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互释和价值重构的教学探索
——《“重复叙事”的艺术效果》群文阅读教学实录及其叙事

2021-02-28张嘉星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张嘉星 钟 斌

(厦门第一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3)

群文阅读教学,是指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1]实施“群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从读懂“这一篇”走向读通“这一类”。群文阅读可以通过文本互释,再生出新的结构和内涵新义,从而建构或者深化新文本阅读。课例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由人教版选修教材中的小说《牲畜林》生发,选择一系列在结构上具有“重复叙事”特点的课外文本组成群文,在求同比异中对“重复叙事”艺术效果这一议题进行深入探究。

一、课堂实录

(一)观影导入:明确议题

师:上课伊始,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屏显)一个小伙子把折好的纸飞机一次次投向对面楼的心仪女孩,但都失败了,当最后一个印有吻痕的纸飞机随风飘下楼时,女孩恰好走出楼门……(第85 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Paperman 片段)

师:你们期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为什么?

生:期待纸飞机刚好飘到女孩眼前,多次努力总该有一次成功吧。

师:无数次重复地努力,让大家对结局有了期待,这是观影时不自觉的一种体验。这种“重复”的手法在小说中也经常用到。“重复叙事”在小说中会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呢?我们将通过研读一组运用“重复叙事”手法的小说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研读文本:探究议题

1.品读思考

师:我们先来研读教材中的小说《牲畜林》。这个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用简洁的语言就可以讲清楚,但作者却多次重复叙事,这些重复会不会让你们感到无聊枯燥呢?

生:不会,朱阿多次地举枪但始终没有成功开枪,我相信最后枪一定会打响的。

生:朱阿每次要射击时,就会出现一个动物和它的主人。我读小说时就在想:接下来还会出现什么动物、什么人?朱阿到底能不能打死德国兵?

师:这种反复叙事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小说结局和你阅读时的期待一样吗?

生:不一样,出乎我们的意料。

师:小说中的“延迟”就好像射箭,每次的“延迟”就是一道阻碍,一道道阻碍就像一股股力量,把弓弦向后拉动,弓弦越拉越紧,射出的箭也会更有力量。本文作者竭力给故事的进展设置障碍,增加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如果结局与读者的期待一样,小说就不精彩了;结尾出现了反转,就像拉紧的弓箭突然射出,非常有力量,令人震撼。这种反复叙事,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极富有表现力,增加了小说叙事的张力。

师:这种“重复叙事”不会令人感到无聊枯燥的原因还有什么?

生:每次出现的牲畜、主人的形象都不一样,有新鲜感。

师:文中的“重复叙事”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富于变化。这些变化背后包含着什么内涵意蕴呢?

(分小组完成表格,梳理讨论每一次出现的牲畜、主人、主人形象、情节意蕴等内容。)

师:刻板的重复会令人厌倦,作者却能让六次重复各有声色,富于变化。每一次变化也是在丰富故事的内容,展现了在战争阴影的笼罩下,一个普通村庄百姓生活的样貌(如:贫穷、悲惨、无助、无奈、失去道德底线……)。

师:通过对《牲畜林》“重复叙事”的研讨,我们可以归纳出“重复叙事”的艺术效果:(板书)延迟——增加叙事张力;变化——丰富叙事内容

2.求同比异

学习任务一:分组讨论,第一组研读《警察与赞美诗》,第二组研读《事情是这样的》,分析其中“重复叙事”的艺术效果,并说明理由。

(限时5 分钟,各组派代表发言。)

生:《警察与赞美诗》中的“重复叙事”有“延迟”和“丰富”的效果。每次看到苏比犯罪的方式,会让人期待接下来苏比还会用什么方式犯罪,会遇到什么奇怪的事情,警察会不会抓他;也期待苏比能实现在监狱过冬的愿望。但结尾出乎读者的意料,这和小说《牲畜林》一样,“延迟”增加了叙事的张力。

师:很好,借鉴了我们阅读《牲畜林》的经验。再谈谈“重复叙事”是如何丰富小说内容的?

