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先生制”在生本课堂中的逻辑起点与操作范式

2021-03-03杨凤秀

求知导刊 2021年51期
关键词:小先生制生本课堂

摘 要:当前教育改革提倡以儿童为主体的课堂。“小先生制”与生本课堂都基于儿童的学,有相同的逻辑起點。“听—学—教”“读(做)—学—教”“创—学—教”是“小先生制”在生本课堂中有效运用的操作范式。

关键词:小先生制;生本课堂;操作范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51-0043-03

作者简介:杨凤秀(1975.6—),女,广元市利州区南鹰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

引 言

在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先知者,也不是站在课堂中央的权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呼唤以儿童为主的课堂。“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从相信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为主的教育思想[1]。生本课堂是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其核心内容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2]。这两种教育思想跨越半个多世纪,但是都注重激发儿童潜能,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小先生制”与生本课堂的逻辑起点

(一)生本课堂呼唤“小先生制”

新课程改革引发了课堂的形态、课堂的组织形式及课堂教学流程的改变,但教师的课堂角色意识难以转变。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以内容讲授为主,因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得到充分体现。生本课堂就是以生为本的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真正的挑战。生本课堂呈现兵带兵、兵教兵、兵考兵,以及互为将、互为兵的新型课堂学生关系。这正是陶行知“小先生制”的形与态。

(二)“小先生制”借助生本课堂落地

陶行知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他充分相信“小孩”的力量,而这种儿童观历久弥新,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发展需要,是新时期家长、学生的应然诉求,也理应成为学校的应然诉求。如何让“小先生制”在学校中落地是广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思考的问题。因为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的舞台;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角,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建构以生为本的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而“小先生制”则处处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要结合这两种教育理念,使其能够为当下的教育形式、教学效益、实践操作提供有意义的指导。

(三)“小先生制”与生本课堂的逻辑起点

“小先生制”与生本课堂都是基于充分相信儿童、尊重儿童、依靠儿童的角度,是以实现儿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儿童教育观。“小先生制”蕴含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做中学”。“小先生制”是建立在充分相信儿童的基础上的。何谓先生?在人们意识中,先生是以年龄大、学识优为基础的。而陶行知先生是这样说的:“生是生活,先过哪一种生活的便是哪一种生活的先生,后过哪一种生活的便是哪一种生活的后生,学生便是学过生活的人,先生的职务是教人过生活。小孩子先过了这种生活,又肯教导前辈和同辈的人去过同样的生活,就是一名名实相符的小先生了。”

“生本课堂”也是建立在一切为了儿童的基础上的教学理念。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怎样才是真正为了儿童呢?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把他们当作知识的容器,也不是让他们成为等待点燃的火把,而是直接依靠他们。儿童在被教师、被大人依靠的过程中,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怎样依靠呢?郭思乐借助“前置小研究”,让儿童在常规课堂之前就进入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中,并带着研究来到课堂。在这种情况下,谁都可能是别人的教师,在课堂上有话语权,因为大家研究点不同,研究的深度、广度都不相同。

“小先生制”与生本课堂都有共通的学习理论基础。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小先生制”与生本课堂达到完全的融合。

二、“小先生制”在生本课堂中实施的策略

(一)抓好“点”——意识策略

我们首先要理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关系,即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生本课堂强调师亦为生,生亦为师。为了让“小先生”在生本课堂中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让位”意识,并且要培养学生的“占位”意识。

学生的占位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能做的事,自己做;第二,学生能合作做的事,合作做;第三,学生自己能管的事,自己管。教师要充分发挥“小先生”的引领作用,做到以生带生,以少带多,以好带差,以先知带后知,以先会带后会。每节课上,教师都要确定一名或几名“小先生”,使“小先生”发挥教师的作用。同时,教师要构建学习小组,使其充分发挥互助互学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先生制”课堂的主要表现形式。学生在小组内结成对子,在课堂上进行自学、对学、群学。这样的课程能够实现学生与学生、组与组之间的良性竞争,促使学生共同发展。

教师的“让位”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师能不做的事尽量不做,要做就做在关键处;第二,教师能不帮的事尽量不帮,要帮就帮在点子上;第三,教师能不管的事尽量不管,要管就管在不管上。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改变学生学习行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以往的教学中有诸多不足之处,如学生被动接受,教材滞后,缺乏反馈。而在“小先生制”与生本课堂相融合的情况下,教师要秉承“通过学生、相信学生、围绕学生、激发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的宗旨,通过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两个前置(问题前置、学习前置),三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五种形态(自学明确目标、展示进行交流、点拨进行落实、纠错实现提升、开放得以拓展),实现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共成长。

(二)做好“线”——环节实施策略

生本课堂是以“个人先学”“小组互学”“全班群学”为线进行。“个人先学”为“小先生制”的有效落实提供可能。生本课堂的“个人先学”是以“前置小研究”的方式展开的。在这个环节,学生作为“小先生”扮演双重角色:既是学习者,又自我为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并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要在后续的环节中以“小先生”的身份将所学内容讲给同伴与教师听。

