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对外语专业课程建设的导向性与媒介性

2021-03-03王卓

山东外语教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金课外语思政

王卓

(山东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58)

1.0 引言

2020年是中国高校的“课程思政”年。教育部针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从政策到实践进行全方位引领,打出了一套组合拳。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印发,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国家层面上的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6月8日教育部组织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落实部署。6月15日,2020年全国高教处长会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召开,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出席会议并做主旨报告《谋大局 应变局 开新局—落实落实再落实 提高提高再提高》,着重指出要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并在接受网络媒体采访时指出,要让课程思政建设在全国高校刮起一股新风,让课程思政成为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教育过程。这一系列举措说明,课程思政从2014年开始的萌芽期,经过多年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已经到了走向深化、系统化的关键期(张驰、宋来,2020)。

2.0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独特价值

对于外语教育而言,课程思政更有其特殊意义,更应高度重视。原因如下:(1)新时代新使命的要求。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一带一路”建设等治国理政的新理念都需要我国外语教育政治站位要高、格局要大,要以培育书写“全新的世界史”的外语人才来重新定位中国外语教育使命(弗兰科潘,2020;常俊跃、于如航,2017);(2)外语教育内容特殊性的要求。外语教育涉及中西文化的交融,由于中西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差别,可能使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产生模糊认识,有的甚至迷失方向(张德禄,2019:13)。对此,孙有中(2019:6)指出,外语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大量涉及中外社会制度、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层面,因而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有效塑造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此外,课程思政建设符合外语专业内在跨学科性和外在跨学科性特点(王卓,2018)。外语学科的跨学科属性和外语教育的合作参与性使得课程思政建设在外语专业课程中能够更加充分地得以实现。从外语专业的知识体系来看,其内在知识体系是以语言、文学、文化等交融交叉建构起来的,其本身就具有学科交叉性;而外语专业的外在知识体系架构在历史、哲学、心理、教育、音乐、美术、舞蹈等人文学科和生物、化学、计算机、数学、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之中(王卓,2018:66),更具跨学科性。这一跨学科属性使得思政元素融入成为一种必然。从外语教育本质来看,语言教学是一个合作参与的社会文化建构过程(孙有中,2017:866-867),需要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语言与社会文化机制相互作用。课程思政所体现的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说,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外语课的社会文化建构性。可见,课程思政与外语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有机融合将对外语“金课”建设的内涵、外语教师发展等外语专业的核心问题带来深刻影响。其中课程思政对外语“金课”的目标导向性、内容导向性以及外语“金课”教师团队建设的有效中介性等独特功能将极大拓展外语“金课”建设的内涵和建设方略。

3.0 作为外语专业课程目标导向和内容导向的课程思政

《纲要》的印发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纲要》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因此,课程思政不仅是课程建设中的思政元素,更是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指标和指南。尽管课程思政与“金课”提出的时间、背景和契机不尽相同,但两者的初衷、精神、内涵等方面却有诸多显性或隐性的高度相似性,并形成了多维同构性。事实上,中国高校对于“金课”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性问题已经有所关注。北京、上海、山东等地的高校举办了多场高等学校“金课”与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集中研讨了“金课”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关系问题,并初步形成了思政“核心说”和“方法说”,即“金课”建设的核心与关键是“课程思政”,焦点是“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是挤干“水课”水分,打造“金课”的重要方法。

然而以上观点并未能道出课程思政对“金课”建设的真正意义。事实上,要想厘清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首先要透析课程思政和“金课”的核心所在。笔者认为,课程思政意味着教育观、知识观和课程观的根本改变,要求知识取向向价值取向的转化,教学向深度教学的转化,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化,以凸显课程的精神向度、文化向度和方法向度,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王卓,2020),而这样的课程建设标准正是“金课”“两性一度”的要求。吴岩司长在谈到“金课”建设时就曾经指出,要想实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课程教学就不能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从知识传授走向价值和能力培养(吴岩,2018: 5)。可见,课程思政建设和“金课”建设的共同焦点是“价值”性知识,或者说知识的价值取向。从这一意义上说,课程思政发挥着“金课”建设的目标导向和内容导向的双重作用。