(学生阅读文本找出苏比六次犯罪的手段及结果的变化,深入体会这些变化背后所揭示的社会现实的不同侧面。)

师:通过梳理小说的情节及反映的意蕴,可以看出小说富于变化的“重复叙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丑恶、腐败、混乱不堪的社会现实。可见《警察与赞美诗》与《牲畜林》中“重复叙事”都具有“延迟——增加叙事张力”“变化——丰富叙事内容”的艺术效果。

生:《事情是这样的》中的“重复叙事”有“丰富”的效果,小说有多个视角,增加了看问题的角度,也有那种缓慢推进的感觉,但不确定是否有“延迟”的效果。

师:回想前面分析过的文章,每一次“重复”的出现都给最终要达到的目标设置一个阻碍,这篇小说中的四个人物,对故事的结局有阻碍吗?

生:没有。是向前推进,每个人重复讲述一遍事情的经过,会让人觉得离真相越来越近了。

师:没错,是推进。小说中录像管理员是最客观的见证人,直接写录像管理员不行吗?为什么还要重复写前面几个人的陈述呢?

生:不同的人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

师:总结得非常好。本文在“重复叙事”不断推进情节的过程中,让我们思考到这个事情的普遍意义,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真相也许就是这样的: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结果。如果只写一个人的视角或者直接写录像中的真相,就没有那么深广的启迪意义了。(板书)推进——开掘叙事的深度

学习任务二:展示学生的两篇对小说《盗墓贼》的续写习作,两篇结尾截然不同,一篇运用了“重复叙事”,另一篇没有运用。小组讨论:哪个结尾更好?

生:第一篇的结尾好,用“重复叙事”,前后形成了对比,反映出一个家庭问题,父亲爱儿子,对儿子决不放弃;但儿子对父亲的爱是大打折扣的。第二篇就没有这个效果。

师:第一位同学的习作和小说原作的结尾不谋而合,都重复写了第一次盗墓的情节。如果三次盗墓的是一家祖孙三代人,那么这个故事表达的是一个循环式的家庭悲剧。如果这三个故事是并列的,发生在三个家庭,则反映了什么问题?

生:这个故事有普遍性,家家都是父亲爱儿子远远胜于儿子爱父亲。

师:从分析中,大家体会一下,本文的“重复叙事”和前几篇小说中的“重复叙事”的效果是否相同?

生:不相同,应该是更能提示小说的主题。

师:这里的“重复叙事”和前面的情节形成对比,凸显了叙事的主旨。(板书)对比——凸显叙事的主旨

3.整合建构

师:这节课我们探究了四篇小说中“重复叙事”的艺术效果,总结出一些经验性的结论。我们是如何获得这些阅读经验的?这组群文以“‘重复叙事’的艺术效果”为探究议题,四篇文本之间是互补关系,每个文本都各自具有典型的探讨价值。整个阅读思路是这样的:品读思考,分析每一篇小说关于“议题”的某些特征,以教材篇目为主;求同比异,在群文中寻求共性、比较差异;整合建构,形成经验性的结论。

(三)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1.“我醒来的时候,恐龙依旧在那里。”(奥古斯特·蒙特罗素)这是西班牙语系中最短的一篇小说,请扩写这篇小说,实现“重复叙事”中一种或几种艺术效果。2.阅读小说《!!!!!!》,分析其中“重复叙事”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叙事

