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绘画历史研究及审美鉴赏

2021-03-03刘潇

牡丹 2021年24期
关键词:山水画时期绘画

刘潇

在有些人心目中,“中国”这个概念似乎是清楚无疑的,当它被用于界定某个学科或某种事物时,其功能就使之与“外国”相区别。然而,“中国”在历史上的内涵是复杂多变的。据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的论证,“中国”一词在西周初年已经出现。至春秋时期,天子所居的城邑(“国”)被称为“中国”。之后又把王朝的统治中心称为“中国”。“中国”的概念在不断变化,从表示地域的概念到代表一个国家的概念,可想而知,随着时间的变迁,不论是文化还是历史等都在不停地变化、发展。所以,当我们研究历史上的“中国”时,应该看到它在时空上的复杂性。社会不断发展,人类从解决温饱问题到追求精神的享受、文化的熏陶等,这就是进步的过程。中国美术史就是一种艺术文化。

一、中国绘画是中国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星

中国美术史不仅在人文学科中站稳了脚跟,而且成为具有广泛吸引力和闪烁着耀眼的智慧光芒的领域。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发展主要是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艺术观作为指导思想和对学术成果的评判准则,同时加强了体系的系统性和对考古文物资料的运用。学习中国美术史可以使人们了解历史,学会关心价值,唤起精神价值创造的优美感、崇敬感,帮助我们理解人性和人的尊严,它是艺术永恒发展的体现,是视觉冲击的洗礼。美术是一项创造性活动,是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反映。美术作品是基于客观现实的人的内在生活(思想、观念、情感等)的物化形态。在审美实践中,找到今天艺术发展的参照物,以使美术之舟一往无前地奔向未来,这就是学习中国美术史的意义。

中国画一定要以渗透作者情意的力为基质,这是它的特点。自古以来,中国人用以作画的底子、材料、工具等就是多种多样的,宽泛的中国绘画的概念几乎等同于存在于中华大地上的由中国人民创造的一切绘画作品。中国绘画主要是指传统的中国画,也可说卷轴画,是指以毛笔为工具,以墨和植物质、矿物质颜料为材料,以纸或绢为底子的平面造型艺术。

中国画有独特的题材划分方式,即人物、山水和花鸟三大画科。其基本技法可按照材料分为水墨、设色两种,或按照笔法分为工笔、写意两种,加上各自的过渡形式,可以排列组合成更多的形式。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笔,它是一种书画工具,因为那个时代以狩猎为主,所以笔的材质都是兽毛,笔毛较硬,直到北宋出现了纯羊毫笔,笔毛材质柔软,吸水能力强,能够产生丰富的笔墨变化。工具材料的不断变革加快了宋代绘画风格的演变,使绘画中的笔法、墨法、水法的结合更加融洽。好的墨层次丰富而清晰,由浓到淡为五色,把黑、白、干、湿、浓、淡称为“六彩”。早期的中国绘画基本上先用线条勾勒出轮廓,然后填充颜色,线条也比较单一,没有粗细、虚实、轻重、缓急等变化,直到10世纪,各种丰富的笔法像钩、皴、擦、染、点等才开始成熟。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相互依赖,相互映发,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二、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及审美价值

(一)新时期时期

新石器时期的绘画主要有岩画、彩陶画、壁画和地画。岩画是一种刻或画在岩石表面的图画,绘画内容多为狩猎、舞蹈、祭祀和战争等,如在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发现的岩画反映的就是人类的活动,构图复杂,人物动感十足,他们的创作无拘无束。陶器出现后,绘画者发现这是个绝好的作画之处,于是将缤纷的色彩和丰富的图案纹样画到器物上。彩陶纹包括人物、鱼纹、鸟纹、几何纹等。

例如,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舞蹈人物彩陶盆,其绘画的各种线条变化丰富自然,富有抒情的意味;半坡类型红陶《三鱼纹彩陶盆》外壁用黑彩绘成单体鱼三条,构成一个连续鱼纹,鱼纹张口、露齿、圆目,神态生动,反映了原始人的渔猎生活和鱼图腾崇拜;西安出土的半坡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最具特色,也耐人寻味。壁画与地画都是与建筑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最古老的壁画遗迹来自辽宁省朝阳市凌源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女神庙”建筑。

(二)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的美术载体以青铜器和漆器为主,图案纹样有几何纹、动物纹、兽面纹、夔纹等,如我国发现的至今为止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古代的一种炊器,该鼎直口、宽边、立耳,腹周边饰兽面纹和夔纹,中间为白地,四足呈柱状,足与器身相接处也有兽面纹,纹饰庄重、气势威严,表明商代的青铜器冶铸已取得很高的成就。战国帛画是用墨笔画在绢帛上的,如《人物御龙帛画》,该画所表现的很显然也是死者之魂乘龙

