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用人与学生就业双效拟合课程链的构建与实践
——以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例
2021-03-06陶建勤
陶建勤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的地位不断提升。但在企业用人与学生就业过程中,往往因双边需求的吻合度不够而导致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我校(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基于满足企业与学生的双边需求,研究并构建具有双效拟合功能的纺织类专业课程链,使专业课程链的教学实施效果能最大限度地同时符合企业用人需求与学生就业需求。
一、 产教需求生态的分析
高职教育必须紧跟专业所面向产业的发展步伐。随着产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规格与质量必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保持紧密合作,才能与时俱进地开展各项教学建设工作。学校专业与产业、企业以及学生之间通过内在的供需关系而形成一种产教需求生态。如图1所示,这种需求生态表现为,产业链上的不同类型企业形成分工合作的产销链接关系,不同类型的企业通过岗位设置与用人组织生产;产业发展要求企业技术不断改革创新,由此带动了对人才规格与质量的动态需求;而高职教育面向高职人才的就业岗位群,学校需要通过专业为产业发展与企业用人培养并输送技术技能人才;专业是连接企业岗位与学生就业的桥梁,并以课程的形式组织教学;专业在培养与输送人才的同时也在为学生就业需求提供服务,学生群体是专业教学与企业用人的共同对象。因此,学校的专业教学在力求满足产业发展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同时,还应兼顾学生个体在性格、爱好与潜能方面的差异而导致对就业及其职业发展的不同诉求与愿景,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与学生就业需求,并落实到课程教学中,通过课程服务于企业岗位用人与学生个体就业。
图1 产教需求生态关系
二、 专业课程基态链的构建
专业课程基态链是针对产业链上的高职人才岗位分布,为满足企业用人需求而布局的专业课程门类结构。如图2所示,依据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布,以及纺织产业链上不同企业的任务与衔接关系、原料与产品的种类,针对纺纱生产、织造生产、纤维或纱线染色生产、织物染整生产与纺织品贸易,进行专业教学任务的纵向分割,结合高职人才的专业技术技能从入门认知到综合应用的培养规律,设置、整合专业课程并安排课序,构成由“纺织产业认知实习”“纺织材料与检测”“纺纱技术”“织物结构设计与制样”“织造技术”“染整技术”“纺织品来样分析”“纺织品贸易实务”“纺织工艺技术应用”9门课程组成的专业课程基态链,布局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轴,以此推动产教融合教学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
图2 专业课程基态链的构建
三、 专业课程链组的形成
专业课程链组是在专业课程基态链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其职业规划,为满足学生就业需求而形成的专业课程链。
1. 课程教学梯度分层
如表1所示,根据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毕业生在纺织企业的就业岗位工种及其对人才素质结构要求,将基态链上的各门课程内容分割成专业知识层、岗位技能层与岗位技术层三个教学梯度,确保教学内容范围的岗位针对性与课程实施的责任制,以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在此基础上,分别串联课程基态链上各门课程的同一层教学,获得课程间的三种内容关系,包括专业知识衔接层、岗位技能衔接层与岗位技术衔接层,进行系统化的分层管理,确保教学过程的课课相连,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课程的梯度教学过程中螺旋式上升,合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表1 课程内容的教学梯度分层
2. 专业教学对象分类
如表2所示,根据纺织企业高职人才的就业岗位类型,基于专业课程基态链,通过调整各门课程的课时与教学梯度,进一步构建分别针对生产、设计与贸易三类岗位的课程链组,包括生产型课程链、设计型课程链与贸易型课程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选项,使学生的兴趣与其学习过程、就业取向相结合,由此形成高质量职业教育过程所必需的内生动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特长与职业规划选择课程链,专业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确保教学内容的群体针对性与岗位辐射性,使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与岗位技术程度适当,有效落实服务企业用人需求与学生就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表2 专业课程链组的教学梯度与课时分配
四、 实施效果
专业课程链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方面,实施效果的达成如图3所示。
1. 重构课程体系结构
以课程链布局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轴,有效拟合了企业与学生需求。通过构建专业课程基态链,拟合专业所在产业对人才的动态需求,使学生获得全产业链上就业岗位的关键性技能与技术,有利于培养通知识、宽视野、厚基础、具备创新创业潜质的高职纺织专业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通过构建课程链组,为学生学习与人才培养方案提供选项,拟合学生对就业与职业发展的需求,有利于针对学生的基础实施柔性教学,落实因材施教、立德树人理念,培养爱岗敬业、精技术技能、具备工匠精神的高职纺织专业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图3 专业课程链的实施效果达成
2. 创新合作育人途径
(1) 增强了课程资源的时代性。以双效拟合专业课程链为载体,激发了校企合作意愿,吸引了校企之间共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规划并共建共享,同时集成了主流企业技术信息与应用理念,与时俱进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课程链建设实践中,校企共建了2门省级精品课程、1部国家级精品教材、2部省级重点教材和1个省级创新实训基地等标志性教学资源。在课程链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课程链为主轴进行持续性教学建设的效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及毕业生就业质量奠定了基础。
(2) 引领了科研反哺教学之路。以双效拟合专业课程链为载体,确立了基于课程内容的产学研合作途径,实践了科研反哺教学。例如,围绕“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内容,近年来开展了多项学生参与的校企合作科研活动,并在《纺织学报》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5篇,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2项。对于教学内容所在技术领域的创新性研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了科研反哺教学的作用,由此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与创业素质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3.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双效拟合专业课程链的构建形成了“五维度三因素”纺织人才培养方案(如图4所示)。第一维度是就业岗位类型,面向纺织企业的生产、设计与贸易三类高职人才岗位;第二维度是专业课程链组,构建生产型、设计型与贸易型三个课程链选项;第三维度是专业教学对象,根据学生就业需求,分类培养生产方向、设计方向与贸易方向三类学生群体;第四维度是课程教学内容,将课程链上的每门课程分成专业知识层、岗位技能层与岗位技术层三个教学梯度;第五维度是教学实施管理,分别链接课程链上各门课程的同一梯度层,形成三个管理层面,保障了教学的实施质量。
图4 “五维度三因素”人才培养方案
五、 结语
构建双效拟合的专业课程链,基于所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兼顾全产业链上企业用人与学生对就业岗位的个性取向,服务于产业发展与就业个体的双边需求,确保专业教学紧贴产业对人才的动态需求,并符合学生就业及其职业发展规划。以双效拟合为目的的专业课程链组,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与精准教学提供了解决方案,使课程的岗位功能清晰、内容衔接有序、管理分合有方。以双效拟合的专业课程链为载体,有利于增强校企合作动力,缩小校企合作距离,丰富校企合作内容,为校企深度合作打开局面,促进校企共谋、共建、共享课程资源,有效拓宽校企合作育人途径,确保“企业布局及岗位工种”与“课程设置及能力培养”的协同性。同时确保“课程设置及能力培养”与“学生需求及素质基础”的适应性,有利于分类培养懂消费市场的生产型人才、懂生产技术与消费市场的设计型人才、懂生产技术的贸易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