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国际化的战略举措
——《中国高校教师全英语教学(EMI)能力研究》评介

2021-01-30胡壮麟

山东外语教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双语英语能力

胡壮麟

(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0871)

1.0 引言

杭州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李颖教授的专著《中国高校教师全英语教学(EMI)能力研究》一书于2019年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我曾为该书作过序,较为简略,最近本书即将再版,再次拜读,作如下评介。

书名中的“EMI”是英文“English Medium Instruction”的首字母缩写,直译应为“以英语为媒介的教学”,作者把它本土化为“全英语教学”,更容易为国内教师和学者掌握和使用。事实也是如此,有关“全英语教学”的检索词的确更多地出现于国内的文献资料中。需要说明的是李颖所谓的“EMI”的意义有时涵盖“双语教学”,即对某一课程的教学在课内外英语和汉语并用。本文按该书的主要内容和若干特色进行评介。

2.0 EMI的时代背景

由于英语已成为国际公认的通用语言,作者在本书绪论和第1章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EMI教学方面的概况、经验和问题。基于EMI的推广程度,作者将这些国家和地区分为,如(1)欧洲非英语国家的EMI教学虽然比较普及,但也存在课堂中师生互动少,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低的状况。(2)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开设的EMI课程更关注本国高校对国际留学生的吸引力,但缺乏能胜任此教学任务的本国专业教师,综合性教学大纲与英美风格并不完全匹配。(3)我国的港澳台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其EMI教育得到国际认可,但也存在学生英语基础差的问题。(4)就中国内地而言,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我国高校开始对“双语教育”和“全英语教育”较为重视,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师资、教材、大纲和班级组织形式等等。

3.0 在中国开展EMI教学的战略意义

作者在本书中系统介绍了教育部在本世纪发表的多个文件,这有助于我们了解EMI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战略意义,如《光明日报》2014年7月报道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指标”一文,提升了我们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开展EMI的认识;又如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个“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方案是给全国高校赶超国际水平的动员令,也是指导在我国开展EMI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值得注意的是,除国家需要外,李颖也谈到EMI有助于高校学生面向社会的需求,例如,能认识到核心学科和21世纪的重大主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能有掌握信息、媒介和技术能力,以致生活和职业能力。这些能力,显然有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去国外留学。作者还注意到只有英语能力的提高,才能适应全球教育资源共享的趋势,如慕课的资源共享。

4.0 EMI的研究基础

作者在第2章从语言学和教学研究的视角讨论了EMI的研究基础。具体内容如下:

在讨论学科话语研究时,作者指出这实际上有关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并进一步提到由此在学术界产生的“语言决定论”和“思维决定论”两种对立观点。显然,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两者的互动。具体到科学话语,作者提到学术界的多种分类方式,如(1)外与内:往外着眼于科学对社会和生活的作用,往内则强调内心对客观世界和未来世界的好奇。(2)从宏观上可区分对“研究课题”的评价和对“研究行为”的评价。(3)从学术话语中的级差范畴化可以区分软科学和硬科学。(4)根据认识论的不同特征,可区分四类,即纯理论硬科学(如物理和化学)、纯理论软科学(如历史学和人类学)、应用理论学或应用硬科学(如工程学)、应用软科学(如教育学)。

作者明确指出,用于科学传播和国际推广的语言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研究水平和国家实力,如德语、法语、日语和英语在不同时期都曾先后起到主要媒介语的作用。另外,作者使用了大量图案和方程式进行分析和讨论。这说明作者能把“语言”提高到“符号”层面以及“多模态符号学”的层面进行讨论。

另外,作者对双语教育的分类,不仅涉及语言本身,而且涉及宗教,政治等因素。作者依据 Baker(1993)的分类方法,确认浸入式双语教育、保留性双语教育、双向性双语教育、主流性双语教育。其次,在进行实证调查和讨论时,作者援引了魏曰宁和苏金智(2011)对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重庆和大连七个大城市的调查数据。

