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语负迁移对于初中生口语输出能力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2021-03-03卢玉尧袁燕华

山西青年 2021年3期
关键词:二语第二语言母语

赵 怡 卢玉尧 陶 可 袁燕华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一、母语迁移理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如(寮菲,1998)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来探究母语迁移,(文秋芳,1999)研究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也有学者如(何善芬,2002)就汉语和英语在句法上的不同进行研究。

20世纪40-50年代兴起的对比分析理论中提出了一个概念——母语迁移,即学习者由于母语的思维定式和文化背景等原因对第二语言的学习造成影响[1]。而从迁移的效果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种:正迁移和负迁移。当母语和第二语言中有相同之处时母语会促进学习者对于第二语言的理解和输出,因此我们称之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而当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存在矛盾差异时,母语就会对二语习得过程造成干扰:增加第二语言的输入难度并且造成第二语言输出时出现逻辑混乱、表达错误等情况。这就是我们认为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2]。

二、母语负迁移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

当前中小学生的英语教学课堂大多为汉语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即授课老师是中国人、教师教学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教师教学和学生思考都是用中文的固有模式、没有可以运用练习的语言环境等等。并且在当前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教学工作大多服务于考试,能给老师和学生用来调整发音语调增强交际能力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这给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且由于每个地方都有方言,像湖南、四川等地方他们的“n”“l”在方言区别不大,导致有些地区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发出/n/、/l/等音,乡音浓重。

(二)缺乏语言输入

根据前期项目对于克拉申“输入假说”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输入”在初中学生英语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二语言的习得包括两个过程:第二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输入”是指在二语习得过程获取知识的过程;而“输出”是指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把在“输入”过程中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各个情况的过程。本次研究我们探究的是“说”这一语言输出。初中生在“说”的时候就是在将他们已经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出来。所以要想“说”得好、“说”得正确的前提是有效的“输入”过程多。因此初中阶段偏重考试而忽略足够的语言输入是造成初中生在口语“输出”过程母语负迁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文化干预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中英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背景不同造就了中英文化的巨大差异,因此汉语和英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也有着巨大的不同。因此在输出过程中,中国学生不可避免地用中国的文化思维模式来掌握英语,这就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干预使学生的二语习得过程充满坎坷。

三、母语负迁移对于中国初中生“说”能力的影响

(一)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调查对象

为清楚直观地感受到在中国汉语文化环境下当代初中生在英语习得过程中是否有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本项目将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分布于苏锡常地区的3所市区公立初中学校中的82名初中学生进行英语口语测试以及对于三所学校不同年龄不同教龄的5位老师进行访谈。

口语测试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语音语调和语法句法。语音语调:通过50道口语题。让学生依次朗读试卷上的50个单词,进行录音并进行审批判断正误,最后整合数据结果来检验学生能否清晰分清楚重音、清辅音浊辅音。其中,50个单词包括24个清辅音和浊辅音(pear、bear、think、sink等)以及26个测试音节的单词(clever、unclever、believe、unbelieve、interesting、employee等等);语法句法:口语翻译20句较为复杂的语句。让学生依次翻译20句中文句子,录音,审批,并整合数据结果来检查学生是否出现中式英语或表达混乱的现象。通过此类相关问题来测试初中学生的“说”的能力,并对于初中学生口语测试结果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得出对于初中学生“说”这一语言表达能力是否存在被母语负迁移影响的初步判断。

访谈主要分为两个问题:问题1.在老师的教学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学生受汉语影响,发音不标准,思维模式汉语化的情况?有哪些表现?问题2.老师又是如何纠正的?

数据的收集于2020年6月份完成,测试课后进行,口头测试的测试时间均为10分钟。在测试前告知被试所测内容为研究所用,不作为其平时成绩。处理和分析数据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

(二)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报告,我们明显地看出母语负迁移对于初中生“说”这一能力的发展具有干扰作用。1.首先,在语音语调上的负迁移:

结果如下图1、图2:

图2

经计算,学生平均发音正确的数量仅占五成左右。通过这两张图表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看出大多数学生的错误率较高。由于在汉语拼音中声母发音时声带是震动的,而在英语发音中清辅音需要声带震动,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在发音过程中将清辅音发成浊辅音[2];而中英文音节的不同也导致了大多数初中生根本没办法分清重音、次重音。这些数据表明在初中学习阶段,汉语对于学生口语的语音语调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其次,语法句法上的负迁移

根据统计,82位同学共有582句句子存在错误。经过整理归纳过后,分别有着几大类的错误:

