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W视阈下高校红色基因传承路径研究

2021-03-06郭春娟浙江财经大学

消费导刊 2021年21期
关键词:红色育人基因

郭春娟 浙江财经大学

一、研究背景

从 2020年的“表白中国我接力!”全网传播事件到 2021 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视频在Bilibili平台广泛传播,观看量、点赞量超出预期,透露出学生群体中浓烈的爱党、爱国之情,这就是“00 后”大学生用独特的方式表达传承红色基因的浓烈情感。但是,新时代青年对于在高校里接受传统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却一般,本文分析了传承红色基因的困境,并针对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

二、理论框架

20 世纪 50 年代,著名的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过程的五要素: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即“5W 模式”[1]。“5W 模式”体现了传播是一个具有目的性的过程,最终影响受众者[2]。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传播、传授价值观的过程,从传播学的“5W”角度分析红色基因传承过程,是由教育工作者将红色基因的内容通过多种媒介传递给大学生,促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3]。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想要提升红色基因传承的传播效果,则需要综合考量“5W”要素[4],形成育人合力,相互作用才能让传播内容真正有效地到达受众并提升教育的效果。

三、目前高校红色基因传承现状

(一)传承红色基因缺乏“强”度

根据问卷调研数据得知,大学生对红色基因处于“了如指掌”和“完全不了解”的程度占比较少,半数以上的人处在“有点了解”的程度。据了解,大部分人对红色基因的了解来自于工作或学习需要,或偶尔从网络上了解,很少有人主动去了解革命英雄事迹。红色基因的宣传程度仍有较大空间。学生大多通过课堂等渠道了解红色基因,但是因宣传红色文化的渠道较少,大学生们主动获取的渠道范围有限。举办的红色文化活动吸引力不强,容易流于形式,创新性不足。

(二)传承红色基因缺乏“深”度

通过问卷调研数据得知,部分学生对红色文化不感兴趣。大学生主要参加的红色活动主要是对烈士陵园的祭奠和参观红色景点等方面,千篇一律地参观红色博物馆、参加党的理论宣讲等。由于党团支部活动覆盖范围、频次等局限,学生受到的教育效果不理想。经调研,通过文献资料学习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并非主动学习。大部分人参加红色活动是因为特定节日或学校组织,少数人会主动参与。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自制能力还不够,需要多鼓励大学生参与红色活动。当下文化传播的形式平面化、单一化,不符合大学生的个性,新时代大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和掌握,不能仅仅依靠传统输出式教育学习,还要结合学情状况,根据时代形势,运用寓教于乐性的方式加快对新事物的认可和接受度。当代红色基因的传播仅仅停滞于“以理服人”,没有与和“以情感人”结合起来,仅仅阐述于红色基因的内涵实质,而没有挖掘出背后的传承规律。

(三)宣传红色基因缺乏“广”度

高校学生对我国红色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不够系统、深入,获取途径通过课堂等主渠道,对红色文化的感悟缺少主动性与积极性。他们深知传承革命精神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缺乏实践,行动却跟不上思想,想的多,做的却远远不够。近些年,社会对红色文化的宣传程度很大,最受大学生青睐的宣传途径则是网络媒体与书刊杂志。很多人容易忽略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性,因此,要加大对红色基因的宣传力度,真正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加深热爱,主动去进行学习和传承红色基因。

四、5W视阈下高校红色基因传承路径

(一)传播者(信息源头)——主动变被动,在传承主体上多元化

传播者,也被称为信息源头或者是信息的发出者。高校承担着红色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髙校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主体因索,主对于传承红色基因的实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高校应强调传播主体的定位,从自身重视,加强红色基因内容与课程的融合,加强思政育人队伍建设,在机构设置上成立有专人组成的红色基因传承活动的整体规划,把传承红色基因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工作规划中,保障校园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老师在面对传播客体需求的提升时往往会力不从心,其服务能力与活动内容都会存在局限性,继而影响传播效果。因此,高校对外应与红色教育基地、团校等建立红色资源共享机制,实现红色基因传承主体多元化的模式。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与社区、红色文化服务机构建立联系机制,形成育人合力。这样能从多方面发掘红色文化资源、扩展服务对象范围、拓宽服务渠道、扩大宣传范围。2021年挑战杯“红色专项”活动,可以把实践团队看作是传播者,由于传播者是自发参与到“红色寻访活动”,对身边人物、红色遗址进行发掘。由此,一改说教式大众宣传方式,由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转被动为主动,从而促进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及红色基因的自我认同感。实践活动的采访对象取材于团队中的身边案例,从而使得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红色基因无处不在。信息的接收者对于信息传播者具有很强的作用,积极的反馈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红色基因的理解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二)传播内容(讯息)——抓好党史学习,在传承内容上开发特色化

