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医科背景下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路径构建研究

2021-03-06尹若兮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医科专业学位胜任

尹若兮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0)

随着“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部署和新一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变革,新医科建设被提上日程。医学的发展和公众健康需求的变化,要求临床医学人才具备多元化能力以提高岗位胜任力。因此,医学人才尤其是医学研究生培养被赋予了新的任务。高校在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中,应按照新医科背景下多学科融合的需求,在完善传统医学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岗位胜任力的多重影响因素,构建多主体协作培养路径,探索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管理新模式。

1 研究背景

1.1 新医科对研究生培养的新要求

2018 年10 月17 日,教育部印发相关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该计划的一大亮点就是提出“四新”建设,即“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1]。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部署下,在以新一代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制造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新医科应运而生。新医科区别于传统医科的单一模式,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支持,与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等医学朝阳领域紧密结合,寻求医学与文、理、工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新医科概念是在全球工业革命4.0 背景下,国家对医学人才尤其是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新要求。实现从传统以生物医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向以“医文、医工、医理交叉学科为支撑的新培养模式”[2]的转变,对研究生教育培养单位、学生、导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1.2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如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临床医生,采用传统的“基础—临床—实习”培养模式。新医科对“大健康”服务的新要求,使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暴露出以下问题:(1)当前医学人才培养侧重对基础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知识体系比较单一,无法使学生从多角度运用临床知识、从多方面锻炼临床技能。(2)临床实习、见习过程中注重对疾病诊疗过程的学习,没有将预防、诊疗、康养3 方面整合,帮助学生形成全周期健康服务知识结构。(3)人文素养、心理素养、科研素养等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缺乏,对引导医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主的职业道德观重视程度不够。

1.3 岗位胜任力的内涵及培养现状

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1973 年首次提出“胜任力”一词,强调“胜任力是能够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近年来,尽管国内外不同医学教育管理机构对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概念有不同的描述和解释,但总的来说,影响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因素,除临床实践中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外,还包括人际沟通能力、个人特质、人文素养以及创新能力等。传统培养模式使研究生过于注重基础理论及操作技能的学习,缺乏在实践中寻求多学科融合创新意识。相关课程的缺乏和繁杂的临床实践,使得研究生普遍缺乏医患沟通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新医科及“大健康”理念体现了医学模式的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的变化,对医学人才尤其是具有扎实临床理论基础与解决问题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着各种问题。各高校应以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相关特征为培养基准和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新路径。

2 研究内容

本文在分析新医科背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以及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内涵和要求等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函询等方式,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模式、技能培训、人文理念和评价考核5 个层面进行研究分析,探索符合新医科背景和岗位胜任力要求的全方位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路径,实现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1 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单位要把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特点,明确培养目标,充分体现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将培养具有跨界整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提升职业能力和素养作为目标。深化学生对医疗岗位胜任力需求的认识和了解,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掌握临床知识和技能,还提高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最终提升职业素养和岗位胜任力。

新医科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所以医学院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要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单位不仅要在培养目标中强调对人工智能、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等医学新领域知识的掌握,同时要培养学生用创新融合思维解决未来医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成为新型专业技术人才。

2.2 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

新医科和岗位胜任力的新要求对教学内容与形式都提出了挑战。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前沿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将整合医学、精准医学、人工智能等前沿知识引入课堂,建立跨学科合作机制和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鼓励各学科、各领域优秀教师和行业高端人才合作授课[3-4]。课程建设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强调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将职业精神培养贯穿全程。

在教学形式上强调多元化和实践性,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渠道网络教学平台及跨学科教学资源的作用,创设更贴近实际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境。课堂教学中摆脱传统照本宣科的灌输方式,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加强互动教学,通过案例和实践引入医学领域的新发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习、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开发技能培训平台

打破不同行业的壁垒,开发跨学科、多元化的技能培训平台。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跨学科知识选修及培训,使学生具备多学科交叉意识,养成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建立创新型临床及医学科研实践基地,营造医、文、理、工协同共建的学术氛围。

细化培训方案,优化培训教师队伍,由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带队。在每个培训项目中加强对实践能力、临床思维、判断决策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及人文关怀意识等职业能力的训练。培训过程中对预防、诊疗、康养3 方面进行整合,融入健康教育、预防和社区保健知识,培养学生全周期健康服务理念,使学生掌握更全面、更有职业导向的专业知识。

2.4 培养人文素养和理念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1]随着现代医学向精尖化、智能化发展,人文素养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以“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将医德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培养医学生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医学研究生要成为一名高素质、懂技术、擅变通的人才,就要具有职业精神和使命意识,人文素养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础。要加强人文素质和崇高医德培养,将其贯穿医学教育始终。通过将人文课程纳入核心课程体系,将专业知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坚定学生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提高学生的职业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交流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人文素养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2.5 更新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方面,提高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不仅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对其解决问题能力、发展潜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新医科背景下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更要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加大对学习过程的投入力度。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意识,用发展性、过程性评价代替结果性评价。实行多元化、多层次评价,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5-6]。同时,在评价标准中加入临床实践能力和医学人文、伦理、职业道德等考核内容,注重医德教育的渗透。

高校要注重来自不同主体的评价与反馈,广泛收集社会评价信息、同行评价信息、教学督导评价信息、学生评价信息、教师评价信息,建立多元化信息反馈机制。为应对新医科背景下不断变化的形势和对职业能力的新要求,高校要与时俱进,不断分析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不足并积极改进,实行全方位、全员性、全过程定期自我评估及考核,对在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3 结语

在新医科背景下,研究生培养单位要结合岗位胜任力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完善多主体协同下的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本文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路径、新医科背景下对于多学科融合人才的需求以及岗位胜任力对综合能力的要求三者相结合,以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主体,以培养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要以及社会对交叉融合医学人才需求的新医科人才为目标,研究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路径。

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路径构建研究,一方面可以完善现有的临床医学专硕培养体系,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新模式,引导学生根据岗位需求完善自身知识和能力体系,培养精医学、懂技术、宽视野、勤思索、有情怀的应用型卓越医学人才;另一方面为教育管理人员、导师等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培养能满足岗位需求和社会发展的新医科人才提供指导及借鉴,将岗位胜任力培养贯穿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终身教育全程,进而推动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医科专业学位胜任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医校协同开展医科生医患心理教育的调查与对策
医科院校农村免费定向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探讨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