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先学 展示后教 检测反馈
——《道德与法治》“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新探
2021-02-28陈阿红
陈阿红
(东山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东山 363400)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知识容量多、操作自由度大,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实施能力提出更高要求。[1]但目前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现象仍然严重。为此,笔者尝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学生在自主先学环节中,独立完成探究,未能自主解决的问题留给合作学习环节——“群学”来解决;如果在合作学习时还不能解决问题,则可以直接提问或者留给教师讲评时解决;若还是不能解决,可将疑问书写在导学案设计的“疑问征询”栏目里,教师批改时给予书面解答或当面解答。
一、第一环节:自主先学
这一环节要预先做好导学案的编写与设计。导学案应当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在可操作的、人性化的导学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进而学习新知、解决问题,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2]为让“自主先学”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导学案不可或缺。导学案编写要规范化,可操作性强,便于反馈监督。
1.做好学习目标设计与展示。首先,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设计学习目标,这学习目标要有别于传统的教师教案设计,必须去掉“理解、识记、运用”等传统的教师专用术语,代之以问题化学习要求。例如,可以使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学生感觉自然亲切的问题用语,指向性强,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减少学生的阅读和理解障碍。其次,目标展示要体现简洁、通俗。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一框《守护生命》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可这样设计:“如何守护生命?怎样爱护身体?怎样养护精神?”以贴近学生的生活。
2.要重视对重难点的分析与设计。导学案应提醒学生学习时应重视的和有疑难的知识。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一框《守护生命》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爱护身体?这节课的学习难点是:怎样养护精神?那么,在导学案的设计上,一定要两点同时植入学案之中,学生的“自主先学”才能有的放矢,为后一环节铺好基础。
3.要明确导学的目的与学法指导之间的关系。通过学案导学,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导学案中,为学生提供一种方便快捷的学习方法,或指引学生去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学法。那么,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设法使这些学习方法外显,如外显为引领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反思交流的策略等。[3]
“自主先学”的具体操作如下:
①导入新课。该小环节由执教老师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在导学案中可体现,也可不体现,时间安排一般在3 分钟内较合适。
②自学阶段。即课堂的前12 分钟左右的时间,为学生“自主先学”重点环节,长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而这部分通常是导学目标中最基础的内容,多数可以用填空题、表格等形式出现。尽管中考题型不直接使用填空题,但这种简单的对号入座式的试题符合占多数的中等生及以下学生的学习思路,即由浅入深、由简入繁。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六课第二框《集体生活成就我》时,这个环节可以设计为:
阅读P59“探究与分享”活动材料回答:担任黑板报主编后,元元的收获表现在哪些方面?……集体生活可以培养我们____、___的态度和能力。
实践证明,这样的自学也是一种竞赛,学生自学的积极性会因为教师自学指导的具体明确而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学的时间,观察和发现问题,回答学生疑问。
二、第二环节:展示后教
这是一节课的高潮,是让学生通过探索问题、完成任务来获取知识,进而内化为自己素养的阶段。但是,要让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展示,教师必须按认知螺旋上升规律,循序渐进地设计教学内容,将知识与问题、任务与活动设计为课堂的“探究与分享”。因此,便有“合作探究”“交流体验”“释疑解惑”三个环节。
展示后教的进行,必须先完成自主先学,否则学生无物可展,小组合作学习无法进行。按一堂课的课时限制,一般的展示后教需要控制在15-20 分钟,每个小组人数控制在4-6 人之间。否则,人数太少,展示的效果不佳;人数太多,则有可能有学生的探究成果因时间不够而无法展示,无法做到人人参与展示讨论。
在合作探究与交流体验环节中,学生的展示、探究与教师随时介入答疑交替穿插进行。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把自己在自主先学时所思考的问题、所产生的疑问展示出来,在小组交流,做到合作探究,教师随时进入小组释疑,这是小范围的展示与合作;仍有未解决的疑问,则由小组把问题带入全班性的交流体验,这是大范围的展示(即提问)与探究,此阶段,由小组长把小组成员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交由全班同学予以解答;若全班同学的解答仍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就必须教师“释疑解惑”了。
不管小范围还是大范围的展示探究,大致的形式离不开小组讨论、分组辩论、全体参与等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多方思考中解决问题,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学生的展示是否充分、教师的教学是否到位,决定了这部分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达到预期的展示后教效果,则有赖于如下情况:
1.学生展示要“精”。鉴于课堂时间、教学进度、学生参考度,以及学习研究是否深入等因素的考量,学生在展示内容、展示问题时,必须遵守“精”的展示规则,此“精”包含“精简”“精准”,甚至可是“精彩”。如何让学生展示做到“精”,则涉及教师对探究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必须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设计的,目的是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一框《守护生命》,可以这样设计探究问题:
