个,涉及11个大类,前3大类分别是“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217 个(57.4%),“C-社会科学”66 个(17.5%),“R-医药、卫生”27个(7.1%)。按图书分类号字母后2位数字统计,共涉及63个研究领域,前5的领域分别是G78-家庭教育98个(25.9%),G61-学期教育、幼儿教育 66个(17.5%),C91-社会学34个(9.0%),C92-人口学 32个(8.5%)及 G52-中国教育事业12个(3.2%)。见图3。
图3 文献所属学科分布情况
2.6 关键词分析
314篇文献共有1 259个关键词,每篇文献关键词1~16个。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0位见表2。通过关键词分析,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相关研究的对象特征主要为: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特殊儿童(少数民族、残疾儿童等)。将同类关键词进行归纳整理,统计文献研究方向,研究方向最多的前10个为: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43次);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36次);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影响因素(30次);学龄前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父母教养、隔代教养)(28次);学龄前儿童家庭亲子教育(18次);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研究(17次);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研究(15次);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11次);学龄前儿童家庭早期教育(9次);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环境(9次)。
表2 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相关研究高频关键词
3 讨论
3.1 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逐渐受到关注,但研究水平有待深入
从近10年发文量看,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人们对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重视度在不断提升。但从文献发表期刊和基金资助看,除硕博论文外,仅有16.2%的文献发表在核心期刊上,73.1%的文献发表在一般期刊上;仅有75篇(23.9%)文献获得基金项目资助,国家级项目资助仅占20.7%。说明近年来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研究虽逐渐受到关注,但目前该领域研究不深入,其研究水平和质量有较大发展空间,未来研究者应不断提高科研水平,积极主动申报研究经费资助,力争提高该领域研究水平。
3.2 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尚未形成合作团队,研究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研究分析发现,除硕博论文外,其余期刊中有55.7%为单独作者发文,发文量前3位的均为高等院校,主要与其科研水平和科研条件有关。单独机构发文量占94%,多家机构合著率仅为6%,远低于我国科技期刊论文合作率[9]。此外,仅8位作者发文量最多,但仅为2篇。全国31个省份均有作者发文,但地区分布不均衡,江苏、上海和北京发文量位居前3位,占到26.8%,主要原因可能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有关。分析结果说明我国关于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相关研究队伍较为零散,在该领域研究团队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在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领域发展较慢。研究提示未来应强化研究团队建设,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加强该领域校外交流合作,将人群健康和素质教育在较早时期做起,促进全人群健康。
3.3 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研究领域覆盖面较广,研究人群和方向有待系统化
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逐渐受到关注,通过分析文献数据发现,当前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相关研究涉及11个学科大类63个领域378个中图分类号,研究领域覆盖面较广、较分散,相对集中的有文化、科学、教育、体育领域,社会科学领域以及医药卫生领域。从高频关键词可了解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和研究方向,本次研究文献共出现1 259个关键词,关键词反映出目前该领域研究多关注特定人群,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特殊儿童等。这些特征人群所处的环境可能更容易影响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研究方向主要有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影响因素、教养方式、亲子教育、行为问题、语言发展、音乐教育、早期教育、家庭教育环境等,但上述研究方向出现的关键词仅占所有关键词的17.2%。说明国内对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研究涉及领域广,研究方面较分散,系统化研究有待加强。分析结果也提示该领域的研究发展可观,今后学者可进一步总结提炼研究方向,开展深入研究。
3.4 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法有待完善
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相关研究中论著文献仅占27.4%,大部分文献研究方法为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质性研究,干预研究仅有4篇,说明我国在该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发表的文献多是以问卷调查、个案研究或质性研究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其研究结果仅能描述现状和分析可能的原因,缺乏深层次、质量更高的研究方法以及多角度的研究(如机制研究、干预研究等)。因此,为促进该领域的发展,在目前研究基础上需进一步开展质量更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