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汉方医籍出版
2021-03-04马鸣峥杨东方
马鸣峥,杨东方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
《总目》是目前我国收录中医古籍最全的目录书,共收录1949年以前国内出版中医书籍13455种[1],其对于国外中医书籍亦给予较完整的收录,为汉方文献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材料。为充分了解民国汉方医籍在国内的流传情况,笔者以《总目》所载民国汉方医籍为基础,对此时期国内出版汉方医籍的出版地区和年代分布情况进行系统整理,并对《总目》误收、漏收医籍加以补正。经统计,国内现存民国出版汉方医籍(抄本除外)共158种,212个版本,下面将对这些医籍的出版年代和地区分布情况进行简要介绍。
1 汉方医籍版本分布情况
1.1 出版年代分布情况
现存民国出版的212个版本的汉方医籍,出版年代(以初刻年代为准)在1930年—1940年的占比最多,共136种,占总数的64%,其次为1920年—1930年,1912年—1920年,1940年—1949年,分别占总数的15%、12%和7%。
1.2 出版地区分布情况
现存民国出版的212个版本的汉方医籍,出版地区在上海的占比最多,总计164种,占总数的77%,其次为浙江、辽宁、四川,分别占总数的8%、3%、2%。出版地区与年代分布情况详见表1。
表1 民国时期汉方医藉出版地区与年代分布 种
1.3 医籍分类
现存民国出版的158种汉方医籍,可分为医经、伤寒、金匮、诊法、针灸推拿、本草、方书、临证各科、养生、医案医话、医史、综合性著作11类,其中临证各科类医籍共30种,占比最多,为总数的19%,其次为伤寒金匮、本草、方书类。
2 总结
民国时期是中医发展史上的特殊时期,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深入,汉方医学作为中医学在海外发展的一大分支,其代表著作和学术理念也乘势传入国内,受到中医界的重视,各大出版社纷纷出资翻译刊印汉方医籍,亦有多种汉方丛书出版问世,受到广大中医界人士的青睐。
2.1 出版年代分布特点及原因
从民国汉方医籍的出版年代分布情况来看,出版于1930年前后的医籍占比最多,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同时,这一时期大型汉方丛书的集中出版也丰富了此时期的医籍总量。
2.1.1“废止中医案”与汉医的复兴20世纪30年代,国内中医界正上演着一场历史性巨变。1929年2月,国民政府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中,余云岫等提出了四项有关废止中医的提案,后在褚民谊主导下得以通过[2]。此消息率先由《新闻报》披露于众[3],一时引起中医界的震惊和高度重视,一场声势浩大的中医救亡运动就此展开。无独有偶,60年前的日本汉医亦面临着与国内中医同样的命运。1869年日本明治维新伊始,即颁布法令在各领域引进西洋科学文化,在医学界亦实行灭汉兴洋的政策,采用禁止汉医处方权,实行西医国家考试制等措施达到根除汉医的目的,期间汉医界曾组织一系列救亡复兴运动以求生存,仍难挽颓势[4]。直到1926年,森道伯在“一贯堂”举办了历史性的复兴汉医讲演,才重新点燃了汉医的救亡之火,为汉医的复兴运动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5]。中日两国在传统医学领域所面临的相似处境对此时期汉方医籍在国内的出版流通有着一定影响。在国内中医界受到“废止中医案”大潮冲击之时,日本汉医救亡运动再度兴盛,汉医团体重新崛起[6],许多中医界人士受此鼓舞,欲以刊印汉方医籍这一方式向邻邦寻求启发和指引,重振同仁士气。1929年5月,汪绍达在《医事启源》序文中提到,“今村氏独谓西医诸术其源皆出于汉土,因博引汉医之古籍,逐条以证明之,其视汉医甚重,深恐渐遭废弃,至为可惜……今六十余年之后,日本朝野上下,果有复兴汉医之议……夫日人之所谓汉医即我国固有之医学也,日人习我国之医,其爱护推崇尚若此,然则我国人之自为爱护、自为推崇者又当何如耶?”[7]。通过以上文字可见,在当时中医界面临的严峻形势下,汪氏对汉医在日本重获新生的欣慰和欲唤醒国人对中医重视的迫切心情。
