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丽乡村为导向的南溪南村民居设计研究

2021-03-03耿佃梅闫可钦

牡丹 2021年24期
关键词:徽派宜居徽州

耿佃梅 闫可钦

城市边界不断扩张,科技现代化高速发展,人们似乎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在众多皖南传统村落中,徽州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与传承。本课题主要目的是传承现有徽州村落文化,通过对徽州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充分将徽州文化与现代设计元素结合,设计出适宜居民生活居住的村落民居,改进村落生活活动区域的不足,保留并传承其原有传统特色元素和徽派文化,通过村落规划设计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振兴乡村文化,使得徽州村落文化更接近大众,让居民在建筑中体验到“最初的美好”。

一、南溪南村民居现状

皖南是徽文化的集聚地,有着大量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这些村落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及特色,也成了当下很多人喜爱的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多的人去传统乡村体验乡村旅游,而在皖南的很多传统村落里,大部分现有民居的条件不能满足游客的居住和餐饮需求。如何适当开发古村落民居及周边配套环境成为当下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许多村落在规划过程中已经损坏了徽州村落的原始风貌,有些村落为了改建为旅游景点将古建筑推倒重建,布局重新规划,使得部分徽州古建筑面临严峻的形势。如何将徽州传统村落及其周边环境改造为能输出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胜地,成为徽州村落建设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南溪南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新安江东面,是个千年古村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村中有耕地近千亩,一千多亩公益林,但现存一些问题急需解决。第一,布局不合理。民居布局杂乱无章,大部分建筑与建筑之间间距很小,行走不是很方便,部分地区湿冷,采光不佳,居住感较差。同时,村中缺乏公共设施,大多数留守的老人往往直接坐在道路边闲聊,孩童也是在道路上嬉戏。第二,交通不便。现有村中的道路宽窄不一,很多道路非常狭窄,电动车都很难掉头,道路旁边是河道,没有加装护栏,稍有不慎就会掉进河道里。第三,造型风格不一致。现有民居外观造型不统一,有重建后的现代建筑,也有传统徽派老建筑,没有规划,村落建筑新旧混杂。第四,元素符号不明显,整个村落现有的建筑中徽文化元素符号不明显,只有部分老房子保留了传统的马头墙,新建的建筑外观上没有任何元素符号体现,街道及村口的公共设施设计上也没有任何文化元素符号的体现。

二、南溪南村民居设计目标及原则

(一)设计目标

随着城市边界的不断扩张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徽派传统文化没有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留。本次课题使用了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与徽派传统民居相结合,主要目的是传承现有徽州村落文化,通过对徽州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充分运用徽州文化与现代流行元素结合,做出宜居的民居设计,保留并传承其原有传统特色元素和徽派文化,改进村落生活活动区域的不足。此次设计以南溪南村为立足点,结合所学内容及当地环境和徽州文化对南溪南村的民居进行现代化设计探索。

开始设计前要先做到以下几点:了解新农村民居方面的知识资料,在以生态宜居为导向的前提下,保留村落原有传统特色元素,传承徽派文化,方便村民邻里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排列布局美观,便于生活,从而满足生态宜居的特点;了解黄山的地形气候特征,挑选景观植物;民居与徽州特色民居相呼应,有效传承和发扬现有徽州文化,并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中的问题,不仅在基本功能上满足居民的需要,更要从生态宜居的角度出发,重点在“宜居”二字,并有效结合徽州传统建筑文化符号,打造出现代徽派风格的生态宜居村落。在改造时要切记,缺乏本有特色、土地浪费、功能设施不全等问题要一一改造,外观美的同时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感,设计最美徽州特色新农村。

(二)设计原则

本方案主要运用的设计原则为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尊重现有自然环境并保留原有徽派建筑民居的特色,立足文化根基,满足现代审美需求,建造创生态宜居的民居。以当地村民居住需求为主,结合游客的需求,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农村居住建筑。在环境设计的时候,立足当地原有自然景观进行规划设计,这样更容易引起当地居民的情感共鸣,使村民的认同感和幸福感。原有村落公共设施缺失,在本案的设计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满足不同年龄阶段村民的使用需求。

另外,笔者认为,在进行现在民居设计及村落规划中要真正发扬并继承徽州传统文化,不应该拘泥于保守的继承、封锁的闭关,也不应该是盲目的推陈出新、破旧立新,而是要兼收并蓄,做到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满足当下审美,既能引起居住者的情感依托又能满足现代生活的便利性需求。

三、建筑规划设计

(一)设计构思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留住乡愁,既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要激活乡村文化,让乡村文化焕发勃勃生机,用文化留住乡村的“根”。

