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曾国藩对金陵书局的影响

2015-03-18雷慧杰

传播与版权 2015年5期
关键词:书局遗书金陵

雷慧杰

探析曾国藩对金陵书局的影响

雷慧杰

近代中国图书出版史上,曾国藩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金陵书局是近代官书局的典型代表之一,金陵书局与曾国藩有什么样的关系?他的出现给金陵书局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本文对此进行详细探析。

金陵书局;曾国藩;《船山遗书》

[作者]雷慧杰,河南大学。

一、曾国藩与金陵书局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意为“尽涤前日之污,以为更生之人”),湖南湘乡人(今双峰县)人。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因讨伐太平军时,有大肆屠杀平民之情事,而与其弟曾国荃被称为“曾剃头”或“曾屠户”。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曾国藩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通过封建王朝正常科举考试开始仕途,出将入相。有学者称他是传统封建社会士子“学而优则仕”的典型代表。曾国藩仕途生涯开始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中会试第三甲第四十二名进士,成武翰林院庶吉士。于1841年在翰林院供职。曾国藩在翰林院任职期间,文学上的造诣进步非常大,曾饱览群书,与天下文人学士相交,如与倭仁、唐鉴、何桂珍、邵懿臣、吴廷栋等人探讨国家大事、文学事宜。曾国藩精通经史,并对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实践颇多,相交文人墨客,广聚人才。

总督府中亦有百人左右,是皆曾文正一人之声望道德,及其所成就之功业,足以吸引之罗致之也。文正对于博学多才之士,尤加敬礼,乐与交游。

金陵书局是发扬传承传统文史非常重要的地方之一。曾国藩在金陵书局提倡节义、兴文教,刻书以传统文化为主,促进了晚清大规模官书局的出现,开启了“中兴”人文之盛,也为清代出版事业增辉添彩。他认为“邦政所急,儒训是先,将宏富教之,宜用广文儒之”,“相公乃天盖,人文佐生成”也表达出曾国藩对学术传承的贡献与实践。

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领袖倡导在全国各地建立官办印刷出版机构官书局。早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奉旨进兵安庆时,派莫友芝遍访遗书,就在为建立官书局作准备。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曾国藩授意在安庆创设书局。六月江宁收复不久移局于铁作坊(太平天国慕王府),后又移至江宁府学飞霞阁,组建了举世闻名的金陵官书局。初期由曾国藩私人出资,随即改由公款支付。刊印图书以经史为主,诗文次之,同时也刊印一些如《唐人万首绝句选》《楚辞》《白喉治法》《蚕桑辑要》等普通读物和医学、农学方面的图书。其对西方科技著作也颇为重视,刊印《几何原本》《重学》《圆曲线说》《则古昔斋算学》等书籍。前后刻印图书56种,计2776卷690册。金陵官书局所刻印的书籍,因其校雠皆四方饱学之士,且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加之底本多为善本,曾国藩又坚持“但求校雠之精审,不问成本之迟速”的原则,故刊本质量上乘,所刻书皆被视为善本。自曾国藩在江宁府学创建金陵官书局,在他的影响下各地官吏均效仿,相继在全国各地设立官书局20多个,如李鸿章同治四年(1865年)创建江苏官书局;马新贻同治三年(1864年)设立浙江官书局。当时官书局的设立,抢救了大量的古代文献,传播了文化和科学知识,发展了我国近代印刷事业,对中国近代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刊刻《船山遗书》助推金陵书局创立

金陵书局开办有多种说法。学者们如章洪钧、陈可霖、谢正光、梅宪华、张宗友、吴家驹等普遍认同有两种观点。一是况周颐的观点,其《蕙风移二笔》云:“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曾文正公克复安庆,部署粗定,命莫子偲大令采访遗书,商之九弟沅圃方伯,刻《王船山遗书》。既复江宁,开书局于冶城山,延博雅之儒,校雠经史,政暇则肩于经过。”叶德辉《书林清话》中提到“迨乎中兴,曾文正首先于江宁设金陵书局”。另一种是黎庶昌的观点,在光绪二年(1876年)传忠书局刊行的《曾国藩年谱》中写着:“四月初三日,设立书局,定刊书章程。江南、浙江自宋以来,为文学之邦,士绅家多藏书,其镂版甚精致,经兵燹后,书籍当然。公招徕剞劂之工,在安庆设局,以次刊刻经史各种。”

当曾国藩的幕僚劝说其弟曾国荃来主持重刻《船山遗书》时,他才意识到刊刻《船山遗书》的重要性,因而开设书局即金陵书局。正如曾国藩日记中记载的“同治二年,沅甫弟捐资,全数刊刻,开局于安庆”。可探测创立书局最初原因,看到太平天国战争残酷,令各处藏书或散佚或烧毁,藏书几乎荡然无存,曾国藩对此心生怜悯和对传统文化的惋惜,而“始谋创立数据,筹款刊刻经史”。有学者认为曾文正因害怕被人误解为只附庸风雅、跟风易俗,而不正式创立书局。最终开设书局的决心来自于他弟弟曾国荃,因无暇管理,让曾国藩代为操办而创立金陵书局。