2.1.2大型汉方丛书的出版 随着民国时期中医界对汉方医学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些大型汉方丛书得以在国内陆续出版,也扩充了此时期出版汉方医籍的整体规模。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出版于1936年的《皇汉医学丛书》。该丛书由陈存仁主持编撰,由世界书局出版刊行。据传世界书局曾出资7000元请陈存仁赴日访书,陈氏亦不负所托,在日本购置了大量汉方医籍,加上家中旧藏汉方医籍,合计400余种,经整理编译,最终付梓成书[8]。该丛书共73种,279卷[9],一经出版即引起中医界的广泛关注。值得一提的还有日医丹波元简及其子元胤、元坚所辑注的《聿修堂医学丛书》。该丛书共收录汉方医籍13种,1884年,杨守敬曾于日本购得原版并加以汇印,1935年由中医书局出版铅印本,在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10]。此外,1924年三三医社出版的《三三医书》亦包含数种汉方医籍[11]。这些丛书的刊行为汉方医籍在国内的流传做出了重要贡献。
2.2 出版地区分布特点及原因
通过对民国汉方医籍出版地区分布情况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上海出版的汉方医籍数量遥遥领先,占总量的七成左右。这与民国上海繁荣的经济文化、便捷的海陆交通和蓬勃发展的出版业紧密相关。
2.2.1上海的经济文化 上海作为民国时期亚洲最繁华的城市之一,经济发展迅猛,文化包容性强,中外交融态势明显。20世纪初期,上海对外贸易总额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带动了各大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多功能经济中心[12]。上海经济的繁荣也扩大了文化市场的容量,多元的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使得上海对于外来文化的包容度日益提高。留学生归国后,也成为中外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为上海的文化土壤提供了新鲜的养分[13]。由此可见,民国上海繁荣的社会经济文化为汉方医籍的出版传播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
2.2.2上海的海陆交通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不仅经济文化实力雄厚,而且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海陆交通。甲午战争后,日本航运在政府支持下,以上海为基地,向中国沿海各口岸大举扩张势力,多个航运企业进入长江流域开展运营活动,客观上促进了上海的航运业发展[14]。而上海也凭借着交通便利这一优势,成为中国联通世界的一大窗口,许多留学生和公务人员都是从这里登船出洋的。而上海又是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外派人员归国后往往逗留上海,创办学术组织和翻译机构,组织学术著作、教科书等的编译工作[15]。这些因素都为汉方医籍在国内的流通起到了推动作用。近代医家丁福保就曾于1909年赴日考察,返国时购置了大量日本医籍,后将其翻译刊行,并在上海成立了中西医学研究会[16],对清末民国时期国内的医疗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2.3上海的出版业发展 民国时期上海出版业发展盛极一时,不仅拥有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几家综合性出版机构,一些颇具影响力的中医专业出版机构也成立于上海。其中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是近代出版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三巨头[17]。商务印书馆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成立于1897年,由夏瑞芳等人创办,当时吸引了大量名流加入,包括多名医人[18]。该社民国时期出版的《身心调和法》《断食治病法》等汉方养生书籍在当时较为畅销,多次再版。除此之外,亦有少量汉方本草及医话类著作出版问世。1912年,陆费逵创办的中华书局作为商务印书馆的主要竞争对手横空出世。该社汉方著作出版相对较少,主要有《皇汉医学》《灸法医学研究》《应用汉方释义》三种。1921年,三大出版机构之一的世界书局成立,由出版界奇才沈知方创办。与重视出版西医书籍的商务印书馆不同,世界书局偏爱出版中医书籍。[19]在汉方著作的出版方面,最具影响力的当属《皇汉医学丛书》。成立于1929年的中医书局是民国最大的中医类出版机构,该社兼顾中医及汉方医籍的出版,专门组织了皇汉医学编译社[20],于1935年铅印再版了《聿修堂医学丛书》,并将多部汉方要籍刊行于世。民国上海出版业的迅猛发展为汉方著作的刊印发行提供了基础条件,是民国时期汉方医学在国内传播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