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演讲的认知语用阐释
2021-03-03张丽汪少华
张丽 汪少华
(1. 南京晓庄学院 外国语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71;2. 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1.0 引言
政治话语是一种支持或反对特定行为方式、并赋予决策合理性的论证形式,具有宣传政治理念、形成舆论导向、建构民众心理的重要作用(汪少华、张薇,2017:146)。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发表的重要讲话均为中国政治话语的典范之作。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了习近平话语。
以往研究从理论上来看大致分为修辞学、传播学和语言学三种视角。蔡艳玲、李晓杰(2016)以习近平在巴基斯坦演讲为例,从新修辞学同一理论视角探讨外交演讲中的修辞技巧;沈正赋(2018)从逻辑起点、发展脉络和理论内核三个方面探讨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论述的历史性和时代性;黄国文(2017)和文秋芳(2017)分别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功能认知语言学视角对习近平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的演讲进行了语篇分析;庞明(2016)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研究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重要论述的新闻报道翻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何刚(2019)以习近平讲话为范本从语用学视角探讨全球领导力话语建构的文化语用路径;汪少华、张薇(2017)以习近平2017年瑞士两场演讲为例,从认知和社会的视角阐释了中国政治话语体系中的认知建构机制。
整体看来,习近平话语研究呈现出多学科趋势。在语言学方面,功能语言学侧重于词汇语法分析;批评话语分析侧重政治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语用学主要关注言语交际效果。但是以上研究大多以单一的理论为依据,融通认知与语用的研究并不多。
本文将在汪少华和张薇(2017)研究的基础上,整合认知和语用视角探讨习近平话语中架构和隐喻的运用,分析其背后具有中国特色的深层架构和家庭道德模式,纠正外媒对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错误认知,消除西方话语的负面影响,有效促进中国声音的传播。
2.0 认知与语用的融合
认知语言学中的架构是一种有关世界运作的、根深蒂固的认知结构(Lakoff,2004;2008)。Lakoff认为,在政治话语中,词语可以激活表层架构,表层架构再激活深层架构(汪少华,张薇,2017:148)。架构与隐喻密切相关,如果两个架构之间存在映射关系即为“隐喻”(汪少华,2014:31)。
认知语言学强调心理结构,缺少对社会和文化的关注;语用学强调社会文化语境,缺乏深入细致的心理结构描写,二者形成互补关系。架构由角色、角色间的关系以及角色所参与的事件场景构成(Lakoff,2008:22)。架构中的场景相当于语用学中的语境,架构中的角色相当于语用学中的身份。语用学关键在于探究说话人如何通过语言达到交际目的。语境为语用学的核心,话语的语境可以为听者提供重要线索,有助于其理解说话者要表达的意义。语境是影响意识经验的较为稳定的无意识表征(魏屹东等,2015:72)。语用预设作为认知工具,在话语构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语用预设才使得人类交际变得更为经济(魏在江,2014:7)。此外,身份研究一直被传播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关注,身份具有认知性和社会性(陈新仁等,2013:219)。“身份构建”和说话者的角色与地位等语境密切相关,说话者在语言交际中需要身份构建来完成交际任务。
话语具有社会文化性,话语的建构具有认知性,单一的认知视角或语用视角均不能很好地阐释政治话语。认知语言学中的架构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可为说话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提供认知心理依据及逻辑推理。而分析劝导性很强的政治演讲必须考虑话语的交际情景、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交际策略,在话语和语境假设之间找到最大关联。鉴于目前习近平话语的认知语用研究尚少,二者融合很有必要,可为分析政话语提供新的视角。
3.0 语料分析
本文选取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词,全文5510字,总结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上取得的非凡成就,宣布了对外开放的最新举措,传递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勠力同心,共创辉煌未来的信息。
3.1 表层架构分析
词语可以激活表层架构,表层架构分为隐喻性架构和非隐喻性架构两种。笔者以该语料中出现的高频隐喻性词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激活的主要隐喻性表层架构如下表:
表1 隐喻性表层架构的频次
如表1所示,该开幕词中高频隐喻性词汇主要激活七种隐喻性表层架构。隐喻不仅关乎语言,它同时还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概念系统之中。下文将选取表1中占比前3的隐喻性表层架构为例,分析词汇表达如何激活表层架构。
3.1.1“家庭”架构
例1. “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不搞以邻为壑、恃强凌弱的强权霸道……”。
例2. “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坚定支持多边主义……”。
例3.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
例4. “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各国嘉宾汇聚一堂……”
例5.“……组建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新机构……坚决破除制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
