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儿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2021-03-01赵厶锐
摘 要:素质教育背景下,人们更加关注少儿艺术方面的早期培养。而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对少儿开展舞蹈训练,不单单能更好的发育他们身体各个器官组织,同时还能在掌握更多舞蹈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希望能为有效开展舞蹈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少儿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舞蹈教学;少儿舞蹈;审美能力;策略
舞蹈能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少儿阶段的舞蹈教学,能够为其终身成长奠定基础。很多儿童都喜欢舞蹈,家长也希望通过舞蹈练习,增强孩子的体质,陶冶他们的情操。而纵观目前舞蹈教学现状,很多教师对于舞蹈教育的专业化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忽略舞蹈教学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更侧重于训练技能,而忽视培养少儿的审美能力。在舞蹈教学中,无法将少儿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動起来,由此对于他们学习舞蹈的热情带来影响。为了改变这个现状,亟待深入研究和探讨少儿舞蹈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少儿舞蹈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舞蹈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少儿舞蹈教学活动而言,其最基础的教学任务,就是进行舞蹈动作的教学。而舞蹈教学的重要目标,则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其次,培养审美能力能提高教学成效性,促进各类舞蹈教学目标的实现。对少儿群体进行审美能力的专项教育活动,可启发和引进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情感内涵充分感知,并对舞蹈艺术的内在美自主挖掘。最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能促进学生品德素质的提高。舞蹈审美教育能实现“知、情、意”的统一,培养少儿群体健康的人格,使他们能够对“真、善、美”充分感知。
二、少儿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存在的问题
1、舞蹈教学依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
一些舞蹈教师在舞蹈教学中,更侧重于训练学生的技艺,将节奏准确、姿态优美、动作到位,作为舞蹈教学的目标所在,对学生舞蹈学习评价标准,则是是否掌握了娴熟的技艺。在教学过程中,更强调学生是否有着规范性的舞蹈动作,而反复的训练,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舞蹈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还有一些教师依然沿用过去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舞蹈知识,遵循相关标准机械的跟着老师练习,未能了解舞蹈动作的精髓和主题思想。而这种非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少儿错失了“艺术启蒙”的有利时机,对于少儿审美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2、对舞蹈审美能力培养的认知不足
一些教师尽管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未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审美体验教学,而更多关注纠正少儿的舞蹈动作。究其原因,是他们在认知上存在不足,没有充分意识到培养少儿审美舞蹈能力的重要性,也没有在教学活动的核心层面纳入对学生舞蹈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不能全面开展舞蹈审美能力培养活动。同时,尽管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开展了舞蹈审美感知体验等活 动,但却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是未能对培养少儿舞蹈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充分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互动教学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这样不能真正体现舞蹈审美教育的效果。
三、少儿舞蹈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的有效对策
1、营造良好的舞蹈学习氛围,增强少儿舞蹈审美趣味
首先,兴趣和爱好,是学习某一学科的驱动力。而利用合理手段,将幼儿对舞蹈形态的探求欲望激发出来,是少儿舞蹈教学的主要手段。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营造一个自由、舒适的舞蹈学习环境,通过艺术性的装饰角落、天棚、墙壁等,给幼儿带来审美冲击,激发学习舞蹈的热情。其次,构建亲密与和谐的师生关系。舞蹈教师应充分关爱和尊重少年儿童,使他们能在愉悦和轻松的氛围中,对肢体尽情的舒展,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徜徉在艺术的王国里,由此提高舞蹈教学的体验效果。最后,舞蹈教师要对少儿的心理常识和成长规律充分把握,在舞蹈教学的初级阶段,练习一些律动感强的简单动作,欣赏生动有趣的舞蹈,培养幼儿对舞蹈艺术的信心。教师可以为幼儿编排故事舞蹈“美与丑”,利用夸张和动感的肢体语言,充分展现文明形象、态度和行为等,使少儿能更直观的认知美与丑。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幼儿初步建构对美的鉴赏能力。并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自觉的模仿和追求美好的心灵。
2、丰富舞蹈教学内容,培养儿童的艺术想象力
首先,教材是少儿舞蹈教学的主要依据,在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进行舞蹈教学时,一定要重视合理使用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要与少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相结合,采用循序渐进和深入浅出的形式,对教材科学选择。结合儿童的喜好,所选择的材料,应该是少儿感兴趣的、充分趣味的。舞蹈动作要活泼,穿插在主干动作中,对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天性给予充分的展现。这样不仅能活跃气氛,还能将少儿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往往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例如,舞蹈《红绿灯》主要是反应社会题材,通过以人拟物的表现手法,对于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进行了形象的说明,对功德之美进行了展现。《姥姥门前看大戏》是反映生活题材的舞蹈,通过对民族服装和民族舞蹈词汇的有效运用,将一种民俗文化之美向人们进行了展现,以舞蹈的形式,活灵活现的表现了一群孩子在大年夜看戏时的神态。