《纲要》明确了不同类型的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基本内容,其核心内容包括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等。事实上,“外语课程思政”的目标导向性在《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均有明确表述。曾艳钰(2019:4)在对《指南》的解读中特别谈到这一点:《国标》和《指南》对外语类专业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明确规定和要求。例如,《国标》和《指南》在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素质要求”中明确提出:“本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指南》,2020:1)。对比《纲要》对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基本内容的描述和《国标》及《指南》不难发现,《纲要》与《国标》对立德树人的要求是高度一致的,在某种程度上,《纲要》是对《国标》中“素质要求”的具体化和时代化,起到了指导和引领作用。《国标》确立的“素质要求”中的“三观”在《纲要》中得以具体化、时代化,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核心内容,而中国情怀则具体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明确课程思政建设所具有的目标导向和内容导向将对外语“金课”建设产生最为深刻的影响,因为这意味着,基于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内涵将成为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描述之一。OBE教育中,教学目标先于教学内容存在并居于主导地位,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环节设置、教学组织实施等活动都需围绕预期目标展开(刘畅、林海,2018:34)。事实上,在“金课”建设中,课程思政的导向性已在外语界达成一定共识。有学者指出,外语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养成国家情怀和高尚品质,最终目标是能够让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冯智文,2020:60)。

《纲要》不仅明确了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而且重申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这就意味着课程目标的描述要从课程思政和学科教育所设定的双重目标出发,而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应该体现双重的课程目标。只有如此,课程思政和外语“金课”建设才能发生“化学反应”。很多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开展“课程思政”,往往从学科自身构建“思政元素”,虽深入浅出,却易出现知识割裂(张驰、宋来,2020:95)。对于此二者如何结合,吴岩在《谋大局 应变局 开新局》(2020)报告中有过一个形象的阐释: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与弘扬真善美的结合,即这是一个“勘探、发掘、冶炼、加工的过程”。勘探:探准各门课程中真善美的思政教育资源;采掘:深度挖掘生动有效的育人元素;冶炼:将专业基本原理与前沿知识有机融合;加工:把课堂变成思政与专业无缝衔接的金课。

以思政目标和思政内容为依托,经过“勘探、发掘、冶炼、加工的过程”,外语“金课”建设包括以下两个层面:一方面以课程思政为目标依托,反向设计培养方案,构建带有鲜明课程思政特色的外语金课模块或者金课群;另一方面以课程思政为内容依托,深入挖掘传统外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而实现课程思政和外语“金课”(群)同构、同行、同效。无论是目标依托还是内容依托,都涉及到课程建设的“知识选择”“价值挖掘”和“人格塑造”问题。课程要围绕作为人的整体发展而非知识的积累来展开(吴宗杰,2008:55),而课程思政正是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关键所在。事实上,在课程思政建设引领下,外语的整体教育观会出现某些修正和补充(韩宝成,2018:54):即在语言、思维训练和培养的基础上,价值塑造将成为外语整体教育最为重要的一环,从而形成从掌握语言,经由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塑造价值,最终达到人格至善的整体教育逻辑发展过程。

《纲要》最大的意义在于指出“课程思政”体系的重要意义。《纲要》特别提出,“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这一要求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课程思政大多停留在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碎片化融入模式,转而强调课程顶层设计,整体把握课程内容,系统提炼“思政元素”(刘清生,2018:93),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到培养方案,到课程设计一体化,并将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纳入体系之中。注重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在于外语课程思政不仅只关注“点”,更能由“点”及“面”,从树木到森林。外语课程思政不仅可以选取大国外交思想和外交活动等“点”状素材进行外语教学,更要设计出能充分体现外语思政特色的系列课程(常俊跃、于如航,2017:78-81)。在“课程思政”的目标导向和内容导向下,外语“金课”体系中的两个核心要素将贯穿于所有课程中,并以显性方式呈现出来。