青砖黛瓦马头墙,其中有讲究的房子布满木雕、砖雕、石雕,代表的是身份、是荣耀。马头墙是为了防火,天井则是在下雨时起蓄水的作用。天井干净、安静,春红晚白,经商之人以积聚为本,总怕财源外流,雨水落到房顶上后,汇集于天井,这种做法雅称“四水归堂”,俗称“肥水不流外人田”。天井成了一个充满着企盼的名字,也代表了徽州地区特有的文化。

充分发挥村庄及周边的优势,发展本土的、独特的、可持续的生态宜居建设,获得整体最优的地方文化特色风貌表述。村落融入现有自然环境,要以传统徽文化为基础,重构传统乡村,以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为设计依据,把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作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在村落民居设计时,不能单纯停留在简单的马头墙符号的体现上,还要充分运用皖南村落的特有色彩及当地的建筑理念。古徽州自古就有尊重山水自然地貌,将建筑融汇于山水之间的做法,本案村落背靠連绵的山体,面前为清秀的新安江,自然风貌闲适且有“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貌,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此地理优势进行整体布局。

在建筑的布局方面,依托传统民居建筑布局,以徽派建筑中典型的马头墙与粉墙黛瓦元素为基础,以“四水归堂”的经典建筑构造为出发点,采用现代建筑中的玻璃、砖石材料,结合灯光,从建筑的秩序、装饰与建筑组合的形制入手,呼应地形,将建筑与水、村、人相结合,依据原地形,有效呼应场地,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建筑空间布局

生态宜居是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生态居住环境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实现生态宜居,应着力在“宜居”上做文章,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从生态环境建设入手,以优美环境带动乡村其他領域共同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地考察发现南溪南建筑有一些缺点,民居建筑排布太紧凑,部分道路狭窄,导致采光不佳,室内阴冷。同时,缺少公共娱乐场所,老人小孩就在狭窄的路边闲坐玩耍。所以在选址对建筑布局进行了改造。建筑方面设置了村民娱乐活动中心,供村民娱乐与学习,在建筑风格上,选择了徽派建筑和现代风格相融合,建筑的地域性特征体现一带建筑的风土人情。传统的徽派天井作为建筑院落空间结构里唯一可以与外界自然相交接的渠道,有着保持室内外通风、光照等基本功能。传统徽派建筑的墙体较高,成四周围合封闭的形式,同时门和窗开得较小,不能起到很好的采光和通风的作用。如果完全舍弃这种传统建筑布局,又会拉大与原住民之间的距离。基于此,本案的设计中保留天井的结构布局,主要处于以下考虑:一是可以传承“四水归堂“的理念;二是可以增加室内采光,打破室内采光不足的局限;三是可以加强室内外空气流通,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温度的作用。建筑平面布局如图1所示。

在民居建筑规划设计方面,为解决前文提到的一系列问题,选材方面大部分选择了混凝土、透明玻璃和瓦片,选用了相对经济的材料,也进一步呼应了徽文化的主题,运用玻璃与新安江边的景色互相映衬,形成亮丽的交互空间。考察时发现,部分村民有养殖猪牛,考虑到农村人的养殖生活习惯,部分住户的民居设计中增加了牛棚和猪圈的空间。

在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中,用高墙包裹传承徽派文化的特质,结合“四水归堂”打造内部庭院,充分表达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徽商精神。俗话说:“黄山归来不看岳。”民居外观以山脉山峦抽象化的形状来彰显黄山最重要的特色,以抽象曲折的屋顶来展现这一特色。笔者选用了大量玻璃窗来解决采光问题,位置位于新安江的一侧,景色映入玻璃窗,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徽州山水画。

(三)建筑色彩、材料分析

色彩方面,传统徽派建筑的色彩为主色调,保留黑白灰的颜色,在门窗部分加入一些原木色和跳跃一些的粉墙黛瓦的基本色。本案的设计传承现有徽州建筑色彩文化,同时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外色进行点缀,使得建筑的色彩更为丰富一些。

在建筑材料方面,多就地取材,减少运输成本。以当地的砖石瓦作为主要材料,木结构方面以当地的杉木为主材配,融入当地的竹材,既可以降低成本,又绿色环保,同时更能够引起当地居民的环境认同感。

四、结语

在分析现有居民居住情况的基础上,依托现有村落自然地理风貌和博大的徽文化元素,进行适时适地适居的村落民居及规划设计。改善现有村落的整体环境,要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同时能够满足文化传承的需要及游客居住的需求,进而形成宜居宜游的美丽村落。

(黄山学院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创新训练项目“基于徽化传承下的皖南美丽乡村规划研究”(S202010375077)。

猜你喜欢

徽派宜居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徽派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徽州绿荫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宜居大化
宜居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