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加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1-03-04柏林
柏林
脑梗死是当前病情相对严重的一种脑部疾病,主要为脑部血液供应障碍造成。经调查研究发现,每年我国因为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脑梗死患者高达150 万。脑梗死疾病的发生,使得许多患者出现痴呆、半身不遂及偏瘫等临床症状,有些甚至死亡。中医将脑梗死归于“中风”的范围内,患病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由于中老年人群气血供应不足、身体机能减弱、正气亏虚,进而增加了中风的发生率[1]。现阶段,主要利用药物治疗脑梗死,主要是为了减轻脑水肿。脑梗死类型中,气虚血瘀型较为常见,主要利用黄芪加血府逐瘀汤治疗,从而实现活血、补气、通络的目的。因此,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本院2019 年12 月~2020 年6 月接收的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采取黄芪加血府逐瘀汤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2 月~2020 年6 月前来本院进行治疗的90 例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 例。对照组中,男25 例,女20 例;年龄最小55 岁、最大78 岁,平均年龄(65.34±5.29)岁;病程1~19 d,平均病程(6.21±4.76)d;文化水平:小学10 例,初中9 例,高中14 例,大专及以上12 例。观察组中,男26 例,女19 例;年龄最小54 岁、最大76 岁,平均年龄(65.29±5.31)岁;病程1~18 d,平均病程(6.25±3.96)d;文化水平:小学9 例,初中10 例,高中13 例,大专及以上13 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2]经磁共振成像(MRI)及CT 等影像学检查明确提示脑梗死;自愿签署书面同意书;临床资料齐全、完整;中医辨证类型为气虚血瘀型。
1.2.2 排除标准 具有药物过敏史;存在心理障碍或者具有精神疾病史;合并老年痴呆;伴有脑部器质性病变;存在器官功能衰竭或者凝血功能障碍。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治疗方法。具体如下:阿司匹林肠溶片(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051)口服,100 mg/次,1 次/d;阿替普酶静脉滴注;吸氧疗法等,同时实施降压药物治疗及脑细胞营养液、平衡水电解质、营养支持,必要时实施抗生素治疗,避免发生感染。每个疗程为7 d,接受为期21 d的治疗。
1.3.2 观察组 给予黄芪加血府逐瘀汤治疗。药物组成如下:桔梗10 g,黄芪60 g,柴胡10 g,当归20 g,地龙15 g,丹参20 g,桃仁15 g,生地黄20 g,甘草15 g,赤芍30 g,牛膝15 g,红花15 g。温水400 ml 煎煮,煮沸后去药渣,取汁300 ml,1 剂/d,分2 次服用。每个疗程为7 d,接受为期21 d 的治疗。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 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次①依据NIHSS 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总分30 分,包括凝视、意识、构音障碍、视野、语言及面瘫等,分值越高,说明神经功能缺损越明显;反之,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较轻。②检测中医证候积分,分值越高,说明脑梗死病症越明显,反之,表示脑梗死症状较轻。
1.4.2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疗效判定标准:经药物治疗后,NIHSS 评分降低>80%,且中医证候积分降低>90%,表示显效;经药物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20%~80%,且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90%,表示有效;经药物治疗后与以上判定指标不符,表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3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包括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律失常、血红蛋白降低。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 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 评分为(11.14±1.76)分、中医证候积分为(6.32±1.27)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7.86±2.04)、(8.26±1.4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 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 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n(%)]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发生5 例恶心呕吐,2 例头晕头痛,1 例心律失常,2 例血红蛋白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2%;观察组发生1 例恶心呕吐,1 例头晕头痛,0 例心律失常,0 例血红蛋白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54,P=0.013<0.05)。
3 讨论
针对60~70 岁的老年人群而言,具有较高的急性脑梗死发生率,死亡率约20%~30%,而且50%~60%伴有并发症,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有些甚至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3]。所以,治疗方法的选取特别重要,系统、规范、全面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患者预后改善,及早抢救患者生命安全。
西医认为[4],脑梗死主要是因为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动脉血管狭窄造成的,所以,临床治疗期间,主要为患者提供降压药物、溶栓及抗凝等药物,但是,从整体治疗效果方面来看,并不理想。而中医将脑梗死归于“中风”、“血瘀”的范围内,其包括风痰阻络、气虚血瘀等诸多类型,中医在治疗脑梗死过程中主要按照通络化瘀法进行治疗。本次研究主要为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提供黄芪加血府逐瘀汤治疗,药物组成包括桔梗、黄芪、柴胡、当归、地龙、丹参、桃仁、生地黄、甘草、赤芍、牛膝、红花,其中桃仁、红花及当归能够化瘀行气,对血栓的形成有效抑制;地龙及桔梗能够通络活血;丹参等能够对脑细胞进行修复及保护;牛膝具有通经祛瘀功效;黄芪能够升阳益气;甘草可以对所有药物进行调和。除此之外,药理研究显示[5],红花可以加快纤维蛋白溶解速度,有效抑制血栓的产生;桃仁组成包括桃仁醇,其有助于血管扩张,避免血凝;黄芪有助于细胞供氧能力的提高。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 评分为(11.14±1.76)分、中医证候积分为(6.32±1.27)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7.86±2.04)、(8.26±1.4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黄芪加血府逐瘀汤在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治疗中应用效果明显,该治疗方法能够减轻患者心悸、半身不遂、气促乏力、偏身麻木、手足肿胀等临床症状,而且能够增强肢体运动,改善构音障碍等现象,确保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该结果分析,黄芪加血府逐瘀汤药物组成药物能够疏通经脉,化瘀活血,改善血管状况,从而尽量避免血栓的形成。同时对脑细胞进行修复,确保脑部血液供应充足,从而减轻疾病带来的临床症状,减轻脑供应不足现象,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加快患者康复速度[6]。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分析,经过常规药物治疗后,尽管西药可以取得一定治疗效果,但是长时间应用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而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而中药在该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其能够尽可能的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中药自身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尽管药物起效慢,但是经过长时间服用,患者临床症状能够慢慢缓解,从而获取理想的治疗效果,而且能够防止患者因为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治疗依从性造成影响[7]。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知,黄芪加血府逐瘀汤在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治疗中效果更加明显,其能够及早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减轻疾病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加快患者康复速度,促进其日常生活质量的提高[8]。
综上所述,黄芪加血府逐瘀汤在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疾病治疗中应用效果明显,除减轻偏身麻木、气促乏力、心悸等临床症状外,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采纳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