中国视野和中国情怀。我国当前外语专业对本国思想文化的教育并不理想,英语专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石志华,2013:53-55),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还不够强,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对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显得不足。针对此种现象,《国标》把中国情怀提到了与国际视野并重的位置(曾艳钰,2019;石琳霏、姜亚军,2020),“中国元素”更是贯穿《指南》(曾艳钰,2019:4)。那么以“中国情怀”为导向,哪几门具体课程以及哪本教材的具体内容是针对学生的中国情怀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者都应该做到心里有数(石琳霏,姜亚军,2020:63-64)。《纲要》的出台明确了中国情怀和中国元素的指向性,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笔者所在学院的培养方案制定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在外语课程建设中融入了多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首先,在多语种、立体式大学外语课程体系中(王卓,2019a),设计了带有课程思政性质的中华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包括中华文化外译、古诗词英译赏析、国际形势视域下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等课程。其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中,除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学等选修课之外,还开设了“世界文学”等学科专业平台课。“世界文学”这门课程既有英美文学,也把中国文学、俄国文学、日本文学等非西方文学纳入到“世界文学”中(王卓,2019b:7)。这一做法不但彰显了中国文学和文化在世界文学中的魅力,而且有效打破了文化和文学的“文化单一性”,让学生领略“人类审美共同体”的魅力(蒋承勇,2018) 。

《国标》中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观照的正是《纲要》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对于以上内容,笔者所在学院采用了不同模块课程协同着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配合的课程设置体系。笔者所在学院在2018年修订培养方案中实施了课程模块特色化方案(王卓等,2019:126)。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和培育目标,英语专业的选修课程分为了英语技能、英美文学、语言学、翻译、跨学科英语、文化与思辨等模块,各个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呼应。结合“课程模块特色化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为依托,以关键词为内容聚焦,不同模块根据自身特点,设计出一系列带有鲜明思政特色的课程。以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例,外国文学课程群围绕文学作品中的命运共同体主题,翻译课程群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论述的文献外译,教师教育类课程围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容等开展教学活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完整、科学地将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纲要》特别指出“第二课堂”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意义。笔者所在学院在课堂教学之外,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积极乐观、格调高雅的外语校园文化活动, 如举办马列英文原著经典诵读会,开展十九大报告翻译大赛, 组织“思政”主题的英语角,开展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为主题的英语主题演讲比赛等。这些教学内容有效补偿了“国家意识元素的缺位”,使得学生将外语学习不仅视为提升个人未来成功机会的途径,更将自我提升与国家发展紧密关联起来(陈新仁,2020:23)。

4.0 作为外语教师团队建设媒介的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塑造学生品行的 “大先生”(习近平,2017:378)。“课程思政”这场教育革命对参与者的教育和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吴一安,2005:199),也为教师如何成长为“大先生”提供了导向和媒介,那就是教师应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既做“经师”又做“人师”。

中国是外语教育大国,外语学习者和教授者群体的规模极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 150万外语教师,其中中小学外语教师130万,高校外语教师20万(王守仁,2018:13)。对于教师在育人中的重要性,《国标》和《纲要》都通过专设条目的方式给予了充分体现。《国标》里首次提出有关师资队伍的条目,包括师资结构、教师素质和教师发展 (彭青龙,2016),而《纲要》更是明确提出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并特别指出要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

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对我国高校外语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例如前文提到,以课程思政作为目标导向和内容导向,外语金课建设最为重要的特质就是以中国情怀和中国视野为核心的中国元素。对此,王守仁指出,“我前面提到外语教师的6个专业领域,即语言、文学、文化、翻译、国情、教育,这6个领域均可以与中国发生关联。我们对中国要素,如中国立场、中国视角、中国资源、中国智慧等要有自觉。总体而言是要有中国视野,是在中国视域下进行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这是广大外语教师的学术和事业基准点”(黄新炎,2019:111)。可见,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外语教师能力的向度和框架已悄然发生变化。在外语类专业教师能力涵盖的四个方面,即职业道德、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学科知识之外(孙有中等,2018:9;孙有中,2019:7;仲伟合、王巍巍,2016:5),课程思政应成为外语类教师的另一个能力向度,而该能力向度与职业道德、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学科知识同向而行,并成为勾连这四个能力向度的核心。