以上例子主要围绕“国家即人”“国家即家”这两个基本隐喻,可以推导出国家之间可以成为朋友、兄弟、伙伴、亲人、邻居,可以互助、互通有无。虽然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利益、文化、意识形态,需要彼此尊重,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就像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彼此信任,互相尊重。如例1中使用的“地球村”将整个地球看作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村庄”,那么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像密不可分的邻居一样。“不搞以邻为壑”,其中的“邻”即“邻国”“邻居”,此处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概念化为邻居的关系。例2中“结伴”意为结成“伙伴”,体现了习近平期望国与国之间能成为很好的伙伴。例3来自于海南经典民歌,其大意是亲人好友久未相见,需经常见面联络感情。习近平用这句具有中国地方文化特色的歌词表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如亲人朋友一样,要常常走动。例4中“欢聚一堂”出自清朝石玉昆《三侠五义》中的“如今众位仁兄贤弟欢聚一堂……”意为“家人开心快乐地团聚在一起”。此处,习近平把他国视为是“家人”,在“家”中团聚。同时,“国家即家”隐喻中又涵盖了“政府即家长”这个概念隐喻。例5中的“坚决破除”“发挥……作用”凸显了“政府即家长”这一概念隐喻。在一国之内,政府是家长,要保证整个家庭的和睦相处和每个成员的健康发展。领导人之于国家,正如父母之于家庭一样。作为家长,首先需要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才能维持家庭基本开支,才能确保家庭各个成员健康发展。
3.1.2 “方位”架构
Lakoff和Johnson(1980:17)提出方位隐喻大多与空间方位有关,如:上-下、内-外、前-后、深-浅、中心-边缘。
例6.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例7. 当今世界,和平合作的潮流滚滚向前。
例8. 我希望,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
例9. 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例10. 我们将重新组建国家知识产权局,完善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把违法成本显著提上去……
在方位隐喻中,不同的空间方位表达不同的意义。例6中的“前进”,例7中的“向前”,例8中的“前行”,例9中的“上下”及例10中的“提上去”都体现出方位隐喻中的空间概念。“上”及“前”的隐喻意义并非是任意的,而是来自于人类身体的经验及文化的影响。这两个词激活了可预见的、美好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方位架构。
3.1.3 “旅程”架构
旅程隐喻即把具体的“旅程”概念域投射到另一个抽象的、未知的概念域中去,用“旅程”概念来构建另一个新的概念。
例11.中国人民将继续与世界同行、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例12.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让我们坚持开放共赢,勇于变革创新,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不断迈进,共创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
例13. “摸着石头过河”又加强顶层设计,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例14. 面向未来,我们要同舟共济……
例15. 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
在旅程中,旅行者会在道路(例11、13)上与同伴同行(例11),在旅途中会有很多未知的因素,需要其具备探索创新精神,摸着石头过河(例13),当然,前路漫漫,难免会遇到挫折,需要合作精神,同舟共济(例14),迎接挑战,逢山开路(例15),遇水架桥(例15),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到达目的地,实现了目标(例12)。以上隐喻性词汇激活了“旅程”架构。
3.2 深层架构分析
Lakoff认为,在政治话语中,词语可以激活表层架构,表层架构再激活深层架构(汪少华、张薇,2017:148)。深层架构分析可以揭示语言表象下政治话语中的价值观。一个词可以激活一个或多个架构和隐喻(汪少华,2014:31)。
3.1.1中表层架构“家庭”架构激活了“合作”“共赢”和“开放”等深层架构,在这个大家庭中,需要家庭成员们共同努力,合作起来才能够共赢。中国打开大门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在这个地球村里,只有全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为亚洲和世界创造美好未来。3.1.2中方位词汇“前进”“前行”“向前”“上下求索”和“提上去”所激活的“方位”表层架构进一步激活了全人类在历史的潮流中需要不断“合作”与“创新”的深层架构。3.1.3中的“旅程”表层架构也激活了“合作”与“创新”的深层结构。在“旅程”架构中需要旅行者结伴而行,同舟共济,合作起来,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创新才能到达成功彼岸。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一个表层架构可以激活不同的深层架构;同时不同的表层架构也可以激活相同的深层架构。二者相互依赖,没有表层架构无法体现深层架构的价值观,离开深层架构,也实现不了表层架构的叙事说理。
3.3 “新天下主义”家庭道德模式
在政治话语中,词语可以激活架构,架构再激活道德系统。架构是分层次的,政治话语中最高级的架构是道德,它影响人类的推理和行动(汪少华,2014:31)。在架构体系中家庭道德模式起着统领深层架构和表层架构的作用。Lakoff(2002,2004)认为美国的政治结构正如家庭结构一般,但美国两大政党却有着迥异的家庭道德模式:共和党的道德模式为“严父”模式,而民主党则属于“慈父”模式。在国内,汪少华、张薇(2017)曾指出习近平话语的家庭道德模式为“慈亲模式”。
从3.2的分析得出该开幕词中表层架构激活了“开放”“合作”“共赢”和“创新”等深层架构,可见习近平总书记以天下为己任,从国际视野提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开放”“合作”“共赢”和“创新”彰显出其“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四海一家”“天下大同”的思想。“天下一家”概念隐喻是由“国家即家”这个隐喻引申而来。家庭中,每位成员都尽自己所能为家庭的美好未来而奋斗。在世界这个“大家庭”里,各个“小家庭”之间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应开放、合作、共赢和创新,正如家庭成员般的和睦融洽或左邻右舍般的亲如一家。
笔者通过分析总结发现以下例子分别从新外交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和新生态观视角来诠释习近平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如:
例16. 我希望,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美丽的亚洲和世界。
例17. 面向未来,我们要对话协商、共担责任,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理念……促进不同安全机制间协调包容、互补合作,不这边搭台、那边拆台,实现普遍安全和共同安全。
例18. 面向未来,我们要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坚持走开放融通、互利共赢之路,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例19. 面向未来,我们要……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
例20.我们要敬畏自然、珍爱地球,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尊崇、顺应、保护自然生态,加强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领域交流合作,共享经验、共迎挑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海、绿水青山。
