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地区城市规划中文研究热点与进展
——基于CNKI 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1-02-28

住宅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香港地区城市规划聚类

0 引言

中国香港地区作为全球人口最为稠密、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其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和积极经验。香港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地理区位,首先开始汲取国外城市规划的积极经验,在城市建设的诸多方面形成了特有的模式和形态[1]。目前,国内已有城市规划领域的部分学者针对香港地区的城市特点,开展了相关研究,以为内地大城市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文文献,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和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梳理分析针对香港地区的城市规划相关中文研究文献梳理、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研究热点与进展,揭示相关研究的发展轨迹和特点,以期为未来开展香港地区的规划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本文采用“香港”或“Hong Kong”作为主题词,并将文献分类限定在“区域规划、城乡规划”类别进行期刊类文献的检索,检索时间至2020 年8 月。在剔除“动态”“访谈报道”“声明”和“会议信息”等无关内容后,所得到的549篇有关文献将作为本研究的基础数据。本文将利用Citespace5.5.R2 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对城市规划领域内针对香港地区的中文研究展开可视化分析,包括文献数量、期刊分布、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和聚类,以及研究演化等方面,以期为未来开展香港地区的规划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积极经验。

2 文献数量、期刊及合作网络分析

2.1 文献数量分析

年度文献数量和发文量的变化能够在总体上反映特定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和受学者的关注程度[2]。图1 展示了从1979 年(首篇相关文章出现年份)起至今的发文数量变化情况,可以看到:①1994 年开始,发文数量稳步增长,并在1997 年数量急剧增多(22 篇),“香港回归”事件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规划研究者的目光;②从2000 年初开始,文章数量开始加速增加,并在最近十年增长速率明显加快;③可以看到,“香港回归”每十周年纪念的年份(2007 年和2017 年),相关文章数量都显著高于前后的几年,这是因为,在这些年份,部分城市规划领域的中文期刊组织了以“香港”为主题的研究专刊,以响应国家对“香港回归”的基本政策,进一步深化学术界对香港城市发展的认知与理解。例如,《国际城市规划》在2017 年第3 期以“紧凑而富有活力的城市发展——纪念香港回归20 周年”作为专刊的主题。

2.2 期刊分布分析

图1 1979 年—2020 年逐年发文数量及总体趋势

图2 前20 位相关文献出版来源期刊统计

从发文的期刊类型分布来看(图2),城市规划类、风景园林类和建筑类的期刊均有涉及,而发文数量前4位的期刊均为国内重要的规划期刊,包括《北京规划建设》《国际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和《规划师》。另外,包括《建筑学报》《中国园林》《城市发展研究》和《城市规划学刊》等中文核心期刊也显示出对香港地区相关研究的一定关注度。

2.3 合作网络分析

在Citespace 中将分析的时间跨度(Time Slicing)设为“1979—2020”,时 间 截 片(Years Per Slice)设定为2,选取准则(Selection Criteria)采用Top N=50,节点类型(Node Types)分别选择作者“Author”和机构“Institution”,获得作者和机构的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合作网络中,节点越大表示合作发文的频次越多,而节点之间的连线反映出两者之间的合作联系情况。

2.3.1 作者合作网络

从作者之间的合作网络来看(图3),虽然目前已有83 个作者参与到了该合作网络体系的建构,但总体而言,相关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不紧密,复合的网络关系并未形成。除了孙凌波(合作频次5 次)、廖维武(合作频次3 次)、项琳斐(合作频次3 次)和古儒郎、林海华之间的合作联系较为紧密外,三角合作网络仅有3个(“于静-张志伟-蔡文婷”、“李晨静-郭湘闽-汤远洲”和“陈可石-周庆-崔翀”),其余的为两人关联网络或作者单独发文。

2.3.2 机构合作网络

从机构合作网络的结构来看(图4),参与到针对香港地区的规划研究的机构主要为高校院所,也有一定数量的规划设计企业、政府部门、规划协会机构等参与其中,但总体而言,紧密的研究网络并未成形,只有少数院校之间存在研究发文方面的合作。在高校院所方面,以国内重要规划院校为主力(如:东南大学、同济大学),部分香港地区的高校(如: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少数国外高校(如德国柏林理工大学)是合作网络中的节点,但与国内院校普遍联系不强。从研究结构发文数量上来看(图5),东南大学建筑学院(11 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10 篇)、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10 篇)、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7 篇)和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7 篇)是相关研究的核心力量。