笔者在《穷人》这一课设置了这样的前置小研究,请看以下详细分析。首先,笔者提出教学要求,即认真阅读课文,让你感到新奇、感动等的地方多读几遍,咀嚼出文字本身或它所包含的东西。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即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穷人》,你发出怎样的感叹?教师指导学生从这部经典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从课外丰富的拓展阅读,从身边的生活中找到内心感叹的缘由。最后,教师对文章主题进行升华,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文章主题相关的问题:人性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你以你的阅读经历来谈谈你所崇敬、赞赏、不屑的人性;展望未来,设想一下你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前置研究中既包含基本的课文阅读与理解,也包括深思与拓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能根据文本学知识,也能得到情感上的升华。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先生”的身份发表自己的收获。

(三)找准“体”——学科特质策略

生本课堂以前置小研究为支点,但各学科呈现不同的“体”质,即生本语文是阅读;生本数学是根本,包括根本知识和方法;生本英语是课本小剧;而其他学科的生本则是各种活动。根据这些特质,教师要让“小先生”這一角色在不同学科有不同的体现。

教师在生本语文课堂上,要以“我的阅读我要先行,我的感受说给你听”为突破口,让学生以自己的兴趣为基础来进行阅读。学生在课堂中要把自己先读的、先感受的知识讲给同学听,成为真正的“小先生”,体验到先行的快乐。

教师在生本数学课堂上,要以“我的方法我来说,我的例子你来做”为基本范式,让每位学生在基于开放的前置小研究中找到知识兴趣点和不同的解答方法。学生在课堂中要把自己的收获讲给其他同学听,同时在“分享好例子”时可以把自己的例子以出题的方式展现给同学,真正地进入“小先生”角色中。

教师在生本英语课堂上,要以“剧本我和伙伴演,单词短语你听好”为课堂的基本内容,让每位学生以课文单词为基础,以课外积累词汇为拓展,进行编写和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当了导演、编剧、演员的多重角色,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小先生”这一角色在各个学习环节中的体现。

其他生本课堂以活动为主。学生要秉持“活动我策划,角色我参与”的原则,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生本语文课堂是基础,是开展小组活动、充分发挥“小先生”作用的主要学科,可同时与其他学科协调配合,达到一种良性循环。

三、“小先生制”在生本课堂中的操作范式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总结出“小先生制”在生本课堂中有效实施的范式。

(一)听-学-教课堂

听觉是人发展最早的器官,因而口耳相传是人类最早的学习模式。在“小先生制”的生本课堂中,笔者采取了听—学—教的范式,并将其应用于低学段教学。

学生在家中从家人那里听到了知识,并把知识带到课堂中。所以,在课堂中,他们无疑是这些知识的先知者,自然成为“小先生”,并把这些知识教给其他同学,同时在教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与同伴的共同成长。其他学生获得了这些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带回家教给父母和其他家人,从而实现从学生到“先生”的角色转变。通过这个过程,教学范式就形成了,即A家长教A学生,A学生成为A“小先生”;到了班级,A“小先生”教会B、C、D等学生,这些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等,成长为B、C、D“小先生”,再去教B、C、D家长或其他同学。如此循环,人人实现双重角色的互换,因而学生也就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也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特质。

在听—学—教的范式中,教师要抓住低学段学生好为人师的心理,做到三个转变:第一,教师转变家长观念,创建家校共教的跨越时空教育空间;第二,教师要转变学生学习状态,激发学生成就感;第三,教师要转变自身教学状态,做到“让位”,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从“好为人师”到“我当听众”的角色转变。

(二)读(做)-学-教课堂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是“教学做合一”,而“小先生制”是把教学做合一的路径。生本课堂中也追求学生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笔者在“小先生制”的生本课堂实践中,发现在前期听—学—教的基础上,到了中学段实施读(做)—学—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范式。

读主要是相对于文字类学科而言,而生本课堂的文字类学科讲究读,更是把阅读当作生本语文的评价标准。比如,以《荷花》这篇文章为例,在教学中教师让不同的学生读。不同的学生对文章有不同的兴趣点。即使学生有相同的兴趣点,也会找到不同的相关阅读材料。学生阅读相同的阅读材料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学生在前置研究中进行了学习,将自己的阅读所得分享给班级中其他学生。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交换想法,互相学习,形成了生生互为师的学习氛围。这能体现生本课堂的高效性。做主要是相对于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而言。教师布置前置小研究,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得自由而深刻的体验,同时将其提炼出来。在课堂中,每位学生带着自己的独特体验过程和收获而来,能在互动互学中获得成长。

(三)创-学-教课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课题研究中,对于高学段学生,笔者实行的是创—学—教课堂。

创—学—教适用于各门学科。语文的创造性体现在新颖的语言表达,数学的创造性体现在将实际生活问题融入课堂,英语的创造性体现在用词句创设场景,科学的创造性体现在通过实验获得新发现。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学生可把这些创造性的有价值的前置小研究带到课堂上,分享给其他同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先生”。通过创—学—教课堂,学生在课上进行思辨学习,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结 语

“小先生制”在生本课堂中的运用,切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变成了真正的“小先生”,把自己课前所学所得带到课堂中,分享给其他同学,并从其他同学的分享中获得知识。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为后期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小先生制生本课堂
浅谈“小先生制”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尝试
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及反思
构建生本课堂为主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小先生制”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谈学生班级管理自制制度
让儿童教儿童“小先生制”之混龄活动理念实施研究
运用“小先生制”开展语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