(一)探究议题的确定

群文阅读中的议题,是指一组选文所蕴含的可供师生讨论的话题。课例的研究议题确定为:探究小说结构的“重复叙事”及其艺术效果。这一议题的确定是基于教材的教学要求和文本的特点。小说《牲畜林》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作者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单元学习重点是体悟小说结构的特点,掌握小说结构的方式。教材的文论中指出:这篇小说常常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这种“延迟”效果和结构张力的实现,靠的是小说结构上的“重复叙事”。卡尔维诺的小说,往往故事性与寓言性兼备,寓深层的思考于奇妙的故事之中。他受民间文学的影响很深,所著的《意大利童话》被认为是《格林童话》以来最出色的民间故事集。着迷于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卡尔维诺发现,简单故事背后的强大叙述力量正是源于它们的结构特点——“重复叙事”。利用这一结构特点,他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民间童话风格的作品,《牲畜林》便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之作。

(二)教学方式的确立

“重复叙事”实际上是叙事频率在作品中的一种具体体现。对于“叙事频率”概念的理解,一来较为抽象,二来较为复杂,不适合直接讲解给学生,也不适合借助单篇文本进行分析。需要有大量的小说阅读经验,才能够较好地理解。所以,笔者把《牲畜林》的单篇教学扩展为群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很多,鉴于本课程主问题明确,且教材中有经典篇目,故采用“1+X”的群文阅读教学方式,由课内一篇拓展到课外多篇,即通常学界所说的“1+X”模式。以课内课文为核心文本,根据一定的组合标准,精选课文之外的“X”(多篇文本),组合成群文。[2]在“1+X”教学中,通常“1”的作用可归纳为两类,一类可以作为议题文本存在,一类可以作为生发议题的文本存在。主文本《牲畜林》将两种情况一体化,既是作为印证议题的文本而存在,也是作为生发议题的文本而存在。借由研读主文本《牲畜林》,引导学生对“重复叙述”艺术手法知识的建构和阅读经验的积累,围绕“1”组织“X”,将多篇文本作为“X”与主文本“1”进行比较,在求同比异中归纳总结出议题所探究的内容,完成在课堂上集体建构的阅读过程。

(三)教学文本的选择

围绕探究议题,由《牲畜林》《警察与赞美诗》《事情是这样的》《盗墓贼》四篇文本组成群文。主文本《牲畜林》与其他三个文本之间构成互补关系,四个文本都使用了“重复叙事”,但体现出的艺术效果却不尽相同。在《牲畜林》中,“重复叙事”在结构上呈现为重复延迟和重复变化,起到了增加文本张力、丰富文本内容两重效果。根据热奈特的叙事频率,这一结构属于N 件事重复了N 次。为了使群文比较更为有效,笔者选择了同样具有“重复叙事”结构的三篇小说,这些小说在结构上与主文本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如《警察与赞美诗》,其结构同样为N 件事重复N 次,同样具有延迟和变化的特点;《事情是这样的》结构上呈现为一件事重复了N 次,重复事件体现在对于一件社会新闻的多角度复述,具有开掘故事深度的特点。这两篇文本前者与主文本在结构上高度相似,便于学生印证在分析主文本中得到的结论;后者则相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改变固有思维方式,向“重复叙事”表达效果的多种可能性进行探索。小说《盗墓贼》在结构上也呈现出N 件事重复N 次,重复事件的作用在于借高度相似的重复情节进行对比,突出小说的主旨。在作业设置上选择了两篇文本,对文本《!!!!!!》,要求分析其中“重复叙事”的艺术效果,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积累阅读经验,对小说“重复叙事”做进一步探究。西班牙语系中的小说《恐龙》只有一句话,要求学生进行扩写,体现“重复叙事”中一种或几种艺术效果,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在阅读中学到的艺术手法应用于写作中。本课程共选择了六个文本,每一个文本各自具有自身的教学价值,文本之间共生互补,群文阅读教学在归纳、整合、运用这些文本中实现对研究议题的深度理解和意义建构。