由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性,教师队伍建设势必要走融合发展之路,而这恰恰是教师发展最为关键的一点。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洛蒂(Lortie,1975)将教师的职业状态描述为被囚禁在“蛋箱结构”(eggcrate structure)之中,相互孤立,教师除了和学生有深度交流之外,彼此之间缺乏有效交流和合作(Grant,1996),而课程思政对于打破教师发展的“蛋箱结构”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深度挖掘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纲要》更是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从机制上创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专业教师要联动。基于此,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媒介,笔者所在学院尝试建立两种外语教师共同体建设模式:跨学科、跨学院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模式和学院内部的学习共同体模式(见图1)。

图1 以课程思政为媒介的教师共同体

4.1 跨学科、跨学院的教师共同体建设

教育共同体是指“基于一致的教育信仰,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中教师或组织基于一定的行业规范,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志同道合的团体”(何红娟,2017:60-64)。课程思政建设所强调的跨学院备课、开展教研活动的模式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共同体机制创新,即在融合机制上深度优化。以跨学科、跨学院的方式组建教师共同体是开展课程思政最为有效的方式。笔者所在学院对此进行了有效尝试。笔者所在外国语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动对接,多次召开两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会议,目前已经形成了两项合作议题:一是双方共同建设思政课程,发挥双方学科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互补共赢的目的;二是借助外语学科优势,在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方面,特别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系列著作的翻译和推介方面实现共同合作。两个学院对于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课程思政的有益探索,有利于推动多学科优势互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两院的合作目前还拓展到师范认证的经验分享、共同组稿、撰稿课程思政建设的文章等方面。

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和媒介的跨学科、跨学院的教师共同体建设具有多方面的意义:1)塑造新型外语课程思政课程研发模式,可以更有效地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向而行;2)开启外语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跨学科发展模式,符合新时代外语教师的专业特点和学术发展特点。

4.2 学院(学科)内部的学习共同体模式

学院内部的教师团队建设往往是以课程群为基础的,比如笔者所在学院就依据课程群,对英语系教师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实施一体化建设,陆续建设成英美文学课程群教学团队、双高融合英语学科教学团队、跨学科语言学教学团队、英汉互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团队等校级和院级教学团队。然而以课程群为基础建设的教学团队也存在着彼此割裂、融合度不强的问题,在教研活动中形成学习共同体的内在动力不强。究其原因就在于在课程建设中缺少一种能够勾连所有课程目标和内容的线索和核心,而思政元素正是这种有效中介(文秋芳,2017:7)。

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学院的各个教学团队有了合作学习探究的基础和教研合作的前提条件和内容依托,同时各个团队又各有侧重:“英美文学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完成“英美成长小说”等带有鲜明思政特色的在线课程,深入挖掘文学中的德育元素,充分发挥文学的教诲功能,让价值观培养、人格塑造“基因式”地融入外国文学教学之中(蒋洪新,2010;聂珍钊,2014)。“双高融合英语学科教学团队”是学院为进一步增强师范特色,推动英语师范专业深层次变革,整合了笔者所在学院的高校教师和兼职中学教师而特别组建的。该团队讲授的“英语课程教学论”“儿童发展与学习”“中学英语教材分析与开发”等教师教育类课程,高度支撑师德规范、教育情怀等毕业要求,起到了良好的课程思政的导向作用。

5.0 结语

作为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金课”建设的初衷均是在新时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都将带来一场中国高等教育的革命。厘清课程思政和“金课”的关系意义重大:课程思政视域对外语“金课”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也注入了新活力;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外语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师队伍建设都有了全新的发展动力。在某种程度上,课程思政视域为外语“金课”建设带来了新维度、新深度和新广度,并将外语专业建设推向深入。

猜你喜欢

金课外语思政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