升天的景象。

(三)秦汉时期

秦汉绘画艺术逐渐摆脱对于器物的依赖,取得独立发展。汉重孝廉,社会亦崇尚孝道廉洁,因此绘画艺术主要体现为对人死之后的生活场景和宗教神话内容的描绘。东汉中晚期的画像石艺术题材丰富,宗教色彩浓厚,画面充盈。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画家,他们是曹不兴、卫协、顾恺之等人。中国绘画的品评风气早在魏晋时期就已开端,至南北朝时期日趋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佛学盛行,绘画风格在承袭汉代的基础上,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呈现丰富多彩的创作特征。其中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在人物画的发展史上具有突出地位和重大影响,被称作“六朝三杰”。

顾恺之画人物注重人物的眼睛,认为眼睛是传神的关键所在,他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思想、性格特征等,如《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等。陆探微擅长画帝王和功臣、名士肖像,人物塑造于清秀中显示出生动、自然、洒脱的神韵,他的绘画线条遒劲细密,气脉连绵不断,受到谢赫的高度评价。张僧繇的绘画注重骨力,他擅长绘饰佛寺壁画,在中国画中首先采用凹凸晕染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明暗法、透视法,能使画面具有立体感,达到逼真的效果。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则为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重新确定了山水画的审美体验功能。

(五)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南北分裂的动乱局面结束,生產力迅速提高,这一时期的绘画分科更加明显。隋与初唐的绘画仍以鬼神人物题材为主,隋代的杨契丹、郑法士、董伯仁、展子虔等皆十分擅长,在画法上,他们保持细致风丽的作风。

初唐人物画家以阎立本、尉迟乙僧最为著名。阎立本的作品线描遒劲有力,着色沉稳,人物表情生动传神,他继承了六朝传统,自己又进行了创新。尉迟乙僧的作品具有浓厚的西域特色,他的绘画作品题材极为广泛,涉及宗教、人物、花鸟等。盛唐时期的人物画家最著名的就是有“画圣”之称的吴道子,他是中国山水画的祖师,素有“吴带当风”的美誉。他还擅长佛道人物绘画,而且“冠绝于世”,如《天王送子图》《孔子行教像》《菩萨》《鬼伯》等,这些绘画强调了用笔的表现力,有意简化色彩,并没有太多的复杂变化,其作品多设色简淡,只于落墨后略加赋彩,有一种自然飘逸之感,世称“吴装”。盛唐之后,仕女画在题材上突破了汉魏至六朝时期贞女、烈女的束缚,偏重描绘上层妇女的生活,曲眉丰颊、体态丰腴的造型是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如张萱的《捣练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等,二者绘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描绘的人物多雍容華贵、浓丽丰满,线条柔和流畅、简明干练,设色明艳细腻,追求富丽堂皇的贵族之气。

西蜀与江南是唐末至宋初的两个绘画中心,聚集了许多画家。为选拔人才,朝廷设立了“翰林图画院”。不论是以李思训、李昭道为代表的宫廷贵族,还是以王维为代表的野逸文人,都对山水画有着独特见解,二者虽然不同,但都是青绿山水绘画的典范,如《江帆楼阁图》《明皇幸蜀图》《鸟鸣涧》等。此一时期的人物、宗教画都有新的发展,山水画的成就尤为突出,花鸟画也有重要创新。

(六)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的绘画全面发展,成为其后宋代绘画艺术的新起点。中国山水画发展变化最为明显的时期就是此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的技法——“皴”,皴法不同,表现的山水画整体画面效果不同,其代表人物自然而然分成了不同流派,如荆浩、关仝擅长斧劈皴,董源、巨然擅长披麻皴。

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山水画“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其主旨不仅仅是模仿自然,而是要把握宇宙复杂多变的奥秘和本质。关仝表现江南山水的画法也于此时期开始成熟。董源作品形成新体格,在当时就得到巨然的追随,后来遂以“董巨”并称。董源的作品《潇湘图卷》,设色清淡,作点子皴来画丛林树丛;《夏山图》则大块面青色渲染,作长披麻皴,画树干枯枝。两幅作品皴法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除了上述四位大家,还有卫贤、郭忠恕、黄筌、徐熙等人。黄筌多写蜀宫中的奇异花鸟,极为工整细致、富丽堂皇。徐熙多画江湖汀花野竹、水鸟渊鱼,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以墨线为主,敷色为辅,大别于黄筌的设色浓重的没骨画法,如《雪竹图》,这就是所谓的“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七)宋代时期

