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工效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2021-03-06孙光武李艳梅陈晓娜
孙光武, 李艳梅, 陈晓娜, 张 云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 上海 201620)
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了《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从高校专业课出发,发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我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服装工效学领域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与科研基础,开设的“服装工效学”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每年约有120名学生修读该课程。课程一般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同时还配有“服装工效学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印象。就课程思政,我们在“服装工效学”课程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 “服装工效学”课程思政的基本思路
理工科专业课程由于理论性和实用性较强,往往难以引入各类思政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陷入将思政元素生搬硬套进课程的窘境,即将原本并不契合的思政案例用于教学,反而使学生产生厌烦及抵触情绪。因此,在进行课程思政内容设计时,一定要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避免附加式的生硬说教。在“服装工效学”课程教学中,引入的思政元素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 文化自信。可引入我国古代文化和现代前沿科技案例。譬如,在讲述人体工效时,引入《天工开物》和《考工记》中对古代生产工具的描述,阐明古代中国人在设计制造生产工具时就考虑如何便于使用,而不是让人适应工具,这表明古代中国人在设计工具时就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讲述人体测量时,引入《黄帝内经》中有关人体尺寸的描述。类似的案例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敬仰古人的智慧,进而产生文化自信。
(2) 科技自信。主要案例为我国的前沿科学技术。譬如,在讲述服装部位设计时,引入东华大学李俊教授研发的宇航员舱内服;在讲述防火服装设计时,引入东华大学研制的“燃烧假人”。将前沿科技引入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本专业在现代科技中发挥的作用,增加对专业的自信,同时增强科技自信。
(3) 国家发展战略。引入“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等,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在国家未来发展中的作用,明晰国家的发展方向。
(4) 德育为先。通过引入精益求精、匠人精神等德育元素,告诉学生各行各业都要有一颗敬业的心,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哪怕是一颗小小的扣子、一片口袋都要反复思考背后的工效学设计理念,这样才能设计和制作出好的服装。
二、 “服装工效学”课程思政的主要教学内容
服装工效学是由原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服装功能研究室主任曹俊周教授首先提出的[1]。目前,服装工效学被认为是人体工效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以人为中心、以服装为媒介、以环境为条件的系统工程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服装、环境。围绕这样的基本定义,我们选择了张辉等所著《服装工效学》[2]、薛媛等所著《服装人体工效学》[3]、张渭源等所著《服装舒适性与功能》[4]作为课程的参考书,同时引入相关课程思政元素,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服装工效学”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要点
表1中罗列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思政要点。
(1) 第一章概括了本课程的内容,是最容易引入思政元素的章节。在介绍工效学起源时,可以引入中国古代匠人设计生产工具的案例,如《考工记》中对马车的设计,《天工开物》中对生产工具的描述等。在介绍人体工效学科研机构和发展时,引入我国目前的工效学机构,如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国家军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在介绍目前人体工效学的前沿科技时,可以给学生普及一些中文学术期刊和我国该领域的科研情况。
(2) 第二章主要讲述环境指标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在讲述低温对人体的影响时,可以引入红军战士过雪山的事迹,也可以播放不畏严寒的解放军战士守卫祖国边疆的视频。在讲述人体表面积公式时,可以说明该公式早期是由Stevenson在20世纪30年代测量中国人体获得的,现在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中国人体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我国很多学者如赵松山、胡咏梅等人通过测量现代中国人体表面积修正了Stevenson的公式。
(3) 第三章主要讲述人体测量技术。在介绍古代人体测量时,可以引入我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灵枢》对人体尺寸的描述。在讲述人体特征时,可以告诉学生我国幅员辽阔,人体特征不一,同时引入数据举例说明华北和西南地区人体特征的差异。此外,介绍各国人体测量标准的差异,以及我国近年来的人体测量标准是如何建立并逐渐赶超发达国家的。
(4) 第四章主要讲述人体的动态测量技术。本章有较多的结构和工艺设计内容,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融入服装人的匠心、敬业等元素。譬如在讲述领子、袖子、口袋等部位的工效学设计时,引入精益求精、匠心独具等精神,让学生懂得在设计时拥有正确的工效学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5) 第五章主要讲述服装材料的热湿舒适性。本章可以引入目前我国科研人员在该领域前沿的科研工作,自主研发的新纤维、新涂层、新织造工艺如何影响面料的热湿舒适性。
(6) 第六章主要讲述触觉和压力舒适性。本章可以通过触觉引入服装材料学中的织物风格知识,然后介绍国产YG821型织物风格仪的测量原理。在服装压力舒适性方面,可以引入压力传感器等我国自主设计完成的柔性传感器。
(7) 第七章主要讲述服装舒适性的评价方法。可以引入我国在暖体假人研发领域的新技术,也可以顺势提及“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5]。
(8) 第八章主要举例讲述各类服装工效学设计。可以结合中山装等我国特色服装讲述相关部位设计;在特种服装方面,可以引入我国自主设计的神舟飞船上宇航员的宇航服和舱内服等;在智能服装方面,可以引入智能可穿戴技术等内容。
三、 “第二课堂”和实验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上,安排额外的学时用于“第二课堂”。学生分组查找相关中英文文献,总结归纳后制作PPT进行汇报。这不仅能让学生学会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也能让他们了解近年来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祖国,从而增强科技自信。通过连续两届的教学实践,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检索相关信息并制作PPT后,还参与PPT的评分,由于他们参与了课程教学,有利于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在“第二课堂”中,我们还开启了圆桌讨论式课堂,学生各抒己见,以“‘一带一路’倡议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影响”“你身边的服装人”“你最崇拜的中国制造”等为题开展讨论。
除了“服装工效学”课程理论教学外,我们还开设了30课时的实验课,用于巩固和加深课堂知识。在实验课的内容设置方面,我们也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在测量空气温湿度时,介绍我国的地理环境;在测量人体表面积时,讲解我国学者对Stevenson体表面积计算图的修正研究;在人体尺寸的动静态测量实验中,引入各国测量标准,并说明我国测量标准的优势,待测量完成后将测量结果与《黄帝内经·灵枢》中的描述进行对比,呼应课堂教学内容;在皮肤温湿度、服装触觉舒适性及非接触式人体测量实验中,教会学生采用国产设备完成上述实验,并讲述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设备的重要性。
表2 “服装工效学实验”主要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要点
四、 结语
课程思政要求在各类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理工科专业课程往往受限于其教学内容,难以引入合适的思政元素,或引入后不免让学生觉得生搬硬套。通过连续两年在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工效学”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的教学实践,目前已经形成基本稳定的教学内容。通过反复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我们认为课程思政需要授课教师积极关注国家发展战略,关注我国科研前沿技术,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如此才能把贴合时代发展的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达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