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投资推动中国融入世界
2021-03-02周密编辑孙艳芳
文/周密 编辑/孙艳芳
世界贸易组织(WTO)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多边贸易平台,也对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活动有着直接和明显的影响。跨国公司在WTO所创造的环境中将市场内部化,实现资源更有效的利用,以及生产、服务能力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WTO所推动的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和透明度等基本原则,为跨国公司以公平的方式进入其他国家的市场创造了条件。我国自入世以来,不断学习国际规则,全面履行承诺,吸引了全球跨国公司的进入,也为我国企业的全球化提供了充足的信心,以双向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融入世界的进程,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保障。
市场持续扩大开放,吸引外资在华稳定发展
利用外资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对外经贸工作的重点,并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为外资在华发展提供稳定和成本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入WTO之后,我国按承诺多次修订了与外国投资直接相关的“外资三法”,为外商以合资、合作或独资在华经营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保障。这些法律的修订,减少了外资企业需要将生产的产品出口国际市场的约束,增加了企业在用汇方面的渠道。与此同时,按照国际通行规则为保障劳动者利益建立了工会组织,为企业在原材料、燃料等使用上从国际、国内市场自由获取提供条件。
此后,“外资三法”修订为《外商投资法》,外商准入负面清单一直在持续改进,中国以立法、执法、司法和行政管理等多渠道优化营商环境的努力也一直没有停止。其中,对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不仅为当前的外商投资提供了清晰明确的准入条件,而且确定了未来更为开放的投资环境。这些调整和修订,不仅保障了在华跨国公司可以与本地企业进行更为公平、合理的竞争与合作,也更坚定了企业通过持续投资不断扩大本地供应链网络的信心。
外资的行动表现在数据上。乍一看,从2001到2020年,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2021》的数据,中国的外资流入量似乎并不大。与2001年的468.8亿美元相比,2020年外资流入量不过为1493.4亿美元。平稳的直线似乎显示外资流量的增速不快,年均增速为6.3%。但是,把中国外资流入放到全球来看,就显得不那么简单了。在同样的时期,全球外资流入量年均增速为1.4%,而欧盟、美国、日本这些经济体的外资流入量分别出现了-5.4%、-0.1%和2.6%的年均变化率。20年来,除2009年(-13.2%)、2012年(-2.3%)和2016年(-1.4%)的外资流入量出现比上年下降外,其余17年我国的外资流入均保持了增长。在全球外资流入量大幅波动而中国表现稳定的情况下,中国外资流入量的全球占比则从2001年的6.1%增加到了2020年的15.0%,全球排名逐渐从第六位上升至第一位。当然,也应该看到,2020年我国的外资流入占比的增加有着较为特殊的背景,疫情下的美、欧、日的外资流入量分别同比下降了40.2%、72.9%和29.5%,这更显出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的青睐与信心。
伴随中国逐步实现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一个环节向着全面融入甚至引领全球经济的转变,外资在华发展的动力在20年间发生了明显变化,对市场的把握和响应也显著提升。入世伊始,在华外资企业大多只将中国作为其生产和制造基地,为其全球化的网络提供产能。但伴随互联网的兴起,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自新世纪之初逐步成为跨国公司追逐的热点,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外资的进入,韩国三星电子、国际商用机器(IBM)和诺基亚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3家出口商;同时,在华跨国公司的出口额也占据了中国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51%)。伴随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市场更加开放,入世承诺逐一兑现。在WTO多哈回合谈判受挫的情况下,中国并未坐等其他国家开放市场,而是在包括汽车制造的一般制造业,以及金融在内的诸多服务业领域主动敞开大门,推出一系列超过入世承诺的开放举措。外资企业则充分把握发展机遇,在中国市场实现共赢发展,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和人力资源供给的优化。2020年,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比达到77.7%,高技术产业投资额同比增长11.4%,高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28.5%。而疫情冲击下的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的外商投资额分别同比增长了78.8%、52.7%、15.1%和11.6%。尽管东部地区仍是外资的主要投资区域,但在辽宁、湖南、河北等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也呈现出快速增长。
外部市场吸引力强,中国企业加快投资海外市场