3 研究热点分析

3.1 关键词共现

研究在Citespace 软件中选择关键词“keyword”作为分析节点,结果显示,关键词共现网络由92 个节点,108 条连线。共现频次排名前十的关键词有“香港”“郊野公园”“高密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城市设计”“规划”“公共空间”“新市镇”和“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而中介中心性大于等于0.1 的关键词为“香港”“城市规划”和“高密度”,说明这些关键词在网络中起到重要节点作用(表1)。总体而言,关键词共现的分析结果显示,已开展的针对香港地区的规划研究议题广泛,香港各方面的城市问题和发展特点得到学者们广泛关注,可能存在一定学科交叉的特点。

3.2 聚类图谱分析

聚类图谱是通过算法生成知识聚类,并提取标签作为主题词,用以反映该主题下不同的研究分支领域[3]。以“keyword”作为聚类提取基础,研究综合tf*idf 加权算法、对数释然 率(log-likelihood rate,LLR)和互信息算法(Mutual information,MI)分别提取的标签结果,归纳总结将所有文献划分入6 个聚类单元之

图3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图

图4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图5 前10 位相关研究机构统计

表1 前20 共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及其首现年份和中介中心性

中,即城市规划(0#)、区域发展(1#)、规划体制(2#)、公共空间(3#)、城市开发(4#)和城市更新(5#);所有聚类单元的Silhouette 值均大于0.7,说明聚类结果具有较高合理性(表2)。从可视化图纸中可以看到,新市镇(0#)和珠江三角洲(1#)的规模最大,聚类内部形成的网络联系更为复杂;而聚类之间的联系并不强烈,说明聚类单元之间的共现程度均较弱(图6)。

4 研究演进分析

4.1 共现时间线和共现时域图分析

在Citespace 软件中,研究选定关键词“Keyword”作为节点进行计算,所得结果分别通过共现时间线图和共现时域图进行可视化展现。共现时间线图(Timeline)是将相同聚类的文献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并反映特定研究领域文献的时间跨度,而共现时域图则是将相同时间内的节点集合在相同时区中,能够反映在时间维度上的整体研究演变关系[4]。

从共现时间线的分析结果来看(图7),各聚类单元研究热点的演化情况呈现不同特点。城市规划聚类(0#)缘起时间最早,在20 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研究关注程度最高,聚焦在新市镇、公共房屋和城市设计等方面,这为当时中国香港采取建设发展新市镇以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密度的计划提供了参考和经验。另外,发展演进时间较早的聚类还有规划体制(2#)和公共空间(3#);可以看到,20 世纪90 年代末期关注点以一些基础主题(如规划、全港发展策略、法定图则)为主,到21 世纪初开始关注的内容愈加丰富。而聚类1#(区域发展)、聚类4#(城市开发)和聚类5#(城市更新)关注热点起始时间相对较晚,且其中城市开发和城市更新聚类中的研究热点较少。

表2 各聚类单元的主要关键词及相关参数

图6 关键词聚类图谱

图7 关键词共现时间线分析图

图8 关键词共现时域分析图

共现时域的分析结果显示(图8),总体而言,香港地区的城市规划研究热点呈现出良好的延续性,并且经历了从对少数几个基础主题的关注,到关注焦点愈发细致、多元,以及从更高层级尺度思考香港发展的特点。可以看到,从2010 年开始,研究主题愈发丰富,涉及到城市特定空间要素(如步行系统、城市公园等)、城市开发和管理机制或模式(如TOD、高密度、市区重建等)的多个方面内容。

4.2 研究发展阶段

综合发文数量、关键词共现、时间线和时域分析图谱结果,将香港地区的城市规划研究大致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探索发展阶段(1979—1993)。该阶段没有研究热点显现,文章内容以简单的介绍为主,包括住宅建设[5-6]、新城规划与建设[7-8]、历史建筑保护[9]等。