曾国藩在行军用兵之时,仍亲自参与书稿的校雠工作,反映出他对《船山遗书》的重视,对书局的重视。正如曾国藩日记记载:“王船山先生遗书,同治四年十月刻竣,凡三百二十二卷。国藩校阅者,诸经稗疏、考异十四卷,订正讹脱百七十余事。”这也反映出他作为学者严谨治学的一面。曾国藩在战争中看到对传统的封建文化的毁灭,作为一个对封建文学如此痴迷和重视的学者自然十分痛心,这为他发起创立金陵书局奠定了思想基础,而《船山遗书》不仅为曾国藩创立金陵书局搭建了桥梁,而且也是书局成立的关键力量。

三、曾国藩挽救书局于水火

其一,曾国藩剿捻回来后,再任两江总督,重新管理金陵书局,进行大规模整改与规划,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把书局迁到飞霞阁,重新调整书局工作人员。校书与管理分开,任人唯贤,让人员各司其职。这次接管,是金陵书局走向兴盛的重要一环。张文虎为首来校对《史记》,任命周学濬为提调,张文虎、李善兰、汪士铎、刘毓崧、唐仁寿、刘恭冕进行校书;严格把关出书质量,选择校对人员,他几乎全部聘请当时的“一时英俊,并以学术风采相尚”的人才。对写刻更加严苛,要求做到“方粗清匀”,而且对人员奖惩有序,赏罚分明,这样一来金陵书局的出书质量在他的严格把关下实属上乘,这对金陵书局的发展。树立外界口碑起到决定性作用。

其二,争取合刻“二十四史”挽救金陵书局声誉。同治七年七月曾国藩再次被调离金陵。离开时说“书局须移交后任永不废”,表达对书局的关心。但书局难免出现人事动荡,且此次人事动荡,对书局的正常运作带来致命性的危害。如曾国藩的“前四史”迟迟不能印刷,这让他非常头疼着急。虽常写信但远水解不了近渴,还是不能完工。幸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六月十四日,李鸿章上奏《设局刊书折》,曾国藩借此获悉,金陵书局将会与湖北书局、苏州书局、浙江书局共同刊刻“二十四史”。但只有金陵书局无公款,如何继续刻书完成“二十四史”呢?忧虑之下,曾国藩修书马新贻,正是这封信,解救了金陵书局的困局。经费拿到,人事方面也齐全,金陵书局再次恢复往日生机。“二十四史”版本史上,金陵书局的版本能够刻成,并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二十四史中参与最多、最主要的部分)与曾国藩的努力分不开。

四、人文兴则书局盛,人文废则书局衰

金陵书局非官商合办,无获得官方注资,要继续生存异常困难。尤其在曾国藩逝世后,金陵书局随着曾国藩的逝世,其风采也一起褪去。曾国藩的幕僚故地重游时,看到书局如此破败、萧条,发出感叹:“落花碧草冶城东,丞相车来访侍中。汉代经生都老去,春光鸡,寂寂日华宫。”从先前的碧草落花鸿儒谈笑的繁华,到现在的寂寥冷清,不禁让人唏嘘感叹,人文兴废对金陵书局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自曾国藩去世后,金陵书局校对经籍的文人骚客们也相继离开,如戴望去世,那年冬张文虎“感知己凋谢”,也辞职。三年之后,唐仁寿也病逝,金陵书局已是“文采风流尽矣”。

曾国藩与金陵书局的关系不能被忽略,也不能被夸大。客观上曾国藩关乎金陵书局的兴亡,他对金陵书局的重视,帮助金陵书局走到最鼎盛时期,“为众流所归”“并以学术风采相尚”。作为晚清官书局的代表之一,金陵书局带起了一股官书局的浪潮。金陵书局所刻之书,也为近代中国出版印刷史提供了巨大的文献史料和收藏价值。

[1]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D].北京大学,1997.

[2]皎然.读张曲江集[M]//全唐诗(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金陵书局[EB/OL].http://baike.haosou.com/doc/2102603.html,2014-12-26.

[4]谢国.明清笔记谈丛[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5]曾国藩.王船山遗书序[M]//曾文正公全集·文集(卷三).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

[6]陈大康,整理.张文虎日记[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7]朱孔彰.题江南曾文正公祠百咏[A]//曾国藩著,往澧化点校.曾国藩诗文集[C].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书局遗书金陵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论陕西官书局的创立
银环桥下的遗书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张祜 题金陵渡》
《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中TK133叙录辨正
李小峰与北新书局
科层制与关系网:民国时期世界书局和大东书局的发行管理制度述论
何功伟:三封遗书写就矢志不渝的生命篇章
醉一场金陵遗梦,留一片丹心如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