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2021-03-06宋佳文辽宁财贸学院
宋佳文 辽宁财贸学院
一、教学基本内容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门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重点研究家庭、企业、市场乃至国民经济的资源配置与优化以谋求效用或利润最大化。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其研究方法包括一般方法论和具体的研究方法两个方面。
一般方法论主要是指个人主义方法论与整体主义方法论,自亚当斯密以来的西方经济学致力于建立公理化的演绎逻辑体系。此外,在具体研究上主要包括演绎法、经济模型与数学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以及边际分析等分析方法。这些分析方法为研究现实经济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思维框架与分析工具。
《西方经济学》实质上是由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部分构成。微观经济学从微观经济主体出发,研究市场供求、消费者行为、厂商行为、不同市场类型、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市场失灵以及福利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从国家宏观经济主体出发,研究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总需求与总供给、就业与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一个着眼于微观经济主体,一个又面向整体宏观经济,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把握不同视角下对经济问题的分析方式与思维框架,又由于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容易出现理解不透彻、缺乏学习兴趣、不理解经济学分析方法与思维范式,这对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与挑战。
二、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讲授法为主的教学难以凸显学生中心地位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晦涩的理论,在传统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讲授法的方式,填鸭式教学。结果却很难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经济学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融入学生思维。学生缺乏主动性与自主思维能力,很难培养起学生的经济思维与问题意识。
(二)考核模式单一无法考查真实的专业能力
在现有的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中,只能考查学生对经济理论以及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无法考查学生的经济思维、经济问题意识与采用经济学方法论分析现实经济社会的能力。学习经济学除了学习“看得见”的书本知识,还要学习那些“看不见”的方法论、经济思维与问题意识,而恰恰是这些“看不见”的培养目标无法通过传统的考核方式考查。
(三)教学内容很难跟上实际经济发展步伐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社会科学,其也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但现实的经济社会现象变化非常之快,光依托教材的授课内容很难将经济学领域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展现出来。这就难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与当代中国经济视野,学以致用具有一定的实现困难性。
(四)不注意西方意识形态领域渗透
《西方经济学》起源于资本主义社会,好多看似万古不易的理论往往带着意识形态特色,需要进行辨别与说明。在以往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注意这些意识形态领域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思想与理论,不利于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推进理想信念教育。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理论讲授与案例研讨相结合
在传统理论讲授的基础上,要组织学生就某一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研讨,重点锤炼学生经济思维与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使基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将“看得见”的知识与“看不见”的思想融会贯通,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
(二)期末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
在进行正常的期末考试的同时,加强过程考核,以考查学生的经济思维与经济问题分析能力。在过程考核过程中,可采取演讲、案例分析、经济观点辩论等方式进行。
(三)理论讲授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要将西方的经济理论应用进中国大地上,将最新的经济动态融进经济分析框架内,做中国的经济学理论与思想学者。关注经济社会,将经济学最新动态介绍给学生,以补充课堂、教材的滞后性。
(四)加强课程思政教育
《西方经济学》虽有意识形态色彩,但可以通过否定之否定对其进行批判继承,也就是扬弃,再加上课程思政所具备的育人元素,用以夯实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课程更红,让学生更专,让经济学教育在祖国大地生根发芽。同时培养学生经济学责任意识与情怀,关注国计民生,关注经济发展,关注社会问题,实现“无限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结语:《西方经济学》虽然是一门传统的理论性课程,但在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等有益性尝试和调整,有利于带动学生更加了解与掌握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知识体系;有利于提升教育质量与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经济学应用型专业人才,完成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有利于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术探究能力与专业思考,切实增强知识迁移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