在课堂教学话语研究方面,该文有如下特点:(1)既包括理论研究,也包括实践研究。(2)既考虑到语言学的视角,也考虑到课堂语境的视角。(3)在讨论双语教育时,也对教学中的母语作用和语码转换进行了讨论。在教师能力方面,作者将其表现归类为教学、科研、管理、创造四个方面。只有提高双语教师能力,才能保证我国高校向“双一流”发展,实现高校国际化。作者还提出教师应具有多模态能力和超学科意识。

5.0 对国内高校EMI的调查和分析

作者在进行本项研究时,能广泛收集、阅读和分析国内外有关情况,然后进行整理和分析。这从该书参考文献中列入353个国外论著和191个中文论著足可证明。作者的这种科学态度也反映在她亲自对国内高校EMI教学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调查。

在高校EMI网络教学案例分析中,作者亲自奔走南北,在不同高校做了多次调查。如(1)对中国文化精粹赏析视频课程进行调查,并做了分析,内容涉及对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影响国家形象因素,文化对外传播的途径,如何通过世界的话语体系传播中国文化等。(2)对EMI精品视频公开课“迷人的中国——文化精粹赏析”的调查,内容有课程建设简介,在线学习者的评价,EMI课程建设的关注点回顾等。(3)对EMI“认知中国”系列微课程建设的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眼中的“用英语说中国文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反馈,视频班学生的反馈,英语专业学生的反馈。最后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反馈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4)慕课课程以微软亚洲研究院大数据系列讲座作为调查对象,涵盖微软亚洲研究院与教育部的合作,课程的师资,在线学生反馈等。(5)在浙江理工大学对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课程“全英文授课直通车”的视频课程进行调查。

关于我国高校EMI课堂教学研究,作者着重分析了EMI教师的授课语码,使用英语的比例,中英文语码转换的主要用途和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调查方案也包括学科认知与语言分析,就“语言是学科认知诠释的外壳,还是思维的媒介?”这个问题,作者还能从生态语言学的高度探讨EMI课堂生态的影响。调查的具体对象为英国诺丁汉大学(宁波校区),调研内容主要为EMI所构建的英语氛围,既包括教师介绍的学习方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包括其他高校难以构建的校园生活。在实证研究方面,作者还收集了以下数据:学习内容,英语听说能力,对两类学生(英语基础较好、英语基础普通)教学效果的差异,以及不同授课语言的教学效果。

6.0 对高校EMI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培养的分析和建议

作者总共访谈了13大门类学科的20位专家,学科包括国学、世界史、跨文化交际、教学、物理、地理、园林、军事、音乐指挥、艺术设计等。访谈单位有北京邮电大学EMI教员;复旦大学EAP的课程设置,师资培养,以及包括学术英语和社会科学英语的课堂观察:中国政法大学ESP课程的课程设置,课堂观察和师资培养。基于上述调查分析,李颖提出积极建议。

首先,作者在2012年教育部整体布局基础上,就高校EMI课程的布局和体系提出12个方面的建议,如采用EMI教学便于阅读新闻与文献,获得最新的有关某学科和行业的最新动态;有利于在国际认同的领域采用共通的语码,减少由于语言障碍导致的失误;国与国之间在技术与实践方面能充分理解与配合;某些学科及基础课程,如主线清晰,较少牵涉复杂的理论和推导的课程,可作为EMI的起始课程等等。

其次,针对EMI教师的教学能力,作者认为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1)界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加以说明的认知能力。(2)运用语言等展示专业学科知识。(3)具备EMI授课的特殊教学理论并付诸实施。(4)把握所授课程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在授课内容上承前启后。(5)对学生参与过程及成果进行判断及评估。(6)对学生综合能力施加影响,实现正向变化。(7)理解相关领域的国际惯例。(8)根据国情和需求,对原版材料进行删改和整合。(9)介绍和运用国际最先进专业知识和科技成果。(10)用英语进行科研。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手段以及能力提升进行了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双语英语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读英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酷酷英语林
双语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