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杨曦玉雕艺术形式语言和艺术风格探析

2021-03-03王一婷

牡丹 2021年24期
关键词:玉雕手法苏州

法国哲学家丹纳认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宗派及家族,必须要把隐藏在他们背后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俗揭示出来。一件艺术品的艺术特性往往能体现出当地的环境特征和区域文化传统。据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作为我国传统民间工艺,江苏苏州的玉雕历史悠久,到明朝时已经名冠全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地方特色及圆润、儒雅、精巧、灵秀等艺术风格,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同时也深刻体现了苏州的人文意境。历史上各大玉雕流派中,苏州玉雕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杨曦玉雕概述

如今,玉器行业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传统玉雕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玉雕艺术逐渐形成模式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只注重工艺而不重视构图以及意境,呈现出只注重玉料自身价值而忽视玉雕中所体现的艺术价值的情况,寻找有效的文化传承和行业创新的方法成为推动玉器行业在当代多维艺术视角下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若论及苏州玉雕造型语言的独创性和时代精神,杨曦是玉雕艺术传承人中很有特色的一个,在继承传统玉雕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画的意境和现代设计理念,丰富了苏州玉雕的技术手法和精神内涵。

杨曦自9岁起在父亲的管教下学习绘画,初中时他开始真正喜爱上绘画,初中毕业后考取了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但由于学校缺乏工艺专业教员,传授的都是绘画科目。正是这段时间的学习,为他打下了绘画的功底。20世纪80年代初,杨曦从苏州工艺美校毕业之后被分配到苏州玉石雕刻厂工作,在初步掌握了仿古玉器制作技术之后又去上海玉石雕刻厂进修,得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肖海春先生的指点,对其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1992年杨曦离开了苏州玉石雕刻厂,成立了个人工作室,以期摆脱苏州玉雕纯粹仿古工艺的老路。明代中后期由于经济繁荣,苏州玉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不少琢玉大师。清代,苏州玉雕进入繁盛时期,乾隆帝几度招苏州玉工入京为宫廷琢玉。苏州玉雕技法注重传统,沿袭明代之后形成的严谨细密的雕刻手法,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初期客户和市场的需求,苏州玉雕“仿古玉”盛行,各种规格一应俱全,雕刻手法丰富多样,仿古件与明清件一度成为苏州玉雕题材的主流。2000年以后,收藏之风兴起,如何在传承中创新成为玉雕从业人员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探索与实践,杨曦最终总结出属于他自己的玉雕形式语言和艺术风格。概括起来杨曦玉雕的形式语言和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借古开今,融会中西;二是虚实结合,动静相生;三是别出心裁,以情动人。

二、借古开今,融会中西

杨曦初入玉雕行业时,在市场需求引导下曾专注于仿古玉雕技术十几年,凭着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复制出非常接近于“乾隆工”的玉雕作品《太狮少狮》,工艺及神韵都达到了极高水平,还因此闹过误会,不少藏家及玉器鉴定专家都一致认为这是清代中期的玉雕精品。类似作品还有很多,《乾隆马》《麒麟送子》等均是仿古类玉雕作品,造型饱满神态生动,充分体现了杨曦仿古玉雕艺术的深厚学养。杨曦的玉雕艺术创作学古而不泥古。他在玉雕艺术中大量使用了平面设计和民间美术的元素,如作品《花样年华》《凤穿牡丹》《秋雨江南》《江南水乡》系列等,都巧妙运用了点、线、面相结合的造型元素及民间剪纸的艺术风格,使透雕与圆雕,浮雕等雕刻方法一并呈现在方寸之间,形式丰富、手法多样,带给观者极大的审美享受。

杨曦的玉雕作品中有很多非常有时代性的题材和表现方式,如图1所示,作品《时光》把非常当代的钟表元素和古典的梅花、兰花并置在一个空间中,由作品立意来看,作者应该有过关于设计理念的思考,在形式上这件作品采取了传统中国画中立轴的构图,把一块玉牌竖向分为三段,两边留白,中间用浅浮雕的手法雕刻了梅花、兰花,而在牌子上方1/5处挖了圆形的表盘,用透雕手法雕出精致的钟表指针及环环相扣层层叠加的齿轮,旁边又有一个小圆盘指针作为两个元素的承接,与大表盘相呼应。钟表除了塑造时需要极高超的雕刻技艺外,更是时间的象征,而玉雕艺术则是典型的空间艺术,这样把时间、空间并置在一起,让人在品味这件玉雕作品时,不禁会思考时光流逝,杨曦通过玉雕作品把自己对待生命的态度传递给了每一个观者。

除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杨曦的玉雕作品中亦有很多中外艺术相融合的案例,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作品《佛在心中》。这件作品外形如同两块玉牌交错叠放在一起,牌面上用了浮雕与透雕两种手法,表现的是一正一侧两张面孔,同时还有一个抽象的心形及代表禅意的莲花。使人在一个画面中同时看到一个人的不同角度,这是西方立体主义流派的典型造型手法,不仅是表现方式,同样也是观看方式的变革,把两个时间点看到的物象同时呈现出来。象征着“一花一世界”的莲花则是中国古典佛家文化的体现。