中国绘画艺术到宋代达到了巅峰,这个时期的绘画多反映现实生活,运用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描绘繁杂的现实社会。宋代的绘画着重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及细节,着重塑造人物性格。花鸟画、山水画不但追求形象写实,更追求意境情趣。文人士大夫对于绘画的繁荣也有促进作用,此时宫廷绘画也得到高度发展。宋代山水画人才辈出,各有所长,各自都有独特风格。北宋李成的《寒林平远》,采用全景式构图呈现雄伟画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采用全景构图,飞瀑如练,直落千仞,表现出大自然的雄伟气象。许道宁擅长林木、平远、野水三种景物,风格狂逸,其代表作《渔父图》就是很好的体现。郭熙是一位山水画家,也是一位重要的绘画理论家,他的《早春图》《关山春雪图》成功地表现了四季变换、日夜交替的自然现象,《林泉高致》是他的经典画作之一,他把“可行可望”的写实性山水图像发展成为一种“可游可居”的山水意境。李唐、马远、夏圭高度剪裁而富有诗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与刘松年并称“南宋四家”。苏轼强调以“游戏翰墨”的态度对待绘画,因为只有如此方可使自己“寓物于物”而非“留意于物”,这种价值观来源于儒学中的“依仁游艺”的思想传统。

(八)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的绘画风格可以说是宋代的延续,并更加成熟和繁荣。归隐的文人画家成为当时绘画创作的中坚力量,文人的山水画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水墨写意花鸟画也得到了发展。元代的人物画似乎黯然失色,但是由于宗教的影响,来自民间的宗教人物壁画却大放异彩。“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意在抒发主观思想,强调以书入画,追求笔墨韵味和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模式,共同谱写了中国绘画史上光辉的一页。赵孟的山水画作《鹊华秋色图卷》取材于山东济南郊外鹊山、华不注山的自然景色,采用平远法构图,山石、堤岸用披麻皴和荷叶皴法,山尖用青绿皴染,树木、村舍、人畜等先用细笔点到,再用青、赭、红、绿等多色加以渲染,皴染技法结合,笔法潇洒秀逸,设色清明淡雅,表现出文人画独特的笔墨趣味,对后世影响极大。

以“元四家”为代表的文人画家的生活经历不同、师承不同,所以其绘画风格也各有差异,但是受时代艺术的熏陶,其又有共同之处。例如,绘画中含有文学趣味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家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寄寓画中;突出笔墨意趣,以书入画,画上题字,加上印章,互相平衡补充,为画面增添气氛,除了趣味感,更有一种诗情画意的审美新风向。

明清时期,绘画艺术是成熟也是衰落,文人画与院体画相争相融,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是画坛主流。明代早期,以崇尚南宋画院刘、李、马、夏的院体、浙派为主,笔墨苍老、简练规整,多用水墨,略施色彩。其代表还有戴进、吴伟等人,作品有《风雨归舟图》《松风高士图》。“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于明中期在画坛崛起,逐渐取代浙派在画坛的霸主地位。四位大家在花鸟方面强调笔情墨韵的抒发,一变院体花鸟画体格,推动明代中晚期写意花鸟取得重大进步,出现了陈道复、徐渭两位重要画家,到明代晚期又出现了董其昌、陈洪绶等人。清代的绘画艺术承袭元、明发展脉络。文人画到了清初仍然是主流,随着当时政治思想文化的变化,文人画在思想、态度、风格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继董其昌之后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一派极盛一时,他们摹古创作,迎合清王朝、汉族知识分子的政治需要以及封建贵族的审美口味,墨守成规,趋于传统,被称为“正统派”。后来出现被称为“四僧”(石涛、朱耷、髡残、弘仁)的创新派,他们打破常规,反对泥古不化,各自独有见解,大胆革新,各树一帜,开辟画坛新风,为文人画的发展拓展了空间,后来的文人画作者如黄宾虹、吴昌硕、齐白石等均受其影响。

三、结语

在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璀璨的艺术明珠,更有无穷的绘画精神。中国画讲究气韵、空灵、含蓄,中国的画家喜欢自由和幻想,他们随心所欲地用毛笔、墨汁泼洒着心情,在宣纸上舒展着胸怀,他们在滚滚红尘中为自己构筑着理想中的完美世界。在生活中融入对艺术的欣赏,可以丰富人生体验,体会更深层次的韵致。能感受到美的存在本就是一种奇迹,为美的易逝怀有泫然之情,受其熏陶、提升鉴赏审美能力则更是一种境界。

(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山水画时期绘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