错误类型 列1 数量 所占比例句法错误 省略 107 18.4%词序 74 12.7%时态 263 45.2%一致 138 23.7%总数 582 100%

数据结果表明,初中生作为初级阶段的语言学习者,母语对其口语表达中语法句法有着干扰的作用。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由于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唐丽君 黄淋,2011),两者之间差异较大:例如在汉语句式使用中,人们往往强调对于话题的叙述有时会省略主语,但是英语句中需要有明确的主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于口语表达方面完整性的缺失;英语中有不同的tense来表示时间:-ed表示过去时、-ing表示现在时等,但是在中文中没有这一表达方式,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在表达时忽略时态。而在英文中表达的语序一般是“主语、谓语、宾语”而汉语中根据说话者的侧重点不同语言的表达顺序很会有很大的不同。而中英文之间的句法语法上的巨大差异也就造成了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受到母语的消极影响。

(四)根据五位教龄年龄不同的老师进行访谈

我们可以直观地明白在初中阶段学生语音语调、语法句法受母语负迁移影响较大。大多数老师表示学生在口语表达过程中清辅音浊辅音不分、重音不明、乡音浓烈、中式英语、翻译死板等现象十分明显。而关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则表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老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增加语音的教学内容,讲解优秀清晰的句法结构和语法知识;在课后教导过程中,不断地纠正学生的发音习惯,改正学生的句法错误。

综上所述,母语负迁移对于初中生“说”这一语言输出能力有着较大的不利影响。

四、启示和应对策略

母语的负迁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母语负迁移是语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老师和学生应该正视这一问题并寻找积极的应对方法。

(一)增加多渠道的输入方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

教师足够的语言输入对于克服母语负迁移有着重要作用。相较于将学生仅仅视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更应该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知识的处理者。因此,教师要运用启发、任务、讨论、研究等形式关注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激发学习自主性,保证输入的质量。课堂不应该只是书本知识的单调传递,而是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使教学内容和语境、文化联系起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3]。例如,观看外国电影,欣赏外国歌曲等等。在课堂中,当学生提出问题时,除了解答最基本的问题之外,老师也可以对于问题进行拓展回答,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知识的有效输入。在课后,相较于纯书面作业之外,老师也可以定期适量复制一些口头交际作业:例如与同学纯英文交际半小时,仿读经典电影片段,学会一首英文歌曲等等。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该有层次,全方位的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水平,分阶段逐步推进教学任务,高效地进行语言输入。

(二)加强语言输出,提供更多跨文化交流机会

语言负迁移是初中学习阶段不可避免的状况之一,而使母语负迁移对于初中生口语输出产生不利影响的原因之一正是教学阶段片面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学生口语输出练习。Krashen[4]的输入假说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入的概念,认为“输入”与习得密切相关,语言表达能力是在输入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但Krashen只注重输入的探讨,却忽视了语言教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语言输出。1985年,Swain[5]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的概念(comprehensible output),认为如果想学到准确流利的第二语言,不仅仅需要可理解性输入,更需要可理解性输出。可理解性输出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高效输入语言知识的过程中,也不能忽略学生的输出。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领者,教师应该积极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交际平台的英语课堂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听说平台。在课堂活动中,可以进行一些辩论比赛,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使学生有更多语言输出的机会,使其在实践过程中将语言运用得更加熟练和准确。可理解性输入和可理解性输出是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只有将两者充分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佳。因此,学生只有通过多样化的积极的口语输出练习,才能克服母语负迁移造成的不利影响。

(三)加强二语习得者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首先,语言学习者对于母语过度依赖以及对于目标语言不熟悉是造成母语负迁移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要克服母语负迁移必须提高学生对于目的语的敏感程度与了解程度,加强对于第二语言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社会历史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对于跨文化交际的恐惧心理和陌生感。其次,教师需要在课堂中穿插中西文化的对比分析,让学生熟知中西文化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在语言使用中文化差异的影响,以减少和缓解他们在实践运用过程中的错误和失误后的焦虑情绪。而我们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也要细心观察和总结两种语言之间的联系,通过已经掌握的汉语知识和学习经验,积极发挥母语的积极作用,避免母语负迁移带来的不利影响。

五、结语

母语对于二语习得一定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这个影响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对于母语正迁移,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应该自觉总结经验。而面对不利影响也不必慌张,老师和学生应该齐心协力共同找明原因,乐观应对、共同克服母语负迁移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大对英语语言知识的输入,特别是对英语文化的输入,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除了加强对于语音语法等基础训练,更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使学生更多了解讲英语国家人们的历史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上的共同点和差异,促使学生能够逐渐接受、理解并且运用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等等,用更贴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猜你喜欢

二语第二语言母语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脑与第二语言学习
An Analysis Study of how social school differs from cognitive school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Critically assess the us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an aid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mprov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by the PPP Model
The Role of Native Langu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