除了這件作品中的西方艺术元素外,杨曦的玉雕作品中用了大量的几何纹样,这也不属于中国传统玉雕造型语言,几何纹样的盛行来自德国包豪斯艺术学院,由德国教育家格罗皮乌斯在“技术与艺术相统一”的理念指引下提出,而后总结成“三大构成”,熟悉平面设计的杨曦也把这一学科成功应用到了自己的作品中。除了平面构成外,建筑艺术也是杨曦参考和借鉴的艺术门类,同样具有代表性的《流动的乐章》系列作品,是借鉴了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设计,把流体设计和韵律的美感用到了玉雕中。这种借古开今、融会中西的探索精神,在中国玉雕行业中可谓弥足珍贵。

三、虚实结合,动静相生

“玉雕要成为艺术,一定要注重虚实方面的设计。虚实的表现方法是营造空间感的重要手段……虚实关系的处理得当与否,反映出创作者的综合素养,以及对审美的感受和理解程度。”杨曦在创新的路上经历了很多艰难痛苦,也曾感到无从下手,走过弯路,但最终打破了僵局。2002年,杨曦开始学习日本设计师原研哉的设计理念及方法,他从玉料的特点出发,开始尝试表现虚实结合,从《钟馗除妖》开始,杨曦把这种对虚实空间的思考和认识逐渐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虚实结合最典型的例子当属杨曦创作于2007年的《千手观音》。作者隐去了手臂,只显露23只姿态美妙的手,这种有虚有实、以少胜多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摆脱了匠气,开了玉雕艺术中虚实结合的先河。

另外,杨曦作品中突出动静对比的也很多,如玉雕摆件《竹》,整体采用稍带斜势的和田玉,本身就比直立或平卧的石头带有动感,作品中同样采用了前实后虚的手法,仅突出了几片叶子,而这些叶子的造型扭曲反转,变化多姿,似有风吹过,其中一片叶子上还落了一只蝉,更增加了作品生动的趣味。另一件作品《墨荷》,如图2所示,利用玉料中的流水状黑色纹理,在其上雕两朵荷花,一大一小相互呼应,荷花的花瓣也很有动感,更巧妙的是荷花上有一只鸟飞来俯身衔花,给画面平添了乐趣。

还有《秋雨江南》系列作品,如图3所示,在方寸之间,营造出江南秋天树叶飘落的画面,不仅是带着动势,而且这个题材也能够引人深思,使得作品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四、别出心裁,以情动人

“材有美,工有巧”,《考工记》中的这句话正好印证了杨曦一直以来秉行的艺术理念。杨曦的玉雕作品取材绝大多数都是和田玉,杨曦多年的创作经验已经十分谙熟和田玉的玉性,能够根据每一块不同质地的玉料巧妙构思,创造出精美的玉雕作品。如图4所示,《风雪夜归》就是他充分利用玉料本身的材质特点,借用古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的意境,把一件布满白花瑕疵的和田玉巧妙地变成精美的雕件。整件作品大部分保留了玉石的原貌,仅在右下角雕琢了一老一少两个人物,老者头戴斗笠倒骑毛驴,童子伸手指路,寒冬风雪因这祖孙二人的相伴同行而充满温情。一棵苍松自崖壁横向伸出,整个崖壁不加雕饰自然天成,颇有国画中大面积留白的空灵美感,意蕴悠长。作品配的底座也突破了惯常的形制,类似半个画框,更增加了作品的诗情画意和无限遐思。巧妙的构思,细腻的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杨曦的《秋雨江南》系列,很多都是切过手镯的弃料,而杨曦突发灵感,想起这种圆形孔洞很像苏州的拱桥,于是就设计成了桥的造型并营造出水乡的效果,别有一番韵味。杨曦本人就出生成长在江南,对家乡有着深刻的感情,正因为此,才能够把自己的才华和巧思在灵感迸发时一并倾注在玉雕作品中,使每一件作品都饱含深情,观众在欣赏玉雕作品时就很容易被带入作者营造的情境中,从而引发共鸣。

五、结语

杨曦的玉雕艺术继承了苏州历代名匠的优秀传统,学习借鉴了西方及日本各時期流派的思想理念,吸收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精髓,结合艺术家自身的深厚学养及对人生哲学的深刻体悟,因其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及巧思精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当代玉雕艺术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苏州玉雕在杨曦等新一代玉雕艺术传承人的共同开拓创新下显示出紧贴时代的艺术审美和价值取向,从20世纪末千篇一律仿制古玉到逐渐摆脱既有程式,形成了地域文化艺术品牌的象征。

(中国艺术研究院)

作者简介:王一婷(1987-),

女,河南焦作人,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水墨写意艺术。

猜你喜欢

玉雕手法苏州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璀璨玉雕 美在装饰
苏州一光
玉雕创意设计断想
苏州十二忆
玉雕器皿价值低估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