其次,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还要对社会生活中、大自然中美的题材充分挖掘,对少儿舞蹈的审美特征牢牢把握。所创编的少儿舞蹈作品,应丰富多彩、充满童趣,怎样既可以使孩子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充实,还能使孩子们的节日舞台更加丰富,在舞蹈美的陶冶中,培养儿童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3、灵活使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提高儿童审美能力
所谓“教无定法,在少儿舞蹈教学中,往往有着多这样多样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对这些方法恰当的运用。舞蹈教学作为一门技能型课程,相比较于其他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舞蹈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少儿的年龄特点相符,以提高教学成效。具体可选择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是多媒体教学法。这类教学方法主要在讲解舞蹈背景故事、舞蹈文化的运用。教师在舞蹈课前提前收集各类小视频,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播放,帮助少儿群体更好的认知舞蹈作品。
二是信息化辅助教学法。教师在舞蹈动作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分解舞蹈动作,使学生能够对舞蹈细分动作的情况清晰的感知。教师也可以将少儿的舞蹈动作全程拍下,引导孩子们对比自己的舞蹈动作和标准动作的差别,及时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对自身舞蹈动作中错誤快速纠正,通过对比标准的动作,对于舞蹈艺术的情感内涵更好的感知。
三是情境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营造舞蹈艺术的浸入式情境,使少儿群体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舞蹈表演和舞蹈训练,对于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更好把握,并逐步形成完整的审美意识。
4、增强师生互动,唤醒审美感知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舞蹈审美能力,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将学生对舞蹈艺术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而教学互动交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既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个部分。
一是师生互动。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应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予以突出,
对自身的角色进行明确,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出来。尽管少儿群体自身有着相对有限的身心发展层次,缺乏舞蹈审美的认知能力。但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和引导,对于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挖掘,使他们能不断学习和探究,树立创编的自信心。并且能够对舞蹈艺术的认知充分表达,并在这个过程中,唤醒自己的审美感知,提升舞蹈审美能力。
二是生生互动。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可引入提问法,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增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共同研究和探讨舞蹈艺术审美。在课余时间,布置一些合作型作业,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互动合作,并以小组形式,高效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结语:在少儿舞蹈教学及创编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广大舞蹈教师应改变认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舞蹈创编、审美体验等元素,注重培养少儿的审美能力。通过创设良好的舞蹈教学环境,并对各类现代化教学方法灵活使用,使少儿群体能充分接受艺术熏陶,能够对教学活动积极参与,并由此对于舞蹈艺术的审美内涵充分感知。在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舞蹈教学中,提高少儿的艺术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阳.浅谈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2011,(5).123-124.
[2]龙朝晖.浅谈舞蹈教学中影响舞蹈表现力的因素及培养[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2).110,112.
[3].浅谈中小学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培养[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1,(8).260-260.
[4]徐燕.儿童舞蹈表现力提高浅谈[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9-99.
[5]姜芸.幼儿园大班舞蹈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54.
[6]鲍丽莎.浅谈少儿学习舞蹈应注重的几种特性[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4,(4).5.
作者简介:
赵厶锐,女,1988年出生,汉族,新疆昌吉市人,本科学历,群众文化类副高级职称。主要研究方向: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