(2)初步发展阶段(1994—2000)。该阶段研究热点开始出现,主要有“城市规划”“新市镇”“公共房屋”“住宅小区”“城市设计”“规划”“城市规划条例”“法定图则”和“全港发展策略”等,说明相关研究已开始从当时重要的城市发展要素、规划编制体系等方面开始进行相关分析和思考。例如,邓宝善[10]和李庚[11]分别从规划管理和规划编制与实施角度,系统介绍了香港的情况和经验。部分学者开展了针对香港新市镇建设对于香港发展的思考[12]。另外,这一时期学者开始展开国际视野的比较研究,对比内容集中在规划体系的组织和运作方面[13-15]。

(3)过渡发展阶段(2001—2010)。该时期的研究热点主要出现在中后期(2005—2010),研究热点数量开始增多,重要的热点词包括“郊野公园”“风景园林”“香港公屋”“珠江三角洲”和“公众参与”等。郊野公园在这一时期的规划建设,提出了“保护+利用”的新理念,在系统提升对香港重要生态用地保护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香港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了节假日休闲度假的积极场所。张骁鸣介绍了香港郊野单元的发展和管理特征[16],并开展了其与新市镇的空间协同关系分析[17]。另外,国际、跨地区的比较分析类别的文章在这一阶段有明显增多,包括规划管控[18-19]、郊野公园规划与建设[20]、城市风貌控制[21]、城市建设指标[22]和山地地势利用特征[23-24]等主题。

(4)多元发展阶段(2011 年至今)。该阶段研究热点体现出数量显著增多、跨学科主题更为突出的特点,相关热点词有“高密度”“公共空间”“TOD”“历史建筑”“城市综合体”“粤港澳大湾区”“紧凑型城市”“市区重建”“步行系统”和“轨道交通”等。归结而言,研究主题涉及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建筑、风景园林和交通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一方面,随着对城市发展质量要求的提升,对于香港的城市研究关注更高效的开发模式[25-26]、居民出行条件[27-29]、历史文化的延续和活化[30-31]以及公共空间的舒适度和公平性[32-35]等议题;另一方面,国家发展宏观战略(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制定极大地促进了学者对于香港如何与地区城市协同的思考[36-38]。同时,最近以香港为案例开展的定量实证研究明显增多,有助于从规划视角更加深入地解析香港的特点,为内地相关研究和规划实践提供参考。例如,殷子渊[39]采用空间句法工具和K-means 聚类分析港铁站点设置前后周边地区城市形态变化,并基于此提出轨道系统对城市发展和形态带来的影响,为大城市轨道交通及周边地区开发提供经验。又如,陈冉等[40]基于新浪微博签到数据,从空间特征、旅游热点分布以及居民时空活动,分析比较了香港和深圳两地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能为相关规划和建设提供基础依据。

5 结语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城市规划领域对于香港地区的中文研究关注程度不断提高,研究学者分布在国内外(包括香港地区)的高校、公司和相关政府部门,但总体合作程度不高、未形成紧密关联的复合网络。热点的发展演化表明,研究主题愈发丰富和细致,涉及到多种学科领域的知识。另外,在大数据发展和分析方法呈现多样化的背景下,近期的研究开始采用大数据和可视化分析工具,开展针对香港地区的规划实证分析,进一步提升了对相关实践的科学指导。

但是,香港的城市发展和规划可能也存在一定问题,如:剧烈的人地矛盾可能导致的城市发展转型困难、居住品质较差和由此引发的重要健康影响,这些问题在既有研究中缺乏基础分析和深入探讨。同时,定量实证研究的数量仍有待增加,数据源和分析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利用。内地一些高校及科研机构在利用大数据开展城市问题研究并提出相关规划决策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可以与香港地区高校和政府机构加强合作,充分开展实证研究,为未来香港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也能为内地大城市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猜你喜欢

香港地区城市规划聚类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
香港地区政党与内地民主党派的发展比较研究
香港STEM教育的推进和支持举措
香港地区公立大学“服务学习”的经验及反思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