讯息,即传播内容,是由相应的符号系统所构成的信息。内容是传播活动的中心,一定要把握好传播内容,传承好红色基因需要加强党史教育学习的自觉性,以及情感认同。深入研究、提炼红色基因内核,把红色基因的教育宣传融入日常学习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中。要注重把红色故事讲生动、讲深刻,让人人既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播者,又成为红色基因的受教育者。可以深入挖掘本校、本地区的榜样人物、革命英雄等爱国主义教育元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如今红色基因的发展难免拘泥于老形式,缺乏新的亮点,也缺少与时代的连接。对于新时代的新青年来说,红色基因对他们的吸引力并不大。采用一些新形式、新方法,使之能够与新时代相融合。比如可以让大学生参与到红色研学旅行中,从“游中学”、在“学中做”、实现“做中传”,传承好红色基因,把人生的理想融入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高校在传承红色基因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在特色上下功夫。一是不少具有百年历史的高校会有红色文化的积淀,以及优秀校友资源。高校应打破这样的局面,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红色文化育人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如组织挖掘“百年学校发展中的红色故事”,进行线上线下宣讲,形成“立体”的红色基因育人模式。这样既可通过发掘本校的红色文化,让学生对校史得以了解,又可丰富活动形式。二是应发挥学科优势,为学生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红色文化育人活动。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有寻访抗战老兵、寻访百名党员等主题活动。还可以与读书节活动结合,如红色书籍榜单、最受欢迎的红色书目,给学生推荐一批党史学习教育的书籍。当前喜迎建党100周年,全社会都在掀起学习党史的热潮,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使大学生能够汲取到党史教育的精髓让,感受到革命薪火代代相传,激发起传承红色基因的热情后,会有非常好的效果。三是高校应该加大地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合作,地方文化作为红色资源的瑰宝,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更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应该多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红色文化研学活动。

(三)传播渠道(信息渠道)——利用新媒介,在传播渠道上创新化

传播渠道也被称为传播媒介,是信息的发出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主要介质。媒介不仅是信息的传播中介,也是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连接的纽带,也是完成传播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应以新媒介带动红色基因传承。立足于当今大学生的使用习惯,使用学生喜爱的传播渠道。现在高校大学生多为90后、00后这些群体,更愿意使用移动网络渠道获取信息。电子媒介迅速发展,各式新媒介更新迭代速度加快,应采用新形式、新方法,通过微博,知乎等平台,使红色基因传承与新时代相融合,并将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内容融入学习。如今自媒体迅速发展,传播知识的媒介越来越多元化,而多样化的传播更有利于给学生带来深刻印象。例如,通过微博,可以引导公众人物缅怀老一辈的功绩,打卡分享红色基因相关的电影和书籍;通过知乎社交媒体平台入手,可邀请“知乎大V”编写红色基因相关的问题;在新兴弹幕视频网站,可以制作相关微视频,发起关于红色基因视频的剪辑活动,邀请b站各up主参与,并设立奖励措施。也可以在微博或者其他社交媒体上进行红色文化宣传,短视频平台出现不烧拜访英雄为主题的博主,他们会亲自寻访、拍摄和讲解。以新媒介带动红色基因传承,促进年轻受众形成KOL,增加受众范围。

(四)受传者(信息接收)——以受者带动传者,在传播对象上细分化

受传者即指信息的接受者。从信息的接收者出发,可以探究红色基因文化宣传的效果以及其利用受者带动传者。对不同大学生群体及需求的深入分析才能有的放矢的开展红色文化的宣传。一方面是要主观上强化对学生的研究。采用多种调査方式如问卷调查、在线调査、面对面访谈等方式,获取如年级、性别、专业、偏好等信息,分析这些数据的共性与个性,以便为将来开展差异化的红色育人活动规划与实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在内容上做到客观。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来传播红色文化的资源和内容。如工科生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更喜欢读科学家的故事,可以在授课内容上深入挖掘;军事类院校的学生对于抗战老兵的事迹感兴趣,可开展寻访类的活动。细分客体对象有利于把受众者需求与红色基因的传承紧密衔接起来。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让大学生亲身经历、亲耳听见老一辈党员的人生历程,输出实践调研报告,使得大学生加深对红色基因的认知。同时,参与的大学生还可以充当影响因子,影响身边人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看法与观点,以受者带动传者。这些都可以充分地说明,以创新形式带动社会广泛参与十分必要。

(五)反馈(教育效果)——以数据为导向,在反馈传播效果上精准化

效果评估反馈对于活动的可持续性和深入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效果反馈机制,髙校育人主体可以发现认识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提高以实现传承红色基因在5W传播过程中的良性循环。在评估手段上。传统文化的传承评估既要考虑到有些指标是可以量化的,是有形的,又要考虑无形指标。因此,对于常规性的描述,可通过问卷调査法、访谈法加以分析,而对于数据型的指标则可利用因子分析、层次分析法等进行深度挖掘。对于传承红色基因的效果不能短期进行简单评估,应当深入学生,制定合理的指标。传播内容能否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取决于传播方法。在开展课堂主阵地的红色教育时,教学和活动内容需要考虑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是否能够真正地入心。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信息采集、分析。例如,B站上传承红色基因的视频,可以采集到浏览量、弹幕量、点赞量、转发量等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精确解读,可以作为传播效果的一些辅助判断。

五、结语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高校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视角,高校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过程中多个因素影响传播效果,未来高校应当不断挖掘新型传播媒介,在把握受众群体心理需求、价值观念的前提下,做好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精准传播工作,高校应该在传承主体多元化、在传承内容上开发特色化、在传播渠道上创新化、在传播对象上细分化、在反馈传播效果上精准化,做到红色基因传承的良性循环,真正使广大青年深刻理解红色基因内涵,一代又一代大学生传承好红色基因,从而对大学生在价值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涵养情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基因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Frog whisperer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追忆红色浪漫
创新基因让招行赢在未来
基因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