由上述例子可见,基于深层架构“开放”“合作”“共赢”和“创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创新了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打造出新的外交观、安全观、发展观、文明观和生态观,促进了世界先进力量谋大同,凝共识,共发展。“命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共同体”为西方文化中的元素,“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融贯中西,汇通古今。在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着共同的困难和挑战,如该开幕词中提到的气候恶变,全球传染性疾病等,让全人类命运紧密相连,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每个国家命运与共,共同肩负起全球治理的伟大任务。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下”具有双重内涵,既是理想的文明秩序,又是对中原为中心的世界空间的想象。新天下主义与传统天下主义相比,有两个特点:一是去中心、去等级化,二是创造一个新的普遍性之天下(许纪霖,2015:4-7)。儒家“天下”情怀展现出来的世界意识与天下视野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渊源(郭瑞,2018:31)。“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汇聚世界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与文明精华,其体现了人类共同追求的“公平”“公正”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强调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发展而来的“文明发展的道路”“公平的道路”和“正义的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型的国际关系,是对“天下主义”的继承和超越,是一种“新天下主义”。
3.4 语用预设和语用身份
“文化、文化代码和文化叙事通常运用现有的范式、采用经济逻辑:即运用现存的范式,而不采用新的范式。换言之,文化和文化元素的构建不是运用新的范式,而是基于现存的认知架构”(Gavriely-Nuri,2018:130)。
该演讲中的“新天下主义”家庭道德模式运用了现有的文化代码,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重新语境化。在上述语境中,习近平总书记整合了传统的文化架构,如“天下大同”“天下主义”以及“仁”“义”“礼”等中国传统文化代码,再加上新的架构“公平”“公正”和“多元化”等,这些架构预设了当今世界需要更加公平、公正和多元化的国际新秩序,以实现全世界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角色在架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个架构都离不开角色。角色即语用身份,角色活动的场景即语境。狭义上的语境指语形、语义和语用结合的语言语境。而广义上的语境是超越语言的各种领域的语境(魏屹东等,2015:207)。同时,语境分为宏观语境和微观语境。该论坛的宏观语境是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衰退;微观语境是推动亚洲和全球经济发展。在该语境下习近平总书记话语中的天下情怀与“美国至上”“美国唯一”对比鲜明,也体现出“合作”与“自我中心”的文化差异。例如:
例21. 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做出了中国贡献。
例22. 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例23. 今天,中国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例24.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仍然生活在战争和冲突的阴影之下,……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依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例25. 无论中国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不会威胁谁,都不会颠覆现行国际体系,都不会谋求建立势力范围。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说话者的身份随着语境的不同而具有多元性。架构就是说话者对特定场景的概念化。习近平2018博鳌亚洲论坛主旨演讲属于政治演讲,演讲者通过不同身份构建传达出其对国内事务及对外关系的立场。在3.1.1的“家庭”架构分析中,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家人”“朋友”“伙伴”等身份构建,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概念化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拉近了说者与听者之间的距离,建立了说者与听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自己的观点、倡议更容易被对方接受,提升了对方的心理认同,实现了交际意图,更好地发挥话语的劝说功能,以达“言后之意”。在面对全球经济衰退的语境下,各国需要像家人一样齐心协力,像朋友一样彼此信任,像邻居一样互帮互助。这与美国的单边主义形成鲜明对照。此外,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当前语境中被激活的身份——“建设者”“贡献者”和“维护者”(例25)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传递出中国愿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的信号。如例21、例22、例23、例24所强调的,中国呼吁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参与到全球治理这一伟大行动之中,将全世界人民利益结合起来,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同时“共享”全世界人民创造出来的文明发展成果。
4.0 结语
本文融合认知和语用视角,从架构、隐喻、语用预设、语用角色等维度分析了习近平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词。该开幕词运用了“朋友”“上下”和“道路”等一系列隐喻性表达,激活了“家庭”“方位”“旅程”等隐喻性表层架构,“开放”“合作”“共赢”“创新”等深层架构以及“新天下主义”的家庭道德模式。此外,习近平通过“家人”“朋友”“伙伴”“建设者”“贡献者”和“维护者”等多元身份构建表达了中国的立场和态度,预设更加公平、公正和多元化的国际新秩序。该研究融合认知与语用两个视角,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政治话语体系,可为中国政治话语研究提供借鉴,同时凝聚国际共识,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