播放“中国诗词大会雷海为”的视频。讨论:雷海为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坚持背古诗,对我们养护精神世界有什么启示?你最喜欢哪句古诗词,它对你产生什么影响?等等。
这道探究题做到了“精”的特点。它利用视频展现情景,用直观、形象的形式,“精确”地捕捉到学生的喜好,从而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精准”地帮助学生理解“养护精神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这个难点。另外,合作探究也能做到“精彩”,比如,可以让小组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这种的形式让学生的参与率、积极性、专注度都较高,讨论往往会很精彩,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长必须组织讨论,小组必须形成相同或接近的意见,并最后指定代表参加全班展示,小组长还需记录讨论未能解决的问题,那么,问题的集中度就比较高,这也是“精”的一个方面。
2.教师卡位要“准”。这首先要面对的是,培养学生讨论习惯的这个问题。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如果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卡位”不准备,则往往会出现“放开则乱,收紧则死”的情况,因此,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笔者在教学上面例子时,出现状况的是学生在讨论“对我们养护精神世界有什么启示”时,出现了散、泛的情况,此时,笔者必须进入各小组进行了解情况,并进行点拨,以使大家意见统一,讨论继续。
另一个需要教师卡位“精准”的地方,则是“展示后教”中的“后教”部分的“释疑解惑”。在教师通过小组探究、全部交流之后,已经精准地获得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了,此时,问题集中、重点与难点也相对集中,这是教师卡位点。为把“释疑解惑”做得更好,可适时融进时政新闻、趣味游戏、哲理故事、课堂辩论、音像视频等内容与形式,使课堂妙趣横生。做到这些,新课堂模式的功夫才能“炉火纯青”。
三、第三环节:检测反馈
效果真不真,检测查浅深。当堂评价是第一时间对课堂学习效果进行检验的最为实在的方式,时间安排为10 分钟左右。
当堂训练不但能对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知识进行检测,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及时巩固和提高,它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参与、思维、反馈以及生成状态,从而达成教育教学的导向功能。学生要会读书,还要会考试。如果学生应试效果不高,那么我们所推行的课改自然不能被认可。所以,检测是一个检验与提高前面两个环节效果的不二选择手段与环节。
如何检测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重点考虑的内容。笔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后,得出结论是:当堂闭卷检测的效果明显优于训练讲评的做法。因为学生在有评价压力下的学习效率明显高于平常没有压力的作业练习,闭卷测试的做法还能促使学生在前面环节的学习过程中,督促自己养成有意识的记忆习惯。
接下来是如何设计当堂检测题的问题。要出好当堂测验题,必须做好如下工作:一是控制题量,这包含测验题数量和时间控制;二是体现质量,要求知识点分布均衡,难度适中,基础重现为主和适当的拔高题型相结合;三是突出考点,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要考什么,只有知道要考什么才可能让学得好转化为考得好。每一张检测题学生完成后当堂上交,教师批改后在下一节课及时反馈,既能及时发现问题,又避免学生在上完课后将学案稿随意丢弃。例如,九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一框《正视发展挑战》当堂检测题可设计为:
(一)单项选择题:合理利用资源应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因为( )。
①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我国环境问题严峻,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③我国人均占有资源量很低
④我国面临日益突出的人口结构性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二)判断说理题:现在,有的中学生存在过生日开派对讲排场的现象,往往会造成“舌尖上的浪费”。小强认为:“吃饭还打包,那多没面子。”
判断:(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除了当堂的测验可以考察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对他们在各个环节中的个人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量化考核,但这是一个很带有主观性的操作。
为化解主观评判所带来的不足,必须通过量化的形式来体现各个环节的学生表现。经过多次实验与总结,试验组找到了一种较为公允的展示过程评价方法:每一个小组按6 人编制,每一小组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做到均衡分配,可以采用编号进行区别,编号由好到弱为1-6 号,同一编号的学生在各小组的座位是固定的,这样,有利于教师明确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层次。如果学生回答完整,其得分与该生的编号相同,即最弱的6 号回答得6 分,最好的1 号回答同样的问题只能得到1 分,回答不完整则适当扣分,同一问题在本小组内补充完整按最高分计算,不累计加分。组外补充则加分记在相应的小组。当然,不同问题的难易度有差别,可获得的得分由教师自己把握。这样,小组要取得高分,就必须千方百计教会最后一位学生,并由这位学生代表本小组参与展示。在这个教堂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班级优化大师”等教学工具打分,也可以根据教师的习惯随手记在黑板的积分栏目里或者某一时间段一起登记,每周或每月统计一次作为奖励的依据,获评的是小组的集体荣誉而不是某一学生的荣誉。这种积分方法是促进差生转化的有效手段,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助人为乐的品德。
目前,《道德与法治》“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效。它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同时,由于其方便性及可操作性,也获得教师们的大力支持,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使之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