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轻化工程专业教学的探索

2021-03-06尚玉栋习智华

纺织服装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技艺纺织

任 燕, 王 立, 尚玉栋, 习智华

(西安工程大学 a.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b.科技处, 陕西 西安 71004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全面把握和对文化作用的深刻理解,多次提及文化自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我校(西安工程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校,轻化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一流专业”。该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染色、印花和整理等加工与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中的蜡染、扎染等联系尤其紧密,因此,在纺织服装类高校开展纺织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要,也是轻化工程专业艺工融合最为合适的窗口和平台[2]。通过对纺织类非遗的学习,引领学生在蜡染、扎染、蓝布印花、香云纱染整技艺等手工印染艺术中体会中国身份、认同中国文化、培养中国精神,既是新时代专业教育的要求,也是实现纺织类非遗项目动态传承的有效途径[3]。

一、 目前轻化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 专业教学与艺术结合不紧密

轻化工程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且注重学科交叉。但从现有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来看,专业重“工”轻“艺”,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中未实现技术与艺术的有机融合,这不利于对学生服装审美、服装搭配等艺术感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 专业课程体系有共性、无个性

调研发现,国内多所纺织服装类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共性有余、特色不足。轻化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多以四大化学为学科基础课程,以“染整工艺原理”“染料化学”“印染设备”等为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设置上缺少与各校专业特色的融合。学校专业特色不鲜明势必影响专业的持续发展,也会使得毕业生在就业时缺乏市场竞争力。

3. 实践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调查发现,学生更愿意以仿真模拟训练、创新竞赛、项目实训等形式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也无法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工程实际问题中,势必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提升。

二、 非遗融入轻化工程专业教学的思路

以我校纺织、服装、轻工、材料、化学等特色学科资源为基础,将非遗融入专业教学的思路如图1所示。(1)对纺织类非遗进行研究,整理、分类与专业联系紧密的优秀非遗项目,以纺织品加工工艺为主线,梳理出与专业联系紧密的纺织类非遗项目,构建艺工融合的纺织类非遗知识链;(2)以艺术与工程融合、研究与应用融合、传承与创新融合为思路,通过纺织类非遗知识链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多点融合,打造特色鲜明的轻化工程专业课程体系;(3)依托此课程体系,将纺织类非遗嵌入专业实践教学,以实践课程、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为载体,构建“实验—实践—竞赛—创业”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4)通 过小班实践的应用研究获得可行性成果和经验,持续改进,并在其他专业领域推广交流。

图1 非遗融入轻化工程专业教学的思路

三、 非遗融入轻化工程专业教学的具体方法

1. 构建与专业课程体系相对应的纺织类非遗知识链

以纺织类非遗为切入点,对轻化工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结合现代纺织印染技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的特点,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对比分类的方法,根据非遗名录中纺织类非遗的物质载体和加工方法,对照轻化工程专业原有课程体系,将纺织类非遗划分为原材料、织造、刺绣技艺、印染技艺和民族服饰五个大类(见表1)。参照纺织品加工顺序和专业课程的授课顺序,构建与专业课程体系相对应的纺织类非遗知识链。

表1 纺织类非遗分类[2, 4, 6]

2. 构建纺织类非遗多点融合的特色专业课程群

采用对比分类法和系统研究法,围绕材料、织造、色彩图案、传统手工技艺、染整加工等方面,对非遗进行知识点的拆分和重组,并将非遗知识点对应融入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纺织类非遗多点融合的轻化工程专业课程群(见图2)。对非遗融入后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保证课程完整性、系统性的前提下,体现现代纺织技术与传统纺织工艺的异同点,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既感受到传统纺织文化的丰富内涵,又掌握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前沿纺织科学技术。

图2 纺织类非遗多点融合的轻化工程专业课程群

3. 打造纺织类非遗多层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

以非遗传统手工印染技艺为主线,采用系统研究法,将非遗技艺贯穿于轻化工程专业的综合性实验、生产实习、毕业专题等实践环节。通过开设手工印染技艺、创新印染艺术产品等实践课程,举办纺织类非遗创新创意产品竞赛、校园文化浸润等方式,加强学生对非遗的了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工程能力、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利用非遗衍生出的创意产品开展创业活动,培养创业能力。图3所示为学生设计、制作的手工印染艺术作品。

(a) 折扇 (b) 扎染书意 (c) 零钱袋及发饰

四、 结语

将纺织类非遗引入轻化工程专业教学具有创新性。在走访调研中发现,我国纺织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形势严峻,很多延续了数百甚至上千年的纺织技术、机械、材料已被现代纺织工业所取代,因此必须重视纺织高等教育在保护和传承纺织类非遗中的特殊作用。我校作为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校责无旁贷,将现代纺织高新技术与非遗传统技艺相融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以培养更多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的非遗传承人。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技艺纺织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