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抢救中产科与儿科协作规范化复苏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02-28李瑞英
李瑞英
(广东省廉江康福医院有限公司 妇产科,广东 廉江 524400)
0 引言
新生儿窒息为产科常见疾病,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一项重要因素。该病发生率较高,有调查显示我国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达4.7%~8.9%,已成为威胁新生儿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1-2]。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原因较多,产前、产时、产后各项因素所致的新生儿生后呼吸异常现象都可能会引发新生儿机体缺氧现象,进而造成多器官功能损伤甚至衰竭,严重时还可导致患儿死亡。新生儿窒息早期临床表现所以胎动增加、胎心率明显增快为主,晚期则以胎动减少或消失,胎心率明显下降、羊水污染为主。新生儿窒息后及时进行抢救,改善患儿缺氧缺血状态是调整预后的关键[3-4]。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复苏抢救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复苏成功率明显升高。但新生儿窒息所致的机体多系统功能损害现象仍较为常见,若处理不及时则极易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可对新生儿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新生儿窒息发生后需及时进行复苏,建立有效呼吸,以尽可能减少各脏器功能损伤。为提高新生儿窒息抢救复苏成功率,本次研究中,采用产科与儿科协作规范化复苏方式对在我院分娩时出现窒息的患儿进行干预,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足月活产新生儿窒息患儿58 例;纳入标准:患儿家长知晓本研究内容,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排除死胎及死产新生儿。将58 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中,男17 例,女12 例;胎龄38~42(39.6±1.9)周;顺产19 例,剖宫产10 例;出生体重2259~4550(3103.2g±19.9)g。观察组29 例中,男16 例,女13例,胎龄38~42(39.8±2.1)周;顺产21 例,剖宫产8 例;出生体重2263~4553(3105.8g±22.6)g。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 >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新生儿窒息复苏干预即医护人员予以患儿常规生命体征检查,并做好复苏准备,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建立呼吸,并通过胸外按压方式恢复循环。
观察组采用产科与儿科协作规范化复苏干预:①成立专门的围生医学小组:小组成员包括产科医师、儿科医师、护士、麻醉师及助产士。组织小组成员参加异常妊娠、高危妊娠病例讨论,及时处理高危妊娠,做好胎儿监护,预防胎儿宫内缺氧;②对于出现胎儿宫内窘迫的分娩或行剖宫产术者,须提前呼叫新生儿科医生进入产房或手术室,为新生儿复苏做好充分准备;③医学小组每月进行新生儿查房,及时了解新生儿窒息原因,制定干预与治疗对策;④定期组织围生医学小组成员进行规范化复苏技术培训,提高小组成员气管插管术等实践操作能力,培训结束进行严格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复苏技术培训严格按照ABCDE 方案实施:A,快速评估及初步复苏。协助患儿摆正体位,做好保暖、呼吸道清理吸氧等处理,需气管内吸除胎粪时可予气管插管。B,面罩正压给氧。依据患儿病情给予面罩正压通气治疗,氧流量6 L/min;通气30 s 后可见自主呼吸且心率>100 次/min,可逐渐减少通气量直至停止正压通气。如自主呼吸不充分或心率<100 次/min,须用气囊面罩或气管插管正压通气。C,循环支持。充分正压通气30 s后,若患儿心率仍<60 次/min,需行胸外心脏按压循环支持处理。D,药物应用。依据患儿病情给予扩容药物、肾上腺素、碳酸氢钠等治疗;经正压通气、同时胸外按压30 s 后,心率仍<60 次/min,立即给予1:10000 肾上腺素0.1~0.3 mL/kg,首选脐静脉导管内注入;或经气管导管内注入,剂量为1:10000 肾上腺素0.3~1.0 mL/kg,5 min 后可重复给药1次。用药30 s 后,如心率<100 次/min,并有血容量不足表现,可给予生理盐水(每次10 mL/kg),缓慢静脉输注,输注时间不短于10 min。大量失血需输血,复苏过程中一般不推荐使用碳酸氢钠。E,复苏效果评估。需依据患儿皮肤颜色、心率、呼吸、肌张力、对刺激的反应等情况评估复苏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后续复苏方案。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新生儿复苏效果进行比较,包括新生儿复苏成功率及窒息患儿病死率;观察记录两组患儿复苏后1 min、5 min、10 min 时Apgar 评分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定量数据以(±s)表示,采用t检验,定性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复苏成功率及病死率比较
见表1。观察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73,P <0.05)。
表1 两组新生儿复苏成功率及病死率比较[例(%)]
2.2 两组患儿复苏后不同时间Apgar评分比较
见表2。观察组患儿复苏后1 min、5 min 及10 min 时Apgar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1)。
表2 两组患儿复苏后不同时间Apgar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儿复苏后不同时间Apgar 评分比较(±s,分)
3 讨论
新生儿窒息为新生儿科常见疾病,也是围生儿致残致死的一项重要原因。其主要是指产程过程中因受各类因素的影响所引发的新生儿出生后1min 呼吸抑制或难以直接资助呼吸的现象,进而可促使新生儿出现机体进行性低氧血症、酸中毒、高碳酸血症等严重后果,影响患儿代谢情况,严重时甚至可能会引发多器官功能损伤或功能障碍。产前、产时、产后等各因素均可能会对新生儿生后呼吸功能造成影响,使新生儿出现机体缺氧症状,甚至可导致新生儿死亡[5-6]。心脏在受累器官中较为常见,心脏受累后往往可见心功能下降、心脏泵功能降低、心输出量减少等现象,从而极易对其他生命脏器血流灌注情况造成影响,造成缺氧缺血症状,从而造成功能障碍或脏器功能衰竭。新生儿窒息后若不及时抢救,则极易因机体持续缺氧缺血而对新生儿生命安全造成威胁[7]。
传统的复苏技术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抢救效果,但仍存在有一定的不足与缺陷。随着我国产科技术及围生医学技术的发展与改进,及宫内监护技术的提升,我国新生儿窒息率、死亡率呈现出明显降低趋势[8]。且随着我国复苏抢救技术的提升,新生儿复苏成功率也呈现出明显升高趋势,这也为新生儿生命安全及健康提供了更多保障。但不可否认的是,新生儿窒息后所引发的机体多器功能损害现象仍然很普遍,特别是缺血缺氧而引发的心输出量下降、心肌损伤、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肌缺氧,以及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仍然十分常见,而这些症状的发生则可会进一步加重其他器官灌注不足现象,从而使得器官损伤程度加重,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对患儿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9-10]。因此,对于新生儿窒息患儿,在其出生后就应立即行复苏处理,同时建立有效呼吸,以及时纠正患儿机体缺氧缺血状态,减轻各脏器功能损伤。为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我院积极开展产科与儿科协作规范化复苏新模式,通过成立专门的围生医学小组,安排专人到上级医院接受复苏技术培训,并对小组成员进行严格实操技能训练与考核,为医护人员提升复苏技术水平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通过产科与儿科的有效合作,明确复苏流程、简化操作步骤,从而为新生儿窒息的抢救争得了更多宝贵时间,时效性更强,有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此外,通过产科与儿科的有效合作,可快速帮助患儿建立有效的自主呼吸,有效改善患儿缺氧状态,促使患儿重要脏器缺氧损伤情况得到逆转,进而达到提高患儿复苏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理想效果[1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且复苏后不同时间点Apgar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 <0.01)。提示产科与儿科协作规范化复苏在新生儿窒息抢救中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产科与儿科协作规范化复苏应用于新生儿窒息抢救效果理想,有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