(四)教学策略的运用

一是开展任务驱动下的深度阅读。群文阅读教学,变化的是文本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变的是阅读教学的要义和对学生发展的意义。笔者在教学中,以议题学习为任务驱动,采用归纳的方式,引领学生在多篇文本的比较中,求同比异,归纳生成,得到属于学生体悟的经验性结论。课例主要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一个是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带着品读主文本习得的经验,从《警察与赞美诗》中找出“同”,从《事情是这样的》《盗墓贼》中找出“异”。另一个学习任务是展示学生的续写习作,选出对小说结局有不同设计的作品,引发学生讨论甚至辩论。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在整合比较、反思应用以及创造性表达等活动中,提升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与鉴赏力。

二是阅读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指导。“群文阅读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更在于群内文本之间的共生,因其他文本的存在而使群中的每一个文本的阅读价值显得更为丰富”,[3]实现从读懂“这一篇”走向读通“这一类”的目标。所以在阅读中对学生思维方法、阅读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求同比异”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文本,激活思维,达成共识,在梳理比较、归纳整合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整合建构”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同时,寻找群文阅读的思路和途径,积累群文阅读经验和方法。

三是使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借助了希沃拖动功能和黑板版画,这些方式有助于将小说抽象的结构具象化、可视化。如为了表现《牲畜林》中重复叙事的“延迟”而增加文本张力的效果时,借由版画中弓箭的弓弦越向后紧绷产生向前的力越大的图解,帮助学生加深对小说结构中“张力”的理解。为了表现《盗墓贼》中重复情节之间的差异性,将小说中重复的情节概括成一句话,使用希沃白板,借由拖动句中变化的关键词,加深学生对小说“重复叙事”结构的理解。

总之,群文阅读教学,是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新探索、新尝试。课例从议题出发,选择“1+X”的群文阅读教学方式,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单篇阅读进入到群文阅读,在求同比异中归纳经验性结论,在阅读过程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获得丰厚的人文素养,实现群文阅读的价值追求。

[名师点评(厦门一中钟斌老师)]

未来的语文教学将是课文和学习材料的多样化结合,语文教学将是“一束一束”地教,这也要求教师超越单一课时的思维。张嘉星老师的这堂课采用了群文阅读教学中“1+X”的模式,“1+X”模式中的“1”可以是一个主文本,也可以是一个主话题,“X”与“1”的关系既有印证又有求异。本堂课的“1”体现为一个主话题“重复叙事”,同时又选择了一篇文本作为主要文本进行教学。先是通过对人教版选修课本中主文本《牲畜林》的解读,引导学生发现小说叙事中的“重复”手法的运用。再深入研究文本,分析文本中每一次“重复”手法的运用对表现效果和主题的作用,并得出结论:“重复”手法既能够扩大文本张力,又能够丰富文本主题。接着,进行多文本间的比较,带着本节课习得的经验,深入阅读《警察与赞美诗》和《事情是这样的》两篇文本,在求同比异中巩固,并发现“重复”叙事对开掘叙事深度、凸显叙事主旨等方面的作用。最后结合学生续写的作业,让学生直观感受《盗墓贼》一文中,“重复”手法对凸显叙事主旨的作用。

这种“1+X”式的群文阅读教学,也正是新教材单元整体结构下的一种教学尝试。本堂课在设计上存在一个难点,即在确定主话题后,如何进一步确定文本群,这要求教师要有广泛的阅读积累,要能抓住文本间的互文性。另外,本堂课所选的文本除了课内篇目《牲畜林》,其他均属课外文本,这也对学生的预习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要给予学生过多的助读材料或专业名家的评点,这有时反而会限制住学生的思维。而本堂课在学生预习部分,并未提供学生过多学理上的材料,更多的是具有鲜明特点的文本和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从而引导学生在主话题方面进行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这堂课也有一些局限性。一方面是文本选择上都以小说为主,过于单一,“重复叙事”实际上可以存在各类叙事性文体中,并不局限于小说,应当引导学生对其他体裁的文本做进一步探究;另一方面是,课堂最终呈现的是一种经验性地结论,但在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后,会找到课堂结论的一些局限性,这一点应当提醒学生,并在作业的布置上给予适当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