与利用外资相比,我国的对外投资起步要晚得多,这也符合普遍的经济规律。伴随一国或地区以人均产出为代表指标的经济实力的增长,其对外投资的能力和规模也会不断提升,在努力实现双向跨国投资平衡的过程中,会出现从净流入向净流出的转变。在入世前的世纪之交,我国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全球化发展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入世之后,我国政府在鼓励和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方面做了更多努力,主要集中于便利化、引导和规范。通过优化对外投资管理的方式,减少了企业对外投资流程时间和成本上的不确定性;通过发布《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及在企业社会责任、绿色环保等方面的指南,提醒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通过完善全球经商参处和境内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企业融入东道国当地社会的能力。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在中国与东道国政府的协同下获得了更快发展,成为推动相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与外资流入相比,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2016年前保持了稳定增长,此后出现下滑。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2021》,2001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68.9亿美元,2016年增加到1961.5亿美元,后又逐渐降至2020年的1329.4亿美元。与2001年相比,中国企业2020年的对外投资额实现了年均16.9%的增速,比同期的外资流入量快10.6个百分点。
伴随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的推进,对外投资的行业也在发生变化。根据2003年我国第一次发布的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投资行业的前三位分别是制造业(27%)、批发零售业(19%)和商务服务业(14%);而2020年,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5.2%)、制造业(16.8%),以及批发和零售业(15.0%)。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分别为12.8%和6.0%,成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新的重要行业领域。
图1 中国与全球的外资流入规模
图2 中国与全球的外资流出规模
尽管增速更快,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额的全球占比却比较低。2001年的占比仅为1.0%,此后迅速提高,增速远快于外资流入量占比的增速。2014年成为重要的分界点,当年中国外资流入量的全球占比为9.2%,在2001—2020年中,最后一次高于对外投资额的占比(9.0%);此后的中国对外投资按照全球占比计算,扮演着比外资流入中国更重要的作用。
双向投资支持了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竞争力不断增强,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持续增加。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在境内外开展广泛协同,通过优势互补与合作,支持了全球经济的发展。2001年,上榜《财富500》的中国企业只有12家,美国和日本企业则分别达184家和104家。而2021年,中国(含香港)上榜公司数量连续第二年居全球首位,达135家;如果加上中国台湾,我国共有143家公司上榜。而美国和日本的上榜公司数量,分别减少为122家和53家。截至2020年年末,金融领域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共在美国、日本、英国等51个国家(地区)开设了105家分行、62家附属机构,员工总数5.2万人。其中雇用外方员工比例达94.2%。2020年当年,非金融领域的中国境外企业向东道国或地区缴纳各种税金总额为445亿美元,年末企业从业员工总数361.3万人,其中雇用外方员工的比例达60.6%。在疫情给各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中国企业为东道国创造了大量稳定的就业岗位,成为东道国经济保持稳定的积极参与方。
图3 中国双向投资的全球占比
展望未来,双向投资将在开放进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过去20年,我国从加入WTO中获益,也积极以自身行动维护多边经贸体系的稳定,为各种规则的发展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跨国投资尽管在近年来连续受到经济危机和疫情冲击的较大影响,但在未来仍将是各国企业谋求后疫情时代全球经贸新平衡下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比较优势的互利合作,仍是各国实现供需对接的可行方式。
各类经济要素正在加快重新配置,以供应链重构为代表的跨国经济活动正在改变各国间的经济关系,而各主要经济体在企业税方面的共识也在很大程度上重塑着全球的经济版图。疫情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包括数据在内新的要素流动创造了平台。作为开放合作的坚定支持者,中国与WTO成员积极推动数字经济领域国际规则的制定,分享成功经验,商讨合理、有效的支持措施。
跨国投资活动是微观市场主体行为和宏观层面国家甚至国家间政策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企业在寻求最大收益的同时也在尽量减少业务发展的风险。经济活动日益复杂,一些国家对本国企业对外投资和外来投资者的态度也变得更为微妙。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在哪个地方投资,与哪些伙伴开展合作,取决于其公司战略。微观的企业行为汇聚起来就构成了全球跨国投资的宏观图景。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之一,中国理念与行动在全球治理领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其中不乏以安全为由对投资行动的担忧。在未来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的规模和体量将持续增加,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也需要建立更为完整、有效和恰当的跨国投资网络,这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和相关机构的更多协同和相互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